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西汉皇室舞人舞蹈艺术论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西汉皇室舞蹈艺术所形成的独特风格有一定的发展历程。主要是通过三方面的影响促进其发展进程。
(1)承袭前人。这主要表现在初期阶段,太祖为楚人,所以在这一时期,楚声广为流行,不仅在民间,还有专供皇室使用的乐府也对楚地乐舞进行广泛搜集、整理加工成皇室专用的乐舞形式。而在这一时期的典型舞蹈要数“翘袖折腰”。何谓“翘袖折腰”顾名思义,就是在舞蹈中对袖和腰的运用不仅多而且要求也较高,这是楚舞的精华所在。在汉初较擅长此舞蹈的当属汉高祖刘邦的戚夫人,她不仅是刘邦的宠姬,更是西汉著名的舞蹈家,在西汉皇室舞蹈的发展过程中可以说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
(2)上下层的交流。西汉时期,皇室和下层民众的互动不仅频繁,影响也较大。“每当一种新的政策或者新的观念在上层社会产生后,就会慢慢地作为一种流行元素渗入到下层民众之中。”西汉的乐府可以说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将各地的民间乐舞进行搜集编纂,进而整理加工成为规范化的高雅乐舞。
(3)异域的影响。西汉时期,可以说是我国第一个开放式的时代。当时在大汉帝国的北方有匈奴,南方有百越,西南有百夷以及西域诸族。西汉时期的西域指的是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乃至新疆甚至更远的地方。自公元前139年,张骞打开了通往西域的大门后,西域的魔术、杂技、音乐、舞蹈等异域元素传入到中原地区。异域的诸多元素首先在西汉的皇室宫廷得到展示,与皇室宫廷进行交流。西汉时期的月氏贵霜国国王王迦腻伽以及奉命出使乌孙国的细君公主,都在民族交流中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西汉皇室的舞人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西汉皇室独特的舞蹈类型和艺术风格并使之成为皇室舞蹈艺术的典型代表。在西汉形成的舞蹈类型主要有三种。第一,徒手或振袖舞蹈,主要有长袖舞。汉代长袖舞是十分盛行的,《艺文类聚》卷五七引崔駰《七依》所云“振飞縠以长舞袖,袅细腰以务抑扬”,这就是对这种舞姿的描写。汉代的对舞包括“女子长袖、男女长袖对舞和男子博袖长袍的对舞以及男女折袖对舞等”,呈现了汉代舞蹈形式多样化的特点。第二,手持舞具的舞蹈,如巾舞、建鼓舞和七盘舞等。关于巾舞,以刘芹为代表部分学者认为“巾舞的前身是长袖舞”,但是彭卫等人对此却并不认同,他们认为“并没有充分的证据来证明上述观点”。尽管巾舞在汉代出现较晚,但是我们不能否认它有独立发展的可能性。第三,手持武器的舞蹈,包括剑舞、棍舞、刀舞、干舞、戚舞等等。比较著名的鸿门宴上项庄和项伯先后“拔剑起舞”。但是这种流行于军旅中的舞剑、舞刀、舞戟,都属于武术表演,并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舞蹈。
二、西汉皇室舞人舞蹈艺术的代表人物
根据《汉书》记载“:天禀其性而不能节也,圣人能为之节而不能绝也,故象天地而制礼乐,所以通神明,立人伦,正情性,节万事者也。”再有,《史记》“:故圣人作乐以应天,作礼以配地。礼乐明备,天地官矣。”可以说“,这是汉代人舞蹈欣赏在古典哲学上的一种质的飞跃”,思想上的升华,使得从事舞蹈艺术的人有了专业和非专业的区分。西汉皇室舞蹈的发展是整体性的,但是在这个整体中还有较为出色的舞蹈家以其独特的风格和舞技影响着整体的发展水平。这里我们选择在身份上、舞蹈艺术的影响上较能够代表西汉不同时期的舞蹈艺术风格的三位舞蹈艺术家,来对西汉皇室舞人舞蹈的艺术水平进行分析。戚夫人,高祖宠姬,秦末汉初最优秀的舞蹈家,山东定陶人(今山东菏泽定陶县)。
