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中国饮食文化中的人文情怀探索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它强调天、地、人是一个和谐的统一体。如何在饮食中实现人和天地的内在和谐,吃出一种境界,吃出一种品位,吃出一种文化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例如:中国的茶道重在情景合一,把个人融于大自然之中。文学家苏轼写了一首《汲江煎茶》诗,淋漓尽致地再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活水还需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情。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构分江人夜瓶。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呼作泻时声。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在儒家来看,天是道德观念和原则的本原,人心中天赋地具有道德原则,修行的目的是“求其放心”,达到一种自觉地履行道德原则的境界。儒家思想构成了中国饮食文化的“人格”,构成了中国饮食文化的文脉,而且随着时代的变迁在不断地发展、创造。契合于人心的中国儒家文化引领着社会生活,中国人找到了富有人文情怀的“饮食生活样式”。《孟子•告子上》说:“一革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毗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磋来之食”人格受到了损伤不食。孔子在《论语•雍锄中曾经称赞颜回日:“贤哉回也。一革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而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唐•房玄龄《晋书•陶潜传》中说,“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
可见,对于那些有着人格追求的中国人来说,儒家文化导引着人们的思想、行为,中国人要的是君子的人格。而孔子对颜回的评价是将饮食与其人品行为联系起来,赞其安贫乐道的品行,而绝不是简单的饮食评价。陶渊明在“五斗米”面前更显其清高傲骨。儒家文化带给中国人的饮食理念就是不食嚼来之食。“投之以桃,报之以李”。一肉之恩必谢,一饭之恩必报。中国饮食文化中的人文情怀更表现在任何一个宴席,不管是什么目的,大家都会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创造成了一种友善、礼貌、团结、共趣、其乐融融的氛围。美味佳肴放在桌子的中心,人们举杯相敬、让菜、劝菜,分享各自内心美好的事物,分担朋友内心的痛苦,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礼让而又相互尊重的美德。它符合我们中华民族追求“大团圆”的共性心态。其中也看出儒家文化的“礼数”,对国人的影响之深。我们把它理解成为一种精神,一种内在的伦理精神,这种精神贯穿在饮食文化活动过程中,从而构成中国饮食文明的逻辑起点。
融入了情感元素的中国饮食文化
情,这是对中华饮食文化社会心理功能的概括。中餐具有以食表意、以物传情的特点。《庄子•乐》中有曰:“夫天下之所尊者,富贵寿善也;乐者,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声也。”可见中国人将“食”作为人生至乐至趣来追求,吃饭成为第一要求。饮食中寄予了丰富的人的情感,并且情感元素成为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媒介。吃,不仅仅是一日三餐,解渴充饥,它往往蕴含着中国人认识事物、理解事物的哲理。每逢春节,长江流域的人要喝屠苏酒,据说可以避瘟疫。吃年糕是为了“年年高升”,吃元宵取全家团圆美满甜蜜之意。北方人要吃饺子意味着“招财进宝”,过年吃鱼是预示着生活“年年有余”,吃团圆饭是为了“合家欢乐”等,几乎每一节日的饮食都包含人们对人生、对生活寄予的殷切期望,甚至成为人生美好愿望的一种象征,表达了花开花落情如旧,曲终人不散的情感元素。广东有一道甜品叫“莲子百合”,在喜宴上最后上的一定是这道菜,其实是取其“百年好合,连生贵子”之意,算是一份美好的祝福吧。中国人对“鸡蛋”有特别的情感、特别的意义,很多重要的日子都会吃鸡蛋。
除了其有营养之外,实际上“醉翁之意不在酒”。“吃蛋”寄寓着中国人对子子孙孙香火旺盛、传宗接代的厚望,昭示着生命的延续。一个小孩子从生下来,亲友就要吃红蛋表示庆贺。直到孩子长大,每当过生日的时候还要吃。老人大寿,献筹交错地庆贺中,也不忘了长寿面中还要放“蛋”。这是借“吃蛋”的形式表达了一种丰富的心理内涵与情感。“吃”的文化已经超越了“吃”本身,获得了更为深刻的社会意义。
作家周作人说:“我们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虽然是无用的装点,而且是愈精炼愈好。”{,,吃喝宴饮,不能简单地为了果腹,它实际上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重要媒介之一,是一种别开生面的社交活动。一边吃饭,一边聊天,相互交流信息,可以沟通感情。生意往来,朋友离合,人们都习惯于在饭桌上表达心情,借酒菜平息着人生的悲欢离合,这是饮食活动对于社会心理的调节。去茶馆喝茶,大家坐下来喝茶的同时听书、谈古论今、抒胸中之块垒,实在是一种极好的心理慰藉。“饮德食和、万邦同乐”的哲学思想和由此而出现的具有民族特点的饮食方式,让我们领略到了中华饮食所具有的独特的“抒情”功能,同时伴随其产生的独具民族特色的饮食方式。
