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中西文化的价值取向分析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中西文化的价值取向分析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中西文化的价值取向分析

国作家维克托•弗兰克尔在《人生的真谛》中曾经说过:“人类只有两种,善良的人和邪恶的人。”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对于人性的讨论必须升级到善良和理性的层面。在西方国家,大多数人都信奉基督教。以英国和美国为代表,他们的人性取向继承了清教徒的“原罪说”,即“人之初,性本恶”。《圣经》上曾经这样写道:上帝在创造了亚当和夏娃以后,本想让他们在伊甸园里面快乐的生活,但他们却没有遵守上帝的约定,被蛇引诱偷吃了“禁果”,上帝知道后非常生气,就让他们离开了伊甸园。所以,西方文化中将人的诞生归为一种“罪恶”,人性的根源就有百分之五十是“善”,另外百分之五十是“恶”。“善良”的一半就是上帝的象征,虽然西方人认为自己从出生开始就有“罪”,但是他们也相信只要自己主动改过自心,就可以自强自立,改变自己的命运,这就是他们根深蒂固的信念。既然他们内心深处有这样的思想,那么他们对人性的质疑就无可厚非了。与西方国家不同,中国文化坚持的是“从善到恶”,因此,我们从古至今宣扬的都是“人之初,性本善。”在中国五千年的文化中,从孔子的“性相近,习相远”到孟子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都在宣扬儒家的性善论。在中国人的成长历程中,会受到来自社会的各种影响,其中有好有坏,部分人可能从善良走到邪恶,所以有“吾日三省吾身”的想法,即平时必须将自省和修身行为放在心上,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完善自己的道德涵养,以此来维护善良本性。

中西文化中人与自然取向的差异

西方文化在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时,一直都保持着一种“天人相分”的观点,与之不同的是,中国一直都赞成天人合一,并且坚持着自己独特的传统宇宙观。中国人将人类列为自然中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人道就是天道。西汉哲学家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评价中国文化为“以类和之,天人和一也”,这也是对中国文化的肯定。中国人都讲究顺其自然,人们的生存都离不开自然的帮助。与中国文化不同,西方文化觉得人与自然应该是分开的两个单独个体。《圣经》的创世纪篇章中,就有这样的思想。“上帝创造了亚当和夏娃,就是想让他们成为自然的主人,主宰着世间万物。”因此,在西方人的眼里,人类理所当然是自然的主人,可以随意利用和支配自然,以满足自己的各种欲望和要求。对于自然的态度,中西方的建筑设计是最好的体现。如中国苏州园林设计中有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奇石真草等,建筑中充满了大自然的气息,让居住的人们有回归自然的美好感觉。而西方国家中,都市中最常见的一般都是高楼大厦,很少能发现大自然的景象,他们将自己的生活与大自然互相隔离,划分成界限分明的两个空间。再如,绘画方面。中国的山水画,通常将山川、湖泊、树木和花草等作为绘画的主角。画中很少出现人,即使有也只是起到一定的衬托作用,而主要突出的主题是自然的和谐之美。西方绘画则多以人物为主,如著名的《蒙娜丽莎的微笑》和《最后的晚餐》等,这些作品中很少发现自然中的事物,即使有也是轻描淡写一带而过。

中西文化中人际关系取向的差异

人际关系取向主要由哲学思想和宗教根源决定。中国,比较注重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无论是群体的还是集体的,团结才能产生强大的力量。如果将人伦、人情和人缘三位化成一个整体,便可以生成一个关系网,人就是这个网中的一个点,所以个人的价值要通过群体来体现。所以说,人如果坚持自我,就会被孤立,没有了依存的靠山,就失去了展现自己才华的支柱。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就宣扬了“仁”和“礼”的思想。儒家思想说,做人就应该按照“仁”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要摒弃自私自利的想法,将自己心无杂念地融入大家、融入社会,做到一荣俱荣,以和为贵的“无我境界”。这种价值观从古都有,并且教育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让每一个中华民族的子孙都可以以集体利益、社会利益和民族利益为先,形成中华一家亲的凝聚精神。这才养成了中华民族以国为民、舍生取义和天下为公的优秀民族精神。而西方国家比较注重个人主义,赞扬以自我为中心的西方文化价值观。所谓的个人主义,就是要让自己区别于其他人,认为我才是一切的中心。所以他们更加注重自我目标的达成度,并且十分强调独立自我、独立思考和独立实现。中国学者一般将西方文化归结为“重个人”的价值观。尤其是文艺复兴以后,西方人独立自我的价值取向就更加明显。西方人的性格都十分独立,他们注重自我意识,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都坚持自我意识,在外充分表现自己,尽可能发挥出自己的特长。在近现代社会发展的几百年中,西方人正是依靠自己崇尚自我的价值观,才可以发散思维,在科学领域取得卓越的成就,为世界输送了一个又一个卓越的人才。尤其是美国,他们将个人主义发挥到了极致的程度,仅次于它的是英国,因为英国的词典中以“自我”作为前缀的单词就有上百个。美国总统本杰明•富兰克林在《独立宣言》中将个人主义具体化,正如《独立宣言》所说,“上帝帮助自助者”;美国经济学家亚当•史密斯也在《独立宣言》发表的那一年出版了《国富论》,该书中首次将人本主义价值观用在了经济建设的指导工作中;林语堂在《励志人生》中也谈到了美国个人主义取向问题,他说:“你该牢记,你的出路就在你脚下。在你认为出路是在别处或者别人身上的时,你是失败的……你的机会,你的成功就包裹在你的人格中,你的成功是在你的生命中……你的成功就是你的自我之演进,开展和表现。”

