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舞蹈与武术的差异性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在技巧上突出人的形体线条,以刚劲、轻快、优美的造型、动作引发人们视觉美感上的共鸣。形神相合,神随形转,形随意动,以动作诠释精神,以精神传达意境。
舞蹈与武术均展现出动静结合的韵律与轻重缓急的节奏。没有动静的变化,没有轻重缓急的韵律舞蹈与武术的美感就无法实现。舞蹈强调节奏鲜明,动静结合。武术注重动、迅、静、定的身体韵律美。舞蹈与武术的展现都要营造或宁静微小或奔腾宏大自然背景,伴随有意营造或自然流露出的节奏,通过身体通张弛结合的变化来表达节奏的变化与特征。在转折、轻重、缓急的自然衔接中,展现韵律和节奏的美感。
舞蹈和武术均传达了特定意境
中国舞蹈与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很自然的展现了传统文化的意境之美。舞蹈和武术作以形体为语言,对特定的意境进描写和艺术创作。舞蹈通过一段神采飞扬,婀娜多姿的表演不仅能够表现出人物的性情,还能够让观众体会舞蹈所演绎的情节,心情随着情节的展开而变化。武术在通过一套技术高超、精彩传神的武术套路演练,表现出那种战斗的情境,令观赏者感受到那一刻战斗紧张和激烈的意境。这种意境的表现和传达通过舞蹈和武术套路的编排进行设计,并借助展演者的悟性、技巧来表达和实现。[1]
舞蹈与武术的差异性
舞蹈与武术尽管共同经历了武舞的发展阶段,但是二者存在着本质的差别。舞蹈是人们对生产和生活的艺术提炼与情感表达,其构成基本要素为生活。而生活是广泛的,多种多样的。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舞蹈作品、舞蹈形象的产生都是从生活当中来的,是对生活原形的美化、优化和韵律化。武术是人们在狩猎和战争过程中积累起来的使用工具自卫和生存的方法,是人体技击行为的升华与提炼。尽管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中国武术在经过文明的洗礼之后,融入了文化与艺术要素。但是技击行为仍是武术的基本要素斗争意识仍是武术的基本意识。[2]
舞蹈与武术的融通与借鉴
(一)舞蹈与武术的融通与演化
从历史上来看,舞蹈与武术同源融通,经历了“武舞”共同发展阶段。武舞又叫战舞,是手持干戚等武器,通过肢体动作和器械的挥舞,表现勇武刚强,宣扬武威的原始舞蹈。可以说武舞是早期一种表现战争的舞蹈。先秦时期的武舞与武术在文化形态中仍是一体的。这个时期的武舞兼具表达感情的娱乐性以及健身的实用性。汉代武舞较为盛行,武舞被用于军队的训练当中。在这个时期的典籍中,对“剑戟舞”的记载,就是一种与武舞有关的运动。经过魏晋南北朝这一段中国历史上剧烈的动荡时期以后,武舞也开始分化,它逐渐向武术和舞蹈分化,而且武舞进入官廷,开始以娱乐活动为主演变。同时宋代城市里出现了“瓦舍”这一娱乐场所。这为大批专门从事武舞表演的艺人提供了固定的表演场所,使武舞得以发展延续。明清时期舞蹈与武术已基本分化完成,拥有各自的流派与表演群体,两种文化开始并行存在于社会之中。[3]
(二)舞蹈与武术的发展与借鉴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进步,文化的发展也日趋多元化。舞蹈与武术两种文化的相互影响和借鉴也越来越来越频繁和普遍。在全民健身时代来临以后,舞蹈与武术为了迎合大众化健身的需要,相互借鉴了彼此的健身功能,出现了像功夫扇、太极健身舞等健身舞蹈。在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一些借鉴武术招式和套路的功夫舞蹈也在涌现。为了满足人们观赏的需求,武术的技击性也在弱化,而是借鉴舞蹈的元素,更具有观赏性和艺术性。以武术套路演示为主的各类活动作为一项重要的文化事业得到了发展。以少林功夫为主要内容的系列舞台剧更借鉴了舞蹈的审美、叙事、情感表达等要素将武术与舞蹈的融通与借鉴发挥得淋漓尽致,《风中少林》更是摘取了中国舞蹈界最高奖项“荷花奖”金奖。舞蹈与武术的发展,离不开时代的印记,新的时代赋予了舞蹈与武术更多的内涵,舞蹈与武术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毫无例外地要受到社会需求的影响,也将在继承中得到发展,在魅力焕发的同时获得前进的动力。
作者:马敏单位:连云港市艺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