菜系和饮食中蕴藏着各种感情在其中,做的人付出心血和真情用心去做,而吃者更是品味到自己喜欢的饮食,抱着一种感激与赞赏。陈晓卿说“诚意面对食物,精心烹饪,然后有感情地把菜端上桌子,给心爱的人,这才是厨房的秘密。”(《舌尖上的中国》)。融人了情感元素中国饮食文化具有时间的味道、所至人情的味道。这些味道,已经在漫长的光阴中与故乡、亲人、怀旧、勤俭等名词融合在一起,这是情感与信念的混合,是奉献与关爱的融合,让我们几乎分不清哪一种是菜肴的滋味,哪一种是爱的情怀。总之,中国的饮食文化在浓郁的情感中又蕴含着奋发向上的文化情调。
拥有审美品位的中国饮食文化
中华饮食之所以能够征服世界,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将“吃”的文化与内涵升华到了高级阶段,它拥有美的内容、美的形式,它不但令食者有“三月不知肉味”(《论语•述耐)之感;同时更有令人拍案叫绝、赏心悦目的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带给人们审美的愉悦和精神享受,体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审美品位。中国人对饮食追求的是一种难以言传的“意境”,既艺术,又感性。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五行配五色,五色配五味,五味配五志,五志配五音”之说,饮食不仅仅是满足人的生理需要,更重要的是满足人的美感的需求即精神上的享乐和享受。
中国古代诗歌总集《诗经》记载了拥有审美品位的一系列饮食文化活动。《诗经》由风、雅、颂三部分构成。其中的“雅”是西周王袋的乐歌,是当时宴飨所使用的音乐,据朱熹说是“会朝之乐”,例如((/J、雅》中的《鹿鸣》《鱼丽补钓菊嘟等篇,天子、卿大夫普遍将其用于宴飨活动中。美食配美乐的宴飨使中国饮食文化拥有了审美的情趣,乃至今天的国宴都有特别的文化内涵与审美品位。唐代诗人戴叔伦写道:“醉后乐无极,弥胜未醉时。动容皆是舞,出语总是诗”。(栖辛中作》)就拿熟知的满汉全席来说,它是清代皇室贵族、官府举办的满汉两族风味肴撰兼用的盛大筵席。清初满人人主中原,满汉两族开始融合,皇宫市肆出现了满汉并用的局面。满汉全席开宴时,要大张鼓乐,席中还有诗歌答奉、百戏歌舞、投壶行令,文采斐然。满汉全席一般民间少见,其规模盛大、高贵,程式复杂,南北风味,满汉珍镬菜肴达三百多种,它拥有中国古代宴席之最的美誉。
再说孔府宴。孔府是典型的中国大家族居住地和中国古文化发祥地,是孔子诞生和其后人居住的地方。历经两千多年长盛不衰,兼具家庭和官府职能。孔府既举办过各种民间家宴,又宴迎过皇帝、钦差大臣,各种宴席无所不包,集中国宴席之大成。孔子认为“礼”是社会的最高规范,宴饮是“礼”的基本表现形式之一。孔府宴礼节周全,程式严谨,是中国古代宴席的典范。有人说“不食孔府宴,枉来曲阜游”“膳食孔府宴,胜过活八仙’,lzlo烧尾宴盛行于唐代,专指士子登科或官位升迁而举行的宴会。它是中国欢庆宴的典型代表,也是古代的名宴。“烧尾”一词源于唐代,有3种说法:一是说新羊初人羊群,只有烧掉尾巴才能被接受;二是说兽可变人,但尾巴不能变没,只有烧掉;三是说鲤鱼跃上龙门,必有天火把它的尾巴烧掉才能成龙。这三种说法都寓意着“升迁”“更新”之意,因此人们将此宴取名为“烧尾宴”。如今升官、升学的人家也常常要举办这样的宴会。
可见,一定的宴会内容搭配一定的宴会形式,高雅而又脱俗,在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中感受中国饮食文化的审美品位。除了丰富的宴会形式外,在菜肴的制作方面更能体现中国饮食文化拥有审美品位。讲究美感是中国烹饪的一大特色,对菜肴美感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将中国水墨绘画元素、写意技法、诗词歌赋、陶瓷文化等美感元素以及盆景拼装技法相融于菜肴的制作和表现形式中,无论是萝卜,还是白菜,都可以雕出各种造型,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和无穷的诗意空间。以菜品为媒介让食者在色、香、味、形、滋、养、意的美食艺术与欣赏中完成着精神世界高度融合与完美的统一。反映出中国古典文学的意境之美,体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审美品位,给人以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注重情趣更好地体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审美品位。除了对饭菜点心的色、香、味有严格的要求,还对饮食的品味方式、进餐的程序、娱乐的穿插也都有精心的设计与安排,同样增进了进餐的情趣。更值得一提的是,对于饭菜点心还有与之相匹配的命名。有根据主、辅、调料及烹调方法来命名的,有根据神话传说、历史典故、名人食趣、菜肴形象来命名的,如北京广和居饭庄的“贵妃醉酒”,以及根据三国故事而来的“白云护黄龙”、还有因“坛启荤菜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诗句得名的“佛跳墙”等,达到了出神人化、雅俗共赏的境界。
让人们在齿颊留香中咀嚼着中国饮食文化。以生命的大视野来纵观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可见其拥有者着深刻的文化底蕴和博大精深的人文情怀。时代不同了;境遇不同了;感受也不同了。历代中国人丰富的人生阅历见证了中国饮食文化中的人文情怀。它使国人安康、顺心、舒适地生活,让更多的人对每一道食材及其做法、吃法都用心地去思考、去感受、去品味、去评价。其实不仅如此,人们更希望面对饮食能有“望峰息心”“窥谷忘返”的感觉(吴均《与朱元思书》),而不是惶恐不安。在饮食文化中融人更多的人文味道,表现出更多的对人的尊重,对人的关心,对人的爱护,这将成为人类对饮食文化的共同追求。正如一句食品宣传语所言:“人品、食品,品品相照;苍生、民生,生生相联。”131有人说中国的文化是饮食文化,西洋文化是男女文化l4],无论东西,无论男女,吃的是五谷杂粮,品的是甜酸苦辣,感悟的是数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让我们在道德、情感、审美的基础上对中国的饮食文化拥有更多的感悟与思考。重建国人对中国饮食的自信心,为中国饮食文化建设增添华章重彩。
作者:张立华单位:长春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