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大众文化发展战略五重维度浅析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大众文化发展战略五重维度浅析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大众文化发展战略五重维度浅析

[摘要]我国大众文化建设需要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不断前进,以“五大发展理念”为要求深刻把握我国大众文化科学发展的内在机理,努力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众文化的话语体系,妥善处理好大众文化与主导文化之间的关系,实现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之间的良性互动,将大众文化建设与传统文化资源开发有效相结合起来。

[关键词]大众文化;文化战略;文化建设

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时代大势,文化全球化在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资本全球流通过程中正不断地纵深推进。由于“在一定程度上,人们眼下普遍关注的文化全球化,也可以理解为大众文化传播的全球化”[1]1,在如此情势下,各国、各地区的大众文化彼此交流、交融、竞争成为了一种国际文化新常态,而且“在全球范围内流动的绝大多数人工制品和图像都成了大众文化竞争的对象”[2]143。长期以来党和国家都非常重视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战略的设计与规划,但就专门针对大众文化的发展战略却鲜有明确的指导意见,学界对此研究也相对较少,这与不断勃兴的大众文化发展态势不甚匹配,为此本文试图就有关我国大众文化发展战略进行必要的探索。

一、道路方向维度: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众文化发展道路

就目前整个人类文化建设而言,英国著名的文化马克思主义学者伊格尔顿曾指出,“我们的文化鼓吹贪婪、攻击性、不加思考的享乐主义和日益严重的虚无主义”,而“要对上述问题进行富有成果的讨论,离不开马克思主义传统的积淀”[3]4就我国大众文化建设而言,必须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这是我们建设大众文化的根本指针,是实现文化强国目标的前提。我们所要建设的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众文化,它不同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完全商业化的大众文化,更不是对西方大众文化模式的简单复制。我国大众文化建设的基本目标,就是要使大众文化成为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生命力、感召力、凝聚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文化形态,在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之下能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成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在丰富和升华大众文化的精神特征和文化品格基础上使其成为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文化资源。我国大众文化建设要始终围绕这个基本目标展开。

二、社会治理维度:提升文化治理能力为大众文化建设提供先进的管理机制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于构建国家治理体系,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进行了全面战略部署。文化治理是国家和社会治理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国家文化及其管理走向现代化的必然选择。首先,文化治理实行的是文化建设过程中的多元主体参与式管理。这就需要在大众文化建设过程中要积极处理好政府、社会、市场三者之间的关系,通过政府的决策引导与弹性管理,社会力量的多元参与以及市场机制优化提升来为大众文化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社会环境和市场环境;除了文化企业外,各社会组织以及公民个体也要能够和有意识地积极参与到大众文化创作中来,丰富大众文化产品的内容、拓展大众文化的主题,创新大众文化的体裁。其次,文化治理强调的是文化建设过程中的协同与合作管理。这就需要在大众文化建设过程中处理好国家、地方、企业之间的关系。在国家层面实行“大文化”管理体制,解决好条块分割、各主管部门分治的问题;在地方层面,实施区域文化管理的联动机制,进一步推进文化生产经营机制的创新,有效实行“三分开一分离”,即政企、政事、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和管办分离;在文化企业层面,进一步扩大其生产经营自主权,激发其生产营销活力,既要积极扶持小微文化企业,又要努力组建有区域和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文化企业航母,让各类、各层文化建设相关组织结成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左右平行、大小平等的协同、合作关系,构建起国家大众文化治理体系的协同合作治理网络。最后,文化治理追求的是在文化建设目标上实现文化善治。善治是一个追求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管理主体体现的是政府主导的驾驭性与社会参与的多元有效性的结合,管理方式体现的是刚性与弹性的耦合,管理方法上体现的是科学与艺术的融合。所谓的文化善治就是要通过相应的社会治理方式和各种治理手段,在提升国家文化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的过程中,逐步实现人民文化权益的最大化,不断包容、接收进而能化解各类文化矛盾,促成文化相对和谐的状态。我国大众文化一方面需要在目前社会不断吁求提升国家文化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大环境中谋划自身的发展战略和建设策略,另一方面也需要不断以文化善治为自己的价值取向,促使自身更深度地融入到整个民族文化建设和复兴大潮之中,发挥处自身的特色和优势更加自觉参与到国家文化治理体系构建之中。

三、话语构建维度: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众文化的话语体系

大众文化在当今国际文化舞台上扮演的重要角色,在全球大众文化交流互融的时代大背景下,一方面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大众文化发展还处于关键的上升期,相关的体制机制尚不健全、不成熟,还需要向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借鉴成功的经验,但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必须要加强和深化与其他各国的文化交流合作,促使我国大众文化在保持自身的特色基础上,又能有效的“走出去”,流通到更广阔的国际大众文化市场中,而又不至于被西方发达国家的大众文化体系所整合,甚至可以为世界大众文化提供可供效仿的运作模式和表现形式,努力引领国际大众文化的风向,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要成功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众文化的话语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众文化植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之中,在本质上是对当前社会实践和人们日常生活在意识观念层面上的一种通俗化的反映,它其实也在一定层面上折射着的“中国精神”。中国大众文化建设不能脱离中国话语的内容、形式和逻辑语境,应将中国话语进行有效内化、转化、表达、展现。首先,大众文化需要积极传播我国在国际上具有较大影响力的话语内容,如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共同价值观、人类运命共同体等。其次,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通过形象化、艺术化方式塑形、体现、落实在具体大众文化作品中。再次,对若干重要的中国传统价值话语,如“礼义廉耻”“仁义礼智信”等进行大众文化式的话语转化。最后,将某些具有世界意义的话语,诸如“和谐”“创新”“绿色”等用大众文化方式向全球传播,传达中国理念,传扬中国精神。

