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舞蹈创作管理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前不久,我有幸在上海观看另外“上海市金孔雀校园舞蹈”比赛,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小学组的赛事,大部分创作节目编排较为新颖,其中几个精彩的作品确实让人拍手叫好。相比较而言,中学组的创作就显得薄弱许多,只有少数节目具有中学生的特点,其它大部分节目都是经过改编后的民族民间舞,表演起来虽然舞艺不凡、阵容整齐、形象亮丽、风格准确,却未能真正反映中学生自己的生活,无法产生强烈的共鸣。针对中学生创作节目少的现象我不禁提出疑问:“既然出现了那么多优秀的少儿舞蹈创作节目,为什么不能将这股热头持续发展下去呢?我们的舞蹈教师把少儿舞蹈编得有滋有味,为何对中学生舞蹈的把握却不够准确呢?”我认为如果我们能象重视少儿舞蹈般关注着中学生的舞蹈创作,创作出更多反映中学生生活、倾吐他们心声、贴近他们心灵的作品,那么中学生的校园舞蹈才会更加丰富、更具个性,也才能够更好的发挥其美育作用。
要把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作为创作对象,并非易事。众所周知,这一阶段是一个人从童年、少年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此时的人既有别于成人,又非昔日幼稚的儿童,这一区别就决定了中学生的舞蹈同少儿舞蹈既有共性又存在个性。
要抓住个性进行创作,首先需要了解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生理和心理加速成长和发展的特点;了解他们充满热情、激情、活泼向上、富有朝气、同时又经受着种种困惑、矛盾和挑战的心理;了解他们渴望友谊、追求独立、反抗权威的心理。围绕这些生理、心理特点进行选材创作,才能真正创作出贴近他们心灵、吐露他们心声的舞蹈作品。在这次比赛中,由嘉定区聋哑辅读学校表演的舞蹈《心鼓》就是一个较好的反映中学生心理的作品。先不说这些孩子们的表演、教师的投入如何让人感动,单是编者运用敲鼓的方式叩响孩子们心灵的创作意图,就令人赞赏。另外主题动作的选择也应以这些生理、心理特征为基础,既不能过于儿童化又不能太成人化,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时刻关注着他们的神情举止,从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提炼动作元素。举一个很好的例子《红扇》,编者很好地将现代舞的动作语汇融入到中学生的形态当中,用大幅度的跳跃、收放以及扇花的飞舞将中学生年轻、奔放、跳荡的心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因此只有选用准确的、符合中学生心理、生理和形象的舞蹈动作才能更好的表现主题。
其次,根据中学生的认知能力,舞蹈可以和认知教育结合起来进行创作。早在1943年由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创办的育才学校就创作并表演了《化学舞》,此舞用拟人化的手法,对学生进行形象的化学基本知识教育。舞蹈采用寓言式的表现方法,由化学女神出题,每个学生扮演一种化学元素,然后通过找朋友的舞蹈表演形式,表现出各种元素相互组合后成为日常生活中应用的物质。这个舞蹈别开生面,情趣盎然,是寓教于乐的典型作品。还记得在1999年湖北省黄鹤美育节舞蹈比赛上,一个根据朱自清《荷塘月色》改编的舞蹈作品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编者利用语文课本提供的文学背景,将书中所描绘的那一池荷花极好的运用舞蹈的方式展现出来,同时舞蹈也为文字提供了一幅可视的美景,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那月色、那池水和那满眼的荷花散发着的淡淡清香。此刻文字和舞蹈在美的平台上达到了和谐统一。可见这种课本剧的创作既具有审美性又能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堂知识,是非常值得我们去尝试的。
另外,中学生的舞蹈也可以围绕青春期教育进行创作。由于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阶段,生理上迅速成长使得他们的心理活动显得激烈、动荡,对异性交往充满好奇。我们可以通过舞蹈的方式为中学生创造一个正常的气氛,鼓励男女同学间广泛的交往,有利于他们社会价值的获得以及人格的健康发展。在此,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欧美民间舞蹈中集体舞的形式,如四方舞、小步舞等,这一类舞蹈风格文雅、端庄、步法简单,构图优美。从这些自娱性舞蹈中提炼动作元素用于表演性舞蹈创作,既可以用来训练学生的舞蹈表演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礼仪风范,又可以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广泛的社交能力,引导学生建立正常的同伴关系。
我们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关注中学生的舞蹈创作,也希望我们的舞蹈教育能够在国民素质教育中发挥更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