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上海人文历史研究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1优秀历史建筑人文历史研究的由来
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人文历史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纪30年代。柳亚子先生主持的上海通志馆对上海若干建筑的信息做了整理。50年代末至60年代,陈植、陈从周、章明等老一代知识分子对若干有重大影响的历史建筑做了调研,形成了第一批优秀历史建筑(上海市级文化保护单位)的雏形,研究成果编纂形成了《上海近代建筑史稿》一书。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同济大学罗小未教授编纂出版的《上海建筑指南》一书,郑时龄教授主编出版的《上海近代建筑风格》,以及伍江教授的《上海百年建筑史》,成为那个时期上海优秀历史建筑人文历史研究里程碑式的著作。
2优秀历史建筑人文历史研究的现状
2007年7月,原上海市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科研项目——《上海优秀历史建筑人文历史研究》课题正式立项。课题整理和分析了1847年以来形成的三万余卷上海市房地产历史档案——“道契”。通过对典型优秀历史建筑物名、建筑物所处的路名、权利人的转移等信息的整理,对优秀历史建筑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比对,反映了建筑物本身具体内容的变化;通过对典型优秀历史建筑物周边地名、道路、河流、建筑物等历史环境变迁的分年代、分层次研究考证,整理出这些优秀历史建筑所处地块的变化过程及其见证的社会、经济及文化背景;通过对建筑物所在土地承租人变迁的系统整理及与建筑物之间关系等的介绍和挖掘,研究整理出该优秀历史建筑及其周边环境城市化的过程;通过对建筑物本身人文历史的研究,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特定建筑物的历史内涵;通过对典型优秀历史建筑在历史上所处的图圩等历史地理信息的研究,还原上海历史地理的原貌与变迁过程。在建立道契电子化信息数据库的基础上,课题通过快速排序和筛选,使得大规模的道契分区域研究成为可能。结合道契图纸中所给定的标注信息,课题利用CAD精确测量拼接技术,对标注单位进行转换(英制、传统尺丈转化为公制单位),将道契在地形图上进行拼接和还原。同时与其它历史图纸进行比对,对部分无法确定的区域进行大胆猜想,小心求证,相对准确地还原了道契所反映的城市化之初与进程中的历史面貌。课题还利用历史分层图示的信息纪录方式建立GIS的雏形,将道契中反映的各个历史时期的人文历史信息进行分层记录,通过分层的方式,更好地还原了历史的原貌和变迁过程,也为研究提供了扎实的数据基础,方便后人在此基础上做更深入的研究,使得研究能够真正的积累和传递下去。
3“维”字圩和“臣”字圩地区的优秀历史建筑人文历史
3.1“维”字圩地区优秀历史建筑人文历史研究
根据对道契分布区位的总体研究,课题发现卢湾区西部、徐汇区东北部淮海中路沿线原来是27保7图“维”字圩的所在地。它的边界东至思南路,南至霞飞路(今淮海路)、复兴路,西至武康路、兴国路,北至巨鹿路、延安路。“维”字圩包括在法租界内,大致位于后来法租界贝当区、福煦区的北部,中央区的西北部。该地区位于上海最大的历史文化风貌区“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内,优秀历史建筑资源十分丰富。由大量的道契信息得知,汾阳路淮海中路上海音乐学院所在的地块附近一带历史上的名称为“钱家塘”,原先是传统的江南农村的宁静格局,而后在近代城市化大潮中逐步演变成为上海最富盛名的商业街和紧靠商业街的音乐学府。