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物质文化研究在政治大学探讨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一、从体物入微的感知审美到文化体系的多重参照
中文系的物质文化研究除了文本阐释与感知/感性的掘发,对于文献与图书的文化史、礼俗研究,不仅可以测绘文化象征、结构的参照体系,更进一步深化传统汉学的研究进路。如中文系杨明璋教授关注敦煌文献与日用类书对于婚嫁仪式的文学书写,从叙事角度论析“物”在变文中的美学作用,其考掘的敦煌文献之特殊精神内涵,与以往西方汉学视域下的敦煌学研究已有不同,透过宗教、仪式、礼俗之面向,整合了“物”在文化中的象征与隐喻,使敦煌文献与日用类书的物质研究呈现新的研究风貌。又如林桂如教授关注晚明书籍出版文化,试图探究晚明出版市场书籍流通现象,林教授的文献考掘有日本汉学界的学风,对于晚明书业与狱讼出版文化的研究,展现细腻的学思与辩证。中国早期叙事文本中的物质文化研究,以考证或索隐的方法探究当时经济面向为主,比较没有探究其语境、资本交换与文化体系中的关系。上述政治大学中文学门的物质文化研究,在文本语境、抒情美典、读物的商品经济脉络、文化系统的象征、物质的精神载体之意义等方面,企图更深度描绘文化体系的轮廓。
二、结合文史多元材料之新文化史研究
与国际汉学同步,采文、史结合的研究取向,其一大特点是运用材料的多元化,如:历史系的刘祥光教授研究宋史与近世社会文化、教育史的关系,运用了宋代《夷坚志》、时文稿、宋代卜算书籍等多种文史材料,勾勒宋代常民心理的风水文化与士子的科举文化;陈秀芬教授从文化史角度探究中国医籍与常民医疗文化之间的联系,并且扩展至女性身体的情欲论述、疯癫与疾病在身体的症候研究,对于民间保健手册的刊刻、发行如何形塑常民的养生、修身观念亦多所关注;金仕起教授则研究中国古代医疗史,包括方术、医案书写等面向,尝试以“疾病”的个案研究方式,追索古代中国在医疗观念上的发展面貌。由于运用材料之多元化,使得研究面向大大开展,从科举文化、风水文化、常民医疗文化、疾病医疗以及养身保健文化,更带动结合多种文化的社会建构思考。进一步来看,物质文化研究有时整合了多种文化风貌于其中,如:吕绍理教授关注台湾日常生活与现代社会形塑的关联性,包括理发行业的形成、休闲娱乐生活的影响、探究了身体与社会关系的连结。吕教授从殖民文化的视角,探究近代台湾的化学工业与日常生活的变迁,并观察“发文化”如何从“贱业”成为“时尚”。这些研究,可以说是从庶民的日常生活,到休闲娱乐文化、身体技术、工业化、现代化、殖民文化等面向的错综复杂的连结。相较于上述物质文化建构论与脉络论的逻辑,历史系朱静华教授的研究,比较了美国博物馆与两岸故宫博物院的展示,关注“画作展示”与“文化再现”的问题。朱教授对两岸故宫博物院艺术展览的典律形成之“文化再现”的研究,或可促使我们反思文化差异、“物性”的讨论方式、传统对“物”认知理论的分类范畴以及“艺术品”价值化的议题。
三、全球化、流动性的跨界、跨时空之物质文化研究
方兴未艾的“全球化”,不论是在资本、人才、商品、科技,或是语言、文化、知识、艺术、饮食,甚至移民、留学、婚姻都处于流动状态。流动将物质与非物质以各种不同的形貌,经由各种方式,进行多方向的运动。为因应这个当代现象,政治大学外语学院近年对于物质文化的研究,整合了不同专业领域及语言的差异,深入探讨诸如旅行、无国界艺术、异/跨国饮食文化、后殖民/侨民文学、移民与跨族群婚姻、各国节庆的跨文化性、文化翻译等问题。①以上种种国际学术潮流,渗入汉学,又超脱汉学,我们也加入这一潮流。从巴塔耶(GeorgeBataille1897-1962)开始,物质文化研究从古老社会遗迹和他者的文明转向了当代生活,从借助于他者的研究,转变为直接对自己所在社会物质现实的研究。当这种研究视角进入我们跨文化的物质研究,现代人如何构筑一个以养护与装饰之“物”环就而成的生活美学体系,遂开展了当代城市生活、商品消费、女性保养等面向的探索。如:欧洲语文学系古孟玄教授以中西文女性保养品说明书之文本类型与特性为探讨焦点;英国语文学系陈音颐教授以伦敦城市小说为例,关注小说书写中的百货公司、女性展示、消费景观等议题;英语系胡锦媛教授谈论台湾当代作家焦桐《完全壮阳食谱》的食色经济学,这些研究取径,在消费与养护、装饰等生活美学体系中,突显了当代物质文化研究的闲适/俗世生活与人生的价值追求。此外,在全球化下的“自我”与“他者”的比较反思中,翻译的可能性与礼物文化也是跨文化研究最突出的焦点,外语学院以“礼物文化”设题举行多次学术研讨会,关注文化翻译、社会文化诸多面向。如:外语学院院长于乃明教授讨论日本政界的送礼文化;张君松教授发表泰国送礼文化与禁忌;翻译中心主任张上冠教授发表《投桃报李:翻译作为(不)可能的礼物》;英语系伍轩宏教授探讨《当德希达“翻译”“礼物”》;欧洲语文学系阮若缺教授由法国饮食文化与餐饮礼仪的讨论,探究饮食品味与社会阶层的问题。“礼物”从物质性概念大大扩充了讨论范畴,“礼物文化”不论是就社会交际、政治外交、文化殖民等层面而言,都具有非常丰富的讨论层次。
四、余绪
本文主要以政治大学中文学门、历史学门以及外语学院的跨文化中心的物质文化研究,开展一场可能的对话,深入推动汉学与物质文化研究的融合。相对于传统知识学门的稳定性(或是封闭性),投入物质文化研究的学者隐然被召唤进入一场难以化约的学术迷宫,不论是否成功形塑论述,在杂沓纷陈的光影中开掘知识原矿,就是一场饶有意味的工作。笔者揣度政治大学物质文化研究者的微言大义,有时妄下脚注,若有误导或不足之处,期待后继者持续切割、打磨这些矿石,使这些知识的光采,超越可见的物质原貌。
作者:高桂惠单位:台湾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系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