四、科学发展维度:以“五大发展理念”为要求深刻把握我国大众文化发展的内在机理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在新的国际环境和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历史条件下的创新与应用,是党对改革开放和新世纪,特别是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新实践的提炼总结和对未来中国发展道路的深刻思考的基础上所提出的重大的发展战略思想。具体到大众文化建设上,“五大发展理念”对其提出了新要求,提供了建设的新思路。就创新而言,不能把简单地“翻新”和包装视为大众文化的创新,而应要在大众文化的题材与体裁、话语表达、形式呈现、创作手段、技术应用、市场渠道等方面多去思考还存在哪些瓶颈问题、还存在哪些可以改善的地方,还存在哪些“路径依赖”和“惯性思维”,从这些方面寻找创新点或创新的突破点。就协调而言,大众文化建设要与整个国家的经济社会文化建设相协调,要与整个文化环境相协调,要与主流意识形态相协调,要与各种类型的文化发展相协调,其内部生产、流通、发行、消费等也要协调起来,促使大众文化有机地融入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主流之中。就绿色而言,大众文化的主题要健康、文明、生态,建设上反对泡沫化,防止大众文化的短时期的虚假繁荣,造成“产能”的过剩,例如大量影视作品等无法上院、上线造成人力、物力和资源等的浪费,遵循绿色理念建设大众文化就要不刻意制造其“井喷”之势,更关注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就开放而言,大众文化建设在遵从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应该向各生产主体、投资主体、各级各类市场、各国家和地区市场、各消费主体开放,对内以此作为激活全民族文化创造力和活力的一种重要手段,对外作为我国文化“走出去”的一种重要方式。就共享而言,社会主义大众文化需要真正为“大众”服务,成为名符其实的“大众”所能享用的文化,不能因为资本、市场、经济、利润等因(素剥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大众文化共享权。

五、文化生态维度:实现大众文化与主导文化、精英文化、传统文化之间的良性互动

主导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传统文化共生共荣、良性互动是我国文化生态发展的必然格局。中国大众文化在建设过程中应以主导文化为指导,不断拓展其进一步发展的空间,扩大社会影响力,增强文化正能量,主动融合精英文化以提升其精神内涵和人文价值,积极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突出民族性特点,彰显中国风格。主导文化为大众文化发展提供了正确的政治方向保证、合理的思想引导,必要的行为约束。不过,“主导文化要学会大量使用大众文化的运作机制来推广自身,借助现代化的大众传媒和文化工业体系,来展示自身的魅力”[4]众文化中的商业化生产机制、巧妙利用大众媒介造势的运作机制等对如何普及主导文化是有启示价值的。主导文化还要善于运用大众文化形式不断将其所内蕴的理想、信念、信仰的力量巧妙的彰显出来,通过大众文化将主导文化内容逐步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文化生活之中,提升大众对主导文化的自觉认同。知识精英阶层凭借其广博的文化知识、高雅的审美情趣、深厚的学术修养,承担着思想启蒙和社会教化的使命,扮演着价值“领军人物”的角色,他们具有独立思考的个性和终极关怀的气度,对商业化、同质化特征比较明显的大众文化一般持批判态度。但精英文化也要认识到可以借鉴大众文化形式来讲解、演绎、传播、弘扬社会核心价值,塑造现代国民性与民族魂,从而使中国文化在走向世界、与世界文化的对话交流中,真正呈现自己的价值和魅力,并为中国的现代化实践注入持久的文化支持力。当然,精英文化通过对大众文化的合理批判,能为大众文化的发展注入人文精神与科学理性,这对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养和精神境界将大有裨益。无论是大众文化还是精英文化都需要秉承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原则,将自身发展好、建设好,善于借鉴对方的优势来弥补自身目前存在的不足,实现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5]208,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是大众文化重要的素材宝库和灵感源泉,建设大众文化时需要积极利用、合理开发好我们传统文化资源,充分借鉴它的叙事方式、故事题材、思想主题,特别需要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和价值观渗透到大众文化作品中。大众文化要善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相应的话语转化和合理编创,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大众文化的形式实现老枝长新芽,不断融入到现代文化结构体系和文化发展的大潮之中,从而实现与现代文化、全球文化的有效沟通。

[参考文献]

[1]孙春英.大众文化:全球传播范式[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2]邢悦.文化与国际关系精选文献导读[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1.

[3][英]特里·伊格尔顿.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M].李杨,任文科,郑义,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11.

[4]金民卿.大众文化论: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分析[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

[5]中共中央宣传部.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作者:赵淑芳 单位: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 商贸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