戚夫人的“楚舞”之技在当时首屈一指,她所擅长的“翘袖折腰”更是当时楚舞的精华所在。“楚舞”为楚地之舞,虽然直接源于楚地的巫舞,但是楚舞又分为祭祀舞和供娱乐的宫廷舞之分。在《西京杂记》第一卷中有专门关于戚夫人舞蹈才华的描述“:高祖之戚夫人擅于鼓瑟舞蹈。帝时而拥夫人,倚瑟而弦歌。而后即每泣下流涟,夫人极擅翘袖折腰之舞,吟出塞、入塞及望日等曲,侍婢数百皆习之,众人于后宫齐声高唱,其声响彻云霄。”通过这条描述可以知道,戚夫人的舞蹈才艺是非常出众的。另外,可以从描述戚夫人舞技的文章里频频看到“翘袖折腰”这一词语的出现,而且在现在所看到的汉代画像石中,也有很多与“翘袖折腰”相印证的图例。这“翘袖折腰”并不是舞蹈的名称,而是我们前面所提到的第一类舞蹈形式,戚夫人独特的风格将其演绎得淋漓尽致。
李夫人,中山人(今河北省定县),是汉武帝最为宠爱的嫔妃,是西汉著名的舞蹈家。李夫人的父母兄弟都是西汉“故倡”,是专门从事舞蹈演艺的人员。朱青把“故倡”注释为“祖辈为奴隶的专业性或职业性的舞蹈伎人”。李夫人出身于此类家庭,耳濡目染,所以她的舞蹈技艺较为高超。李夫人的兄长李延年有歌曰《佳人歌》“: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倾国,佳人难再得!”后世的“倾国倾城”“、绝世佳人”源于此歌,李夫人因此歌而得平阳公主的推荐,进而得到汉武帝的召见。关于李夫人的才艺,文献中并没有突出体现其哪一方面的才艺,但李夫人出身在懂音律、擅舞蹈的家庭中,其兄有很高的舞蹈天赋,相信李夫人在其家人的熏陶和教导下也应该是一位能歌善舞的才女。
赵飞燕,西汉时期长安人,她不仅是一位身材苗条、容姿卓著的绝色美人,更是我国古代著名的舞蹈家。文献典籍《汉书》、《赵太后遗事》、《飞燕外传》以及《西京杂记》中对赵飞燕的记载,大部分是关于她的生平和美貌,至于舞蹈艺术上的贡献则很少出现。通过文献典籍我们了解到,赵飞燕,原名赵宜主,父亲赵临,相传她身轻如燕,可做“掌上舞”,故称“飞燕”。赵飞燕与其同胞妹赵合德一同入阳阿主府,其天资聪颖,练得一手好琴艺,舞艺更是超群。汉成帝将其召入后宫,册封婕妤。后被立为皇后,两姐妹专宠后宫。汉成帝死后,赵飞燕因助汉哀帝即位有功,被尊为太后。赵飞燕所生活的时代是中国封建社会时期舞蹈大发展的第一个高潮期。赵飞燕在阳阿公主府时就显露出非凡的艺术天赋,乐舞皆通。对其舞蹈的描述《赵飞燕别传》记载“:赵后腰骨尤纤细,善踽步行,若人手执花枝颤颤然,他人莫可学也。”可见其有良好的学习舞蹈的先天条件。“踽步”是赵飞燕独创的技巧,是一种碎步,行走之时整个身体微微颤动。
三、西汉皇室舞人舞蹈艺术的历史意义
首先,西汉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舞蹈艺人登上统治高层的时期。戚夫人、李夫人、赵飞燕都是身份普通的黎民百姓,但是汉代兼容并蓄的姿态接纳了她们,并且进入到统治阶层,使得她们发挥了不一样的作用。首次开创了在统治阶层中舞蹈艺人地位较高的先例,这既是西汉时期兼容并蓄的统治思想的体现,也是对统治阶层恢宏气势的反映。这在封建社会史难能可贵的。这种状态下的开放态度,使得被视作物品的女乐们有了改变命运的机会。她们对自己的舞蹈技术精益求精,孜孜不倦地追求,在推动舞蹈的发展和进步的同时,使得自己的地位得到提高,改变自己的困境。
其次,她们推动了汉代宫廷雅乐和民间俗乐的相互交流和融合。我们从上文的叙述可以看到,戚夫人、李夫人、赵飞燕等此类皇室舞蹈家都出身民间,身份低微,但是她们不仅有着乐舞艺术的天赋,还自幼习舞,有着牢固的舞蹈功底。戚夫人是“擅为翘袖折腰之舞,唱出塞入塞望归之曲。”此种地方特色浓厚的艺术形式在汉宫之中流传,最终发展成为汉宫舞蹈的典范。李夫人也因有较好的舞蹈技能被选入汉宫乐府,经过乐府的专业培训,将其民间舞蹈加工成皇室欣赏的规范化舞蹈艺术。乐府就是对民间舞人、舞蹈进行搜集,并且在其基础上进行加工改造来供皇宫欣赏的专门机构。赵飞燕将民间的气功运用到舞蹈中,才出现身轻如燕的效果。“民间舞人进入汉宫既可以把民间舞艺发扬光大,也可以与贵族舞蹈交流融合,使得民间与皇室的距离显得更为接近,进而也推动汉宫雅乐俗化和民间俗乐的雅化。”
最后,推动了后世舞人舞蹈技术的发展。上文叙述中我们知道,戚夫人、李夫人和赵飞燕为代表的西汉皇室舞人皆有自己的舞蹈风格和舞蹈技术。她们皆是以自己舞蹈风格和舞蹈技术而留名后世,为人所熟知。例如,戚夫人善“翘袖折腰”之艺,李夫人风韵翩翩之姿;赵飞燕善用气功行“踽步”而身轻如燕。这都是她们独有的舞蹈技艺,因此,后世舞人,在舞艺方面不断寻求自己的独特风格。经过汉代、魏晋南北朝的发展和成型,舞人们自成一格的舞风长盛不衰。
作者:饶开芹杜亚楠单位:重庆大学艺术学院舞蹈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