上海音乐学院位于现徐汇区汾阳路20号,是编号为4D008号的优秀历史建筑,原来是犹太人俱乐部、花园住宅,后成为当时的比利时领事馆。从道契研究中我们发现在该地块中不同的时间段活跃着很多的洋商。根据法册00164我们得知,继1903年法商邵祿之后,越来越多的洋商进入了该地块,如法商博脱力仲、英商新康、德商美葉爾夫人、英商新瑞和、英商克羅姆等;而从一些买卖交易的信息中我们可以得知在租界还未扩张之前的上海传统农村的分布图。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此处建筑成为比利时领事馆。
3.2“臣”字圩地区优秀历史建筑人文历史
杨浦区南部杨树浦路沿线是23保3图“臣”字圩的所在地。该地区位于上海最大的沿黄浦江近代产业带内,有着诸如杨树浦水厂、电厂、煤气厂等优秀历史建筑资源,地位十分重要。从多份道契综合来看,“臣”字圩地区的边界大约最西至近胜路(今景星路),最南至黄浦江,最东至平阳路(今贵阳路),最北至龙江路、平凉路、河间路,基本上与杨树浦地区范围相同。“臣”字圩地区的杨树浦港以西一带于1863年被划入美租界,后随着美租界的扩张,整个“臣”字圩均被划入美租界,后又改为公共租界。“臣”字圩大体形状为现杨浦区南部沿黄浦江的带状地块,包含了杨浦区黄浦江沿岸的中国最早及最具规模的工业带之一,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杨树浦路可以说是杨树浦地区建成最早的路。目前道契中最早明确出现杨树浦路的是英册1142。此道契为1877年从英册1091中划出部分而成立的新契。同治元年(1862)首批的英册501、英册364中,均未出现杨树浦路的名称,而是有“塘脚”、“高堤”等提法。同治八年,租界当局从东百老汇路(今东大名路)筑路至杨树浦港,将此路命名为杨树浦路,同治九年(1870年)杨树浦路筑成。杨树浦路自西向东贯穿整个“臣”字圩地区。租界在沿线建设工厂,后逐渐筑东西向道路,逐渐发展了整个杨树浦地区。租界东区主要以工业发展为特色,区域内黄浦江沿岸均设工厂。与工厂配套建设的里弄众多,大都为工厂职工住宅。而“臣”字圩则是这一沿江工业带中最为核心的区域,可谓是杨树浦地区的精华所在。清光绪九年(1883年)建成的英商上海自来水公司,其前身为立德洋行供水公司。据资料记载,上海自来水公司的水厂建在杨树浦原来水厂的厂址上,即立德洋行供水公司的厂址,所以,可以确定,英册1142、英册364、英册501这3块由马格罗于光绪七年(1881年)7月23日转与上海自来水公司的用地,加上未添并英册1258及英5983之前的英371,即为水厂建成最初的地块。水厂周边目前为上海优秀历史保护建筑的有英商怡和纱厂(现为上海第五毛纺织厂)、英商自来水公司(现为上海市杨树浦水厂)、怡和纱厂职工住宅(现纺三小区)。目前,杨树浦路水厂的南部仍为生产厂区,北侧为水厂职工住宅及一些水厂相关的公司,如上海自来水管线工程有限公司、上海水表厂。该地区留存的石库门里弄可以说比较完整,从目前现状来看,这一“沿江为工厂,工厂对面为职工住宅”的工业模式保存得相当完好的,反映了上海这一典型工业区的原始面貌。
4结语
通过课题研究,表明优秀历史建筑人文历史研究可以道契为基础,利用从土地转让、城市建设、房屋建造到使用转让的全部历史信息,建立以地块为单位的、体现历史建筑变迁的档案树,将数字化的地籍资料、房产资料、城建档案资料、其他综合性资料按照路名、门牌号的编排方式,归并成为统一的优秀历史建筑人文历史信息数据库。同时,还可利用GIS的数据图示化优势,开发适合上海优秀历史建筑综合信息的GIS应用软件,建立三维动态变迁图形系统,搭建跨学科的合作研究平台。当然,上海优秀历史建筑的人文历史的研究的还有许多范围和领域值得我们去探讨和发掘,而其研究的成果将为上海优秀历史建筑的修缮和维护提供科学、技术的数据和依据,也将更好地提升上海国际化城市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