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西方文化生产理论研究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西方文化生产理论研究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西方文化生产理论研究

【摘要】自工业革命以来,机械复制技术迅速发展,文化的生产也从个人创作转变为集体劳动,产生了新的特性与规律。马克思以及法兰克福学派、英国文化研究、美国文化社会学分别从生产技术的发展、生产方式的改变、消费对生产影响以及组织结构的作用等多方面深入研究,揭示资本主义文化生产过程的特点与规律,进而形成了文化生产研究的不同理论路径。

【关键词】西方;文化生产;理论路径

作为一种精神生产活动,文化生产是否与其他工业生产一样,遵循着物质生产的规律,还是有其特殊性?生产方式的改变又给文化内容及社会带来了怎样的影响?西方不同思想流派的学者们对此都分别有过深入的研究,展现出了不同的研究倾向与结论,极大地丰富了文化生产理论,也为我国当下的文化生产实践提供了积极的参考与借鉴作用。所谓文化生产,即是“把文化作为一个在群体过程中生产出来的‘产品’”。①此处“文化”的含义不再是作为共同的价值观,也不代表最高美学标准,而是“视为一种被生产和消费的具体事物”。②文化产品也不是超越了时间与社会的天才的创造,而是与社会结构有着依存关系的实践活动。这种把物质生产分析的方法运用到符号生产领域的研究视角与资本主义工业化大生产以及机械复制技术兴盛的历史发展是分不开的,并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了不同的特点。

一、马克思的文化生产理论

马克思是用物质生产的方法来分析精神生产,为西方的文化生产提供了理论源头。马克思把生产分为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指出精神生产是“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③而“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④。在马克思看来,并不是所有的精神活动都是精神生产,只有受经济利益的驱使,纳入到生产和再生产环节的精神活动才是精神生产。“作家所以是生产劳动者,并不是因为他生产出观念,而是因为他使出版他的著作的书商发财,也就是说,只有在他作为某一资本家的雇佣劳动者的时候,他才是生产的。”⑤为此,马克思还举例说明,如果一个作家为实现自己的创作欲望而创作,并且将作品卖了钱,这种非生产性精神活动和在书商的授意下编写作品,获取利润的生产性精神活动是不同的。“因为他的产品从一开始就从属于资本,只是为了增加资本的价值才完成的。”⑥这充分说明,马克思认为生产性的精神活动(即文化生产)是以追求经济利益为目标,遵循一般生产规律,分工合作的社会组织过程。虽然马克思发现了文化生产的商品属性,其对精神生产的分析也奠定了文化生产理论的基本立足点,但是他没有详尽的论述,更没有提出有效的文化分析模式。

二、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生产理论

20世纪进入到晚期的资本主义,传统文化向媒介文化转变,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者们将马克思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划分,运用到现代文化的分析中,不断丰富和深化文化生产理论。本雅明从马克思的文化生产理论得到启示,并继承发展了布莱希特的“生产美学”,“把艺术看作同物质生产有共同规律的一种特殊的生产活动和过程,即它们同样有(应为“由”,引音注)生产与消费、生产者、产品与消费者等要素构成,同样受到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的制约。”⑦探讨文化生产技术对现代文化的影响,是本雅明文化生产研究的重点。在《作为生产者的作者》和《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他反复阐述强调了生产技术(不仅仅包括社会生产技术,还包括艺术的技法和新的形式创新)对文化生产的决定性作用,阿多诺、霍克海默同样关注新的文化生产技术。他们用“文化工业”指称现代文化,认为技术的发展改变了生产方式,资本代替了个人,掌控了整个生产活动。为了赢取利益,降低风险,生产者采用“文化工业的流水线,以及具有综合性和计划性等特征的生产方法”⑧,把“所有未经检验的事物都当做风险排除在外”⑨,只在细节进行创新,并不断改进大规模的标准化的生产方式,使得文化艺术丧失了其批判和审美价值,沦为资本主义生产体系的一个部分。利奥•洛文塔尔是法兰克福学派中对大众分析研究最广的人,在其对通俗文化的研究当中,文化生产者和把关者纳入了他的研究视野。洛文塔尔指出,大众市场条件下,生产者更关注消费者需求及如何拓展传播渠道与对手竞争,而不再把表达自己的思想作为目标。而在金融集团、广告和传媒公司的把关决策下,文化内容既没有反映公众需求,也不是艺术家的审美表达。法兰克福学派对文化生产分析虽然非常透彻,但因为文化生产复杂多变、充满斗争,其对文化的分析,牺牲了具体的历史分析,忽略了资本主义文化过程的矛盾复杂的过程。通过在具体的社会历史环境中用文化马克思主义研究模式,分析文化产物的生产、解释和接受的英国伯明翰学派,补充了其不足。

