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问题导学式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来看,其学习并非是单纯地被动接受过程,而是主动利用原有知识对新的知识进行理解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限于学生的原有知识体系、认知能力等因素所限,难免会存在诸多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构建过程,深入理解,系统掌握,提高其对物理知识的应用能力.
一、注重创设问题情境,情境引出问题
以问题来促进学生参与到物理探究活动中,关键是要学生能主动参与,而这和学生的兴趣又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从高中物理教学实践来看,一些教师在课堂中直接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思考.例如,在讲“摩擦力”时,导入中很多教师的做法是,直接告诉学生今天要学“摩擦力”,然后就问:什么是摩擦力?这种导入以教师为主,没有太多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虽然高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强,但在学习相应的概念、命题时,直观的材料更有利于学生去理解.在教学活动中,针对教学内容需要,在情境方式上可灵活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而进行.例如,在讲“自由落体运动”时,以多媒体播放“石头从空中落下来”和“雨滴从屋檐下落”的画面,引导学生分析其相似点,自然引出“落体运动”,紧接着提出问题:落体运动的快慢会和什么因素有关?学生自然就会作出猜想,探究活动顺利地展开.又如,在讲“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时,以汽车和行人横穿马路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行人是否有危险,如果让汽车减速,那就需要知道物体减速的计算公式,自然引出了对物体速度变化规律的探究,接着再从亚里士多德到伽利略作为辅助,引入探究主题.
二、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提前预设问题
学生在情境的引导下对所要学习的主题有了兴趣,接下来所需考虑的重点就是如何通过问题来促进学生探究.结合高中物理教学实践来看,课堂中的问题难免会较多,甚至有的时候是一个接连一个的问题,学生还没有解决完一个问题,新的问题又来了;有的时候问题难度较大,学生无法回答,此时教师则采用“自问自答”的方式解决,诸如此类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较为赏见.究其原因,在教学设计时,教师没有充分考虑问题和目标之间的联系性,有时忽视了问题和学生原有知识之间的结构,从而影响了探究活动的效果.在提问时,教师应充分考虑上述因素.例如,在讲“曲线运动”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观看几幅关于曲线运动的图片(如过山车、踢球等),由此而引出曲线运动的概念,结合学生自学而引导学生对曲线运动概念进行辨析后,提问:既然曲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是随时改变的,那该如何确定曲线运动在任意时刻速度的方向?接着以“撑开带有水滴的雨伞绕柄旋转”而引导学生思考“水滴沿什么方向飞出?”得出结论后进行实验,研究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具有某一初速度的小球,在不受外力作用时的运动情况,最后得出曲线运动的性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先引导学生对曲线运动的定义进行学习,然后过渡到曲线运动速度的方向,再以实验探究曲线运动的条件,最后得出结论,整个过程有序进行,学生在问题引导下逐层探究,促进了目标的达成.
三、加强师生之间互动,互动促进构建
在物理教学中应用问题导学式教学还需要注意,教师提出问题后,要对学生的活动进行指导,否则如果完全把问题抛给学生,因学生原有知识结构、理解能力等因素影响,探究很难达成目标.在教学实践中,必须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以互动方式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引导,促进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例如,在探究“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时,在例题中给出题干(用一根很轻的不可伸长的细线将小钢球悬挂于铁架台上,并保持平衡),提问:此时小球处于什么状态?学生回答后,教师纠正,请一个学生到黑板上画出小球的受力示意图,小组学生合作完成(如图),教师指导学生表述小球的受力情况,追问:两个力的大小、方向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交流后,教师指导学生求其合力.在学生探究的基础上,要给予点拨,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四、结语
总之,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必须明确物理课程的宗旨,立足学生发展去思考课堂教学.在教学中,教师要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引导,让学生喜欢物理课程,并积极参与物理探究活动.在物理教学中应用问题导学式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使学生主动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构建.
作者:徐超 单位:江苏宝应县画川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