中西文化价值观中的时间取向差异

关于时间,爱德华•霍尔在《超越文化》中曾说道:“如果有什么能改变生活本性的话,那就是时间是怎么利用的。”因为文化的不同,所以在面对时间的态度上也大有不同。中国具有五千年的文化史,所以我们坚持自己的传统文化,看重过去,对于时间我们坚持的是过去取向。而西方人注重科技发展,勇于创先,所以对于时间他们坚持的是未来取向。由于历史的沉淀,中国文化深受道家和儒家主张的影响,所以中国人看重回归自然、回归过去。即使发展到现在,我们仍然愿意借鉴古人的经验和教训,来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如中学的课本,会放入适量的古文;而进入高中以后,文言文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重。可以说,虽然社会已经发展到十分先进的地步,但中国人并没舍弃过去,而是将其铭刻心中,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又如,在日常生活中,中国人通常有记日记的习惯,为的是保存过去的记忆;京剧始终都是中国的国粹等,中国人迷恋过去的心理在很多方面都可以找到痕迹。而西方国家通常喜欢遗忘历史,憧憬未来。他们善于将一些希望托付于未来,未来取向是他们价值观体系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因为有了基督教所谓的“原罪说”的观念,他们才更觉得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才可以拯救自己,才可以偿还自己的罪孽。他们坚信,只要自我努力,就可以实现对未来的追求,得到应有的幸福和生活。所以,他们比别人更相信现在比过去好,将来肯定要比现在还好。现实生活中,他们更加注重时尚的元素,追捧前卫新鲜的事物,无论是在思想方面还是在行动方面,他们都不愿意落后于他人。在时间的使用上,中西的差异也十分大。中国人认为自己可以成为时间的主人,可以随心所欲地去管理时间。此外,由于“愚公移山”、“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等典故的熏陶,中国人多喜欢制定长期的时间计划,为自己的将来作长期的打算。中国人希望夫妻能“白头偕老”、爱情能“海枯石烂”、友谊能“地久天长”、师徒能“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而西方人则不同,他们更愿意被时间支配,也就是说,他们觉得自己是时间的奴隶,所以他们的台历通常以时分为单位进行区位性的划分,约会时要求自己必须准时,而工作则要按照时间表完成,等等。例如,美国人在制定计划上经常有这样的作法:“为了更好地利用我们的时间。我们会对每年、每月、每周、每日的活动进行周密的打算,制定时间安排表,并按照事情的重要性来对时间精打细算。”甚至西方人从来不允许自己午休,因为他们要珍惜白天有限的时间为自己制造无限的财富。如美国第一位心理哲学博士斯坦利•霍尔在《美国心理学》中所说:“在西方世界,几乎所有人都受着时间的铁腕控制。其实,西方人的商业及社会生活甚至性生活都受着时间的操控。时间完全地编织着西方人的生活网络……”

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中西方文化价值观取向大不相同,却各有利弊。现在,随着社会的进步,通讯及交通的不断完善,中西方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所以中西方文化应该求同存异,各取所需,交融互补。在中西文化价值观中,精华与糟粕是并存的,所以无论是西方人还是中国人都应该学会自我判断,摒弃文化价值观中糟粕的部分,继承和发扬精华部分,以保证世界整体价值观健康地发展下去。

作者:曾传咏单位: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