三、英国文化研究学派的文化生产理论

英国文化研究学派一直以生产和消费作为研究的重点。雷蒙特•威廉斯沿用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范式,继续了本雅明所关注的文化生产技术问题。威廉斯认为历史上导致了新型社会关系的生产技术,第一次是书写技术,第二次是复制技术。文化生产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文化生产关系的变化,首先是生产技术的变化导致了文化生产从政府控制走向了市场控制;其次生产技术又使得文化生产领域发生三次社会劳动分工变化,即从个体生产向集体生产的劳动分工,精细的专业化分工和文化生产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工。与早期的研究者关注生产环节不同,以霍尔为代表的后期研究者更在意消费的作用。霍尔认为产品如何满足和迎合消费者,是生产过程中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而且“产品的意义既不能由生产厂家简单地‘送出’,也不是由消费者被动地‘接受’,而是通过消费者在日常生活中对产品的使用使产品在消费过程中主动地产生意义⑩”,强调了消费者的能动性及其对生产的影响。英国文化研究学派继承和发展了法兰克福学派对资本主义文化生产实践的思考,但是他们更关注在文化生产过程中消费者的能动力量,并且也不同于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将文化当作是由政治经济决定的配角,而强调了文化对社会构成的重要影响,从而“把文化从上层建筑拉回到经济基础中来,与社会经济生产和结构相联系”。

四、文化社会学

把文化看成与政治经济一样影响社会构成的还有文化社会学,文化社会学主要源于美国。用社会学的观点和方法来研究文化现象,以及用文化的研究视角来观察社会,这是文化社会学的两种研究思路,文化生产理论则是建立在第一种思路之上。霍华德•贝克对艺术世界的研究,开创文化社会学对生产研究的取向。贝克认为艺术界是“一个人际网络,网络中的人们以他们对行事惯例的共识为基础开展合作,生产出让这个艺术界得以闻名的艺术作品”,文化艺术的生产过程分为生产和分配两个体系。生产是将一个想法或者观念变成作品的过程,而分配是把这个作品传播、传递给消费者的过程。文化作品生产过程中的所有方面都最终塑造了作品。克兰总结生产体系的四种报酬类型。在独立的报酬体中,艺术家控制象征报酬和物质报酬;半自治的报酬体与亚文化报酬体都是艺术家控制象征报酬,消费者控制物质报酬;异文化报酬体则是商人同时提供象征和物质报酬,并控制创作过程和财政。报酬体的研究表明,越是局内人控制报酬体系,创新就越可能出现。赫斯奇则对分配体系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分配体系是如何筛选产品,为什么只有一部分的文化产品抵达受众,从而揭示了把关人和决策链在文化生产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彼特森和贝尔格通过对流行音乐变迁的研究,指出了市场结构对文化产品内容的影响。结果表明市场化程度越高,创新就越少,垄断市场导致文化产品同质性,而竞争性的市场则会产生更多样和富有创造性的作品。美国文化社会学与英国文化研究学一样认为文化与政治和经济一样建构着社会,对文化的意义加以了重视,并且强调文化是一个斗争的场所,同时美国社会学更关注的是行动者和机构的具体能动性,对生产的探讨的是影响文化产品创造过程的文化与制度因素。

结语

文化生产从一个纯粹精神的社会意识改造成为一个物化的理念,从历史溯源来看,其滥觞于马克思主义的对社会进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分化,从而展现开来的生产与异化,并在生产技术不断更新的基础上,经西方不同思想流派在每一个新的时期持续的理论改建上,逐步形成了运用不同的文化视角来切入研究的各种文化生产理论,展现了资本主义的文化生产过程以及暴露出的问题,为我国的文化生产提供了积极的借鉴和警示作用。

参考文献:

[1][德]利奥•洛文塔尔.《文学、通俗文化和社会》[M].甘锋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2]RaymondWillams(1982).TheSociologyofCulture,NewYork:SchockenBooks

[3][美]约翰•菲斯克.《电视文化》[M].祁阿红、张鲲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4]丹尼尔•戴扬、伊莱休•卡茨著,麻争旗译,《媒介事件》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

[5]Crane,Diana(1999).TheEmergingTheoreticalPerspec-tives,Cambridge:Blackwell.

[6][美]戴安娜•克兰,赵国新译《媒体与都市艺术》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4

[7]Hisch,Paul.,ProcessingLadsAndFashionsAnOrgani-zationSetAnalysisOfTheCulturalIndustrySystemJAmeri-canJournalofsociology1972(77):639-659[8]Peterson.richard.A&Berge.David.G(1975).CyclesInSymbolProduction:TheCaseofPopularMusicAmericanSo-ciologicalReview40.158-173

作者:汪敏 单位:复旦大学新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