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戏曲培养观众管理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中国戏曲诞生以来。经历过相当长的辉煌时期,现在已进入到相对平稳的发展阶段。有些剧种剧团生存条件尚好,但大多数却陷入了困境,戏曲人才青黄不接,观众锐减……今天这种局面是主观客观、内因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总结经验教训,克服自身缺点,争取更多观众,是挽救戏曲免于衰亡的当务之急。
要振兴戏曲就要正视戏曲所存在的缺陷,要积极促使戏曲现代化,以吸引当代青年对戏曲的关注与欣赏。为此,在剧本创作上要注重选取、开掘充满时代气息的现代题材,并使内容与主题体现出新奇性和深刻性:舞台艺术方面也要积极改进传统的审美规范与艺术形式,努力形成具有现代风格的全新的审美规范与艺术形式。这样,戏曲才能赢得当代年轻人的喜爱。
戏曲作为舞台艺术。它的最终完成者是广大观众。如果一部戏曲作品没有观众的关注与欣赏,就不可能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那么,这部作品也就失去了它的存在意义。因此,戏曲创作者就必须具有强烈的观众意识,要有满足观众文化需求、提高观众文化品位的创作意识。戏曲是演给人看的,失去了观众,戏曲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戏曲创作必须考虑观众的需求。以观众的欣赏需要为目的。承认观众的存在,重视观众的需求,就是尊重戏曲的艺术规律。综观戏曲舞台上的大批优秀剧目,无不遵循艺术规律,以观众为出发点,从而才深深地打动了群众,受到观众的好评。
随着戏曲观众越来越少,一些剧团陷入生存危机,一些创作者便产生了悲观情绪,抱着“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悲观态度,感叹戏曲没有市场,戏曲没有前途。
这种观点是很片面的,中国戏曲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全面、最形象、最精美的体现,它融合表演、音乐、舞蹈、文学、服饰等元素为一体,并自成体系,这是任何其他艺术形式都无法取代的。随着电影电视和互联网等的普及,不少人认为。传统的农村戏曲演出将被电影电视所代替,其实不尽然。许多农民戏友告诉我,到现场看演出与在家里看电视不一样,一是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二是那么多人济济一堂,热闹得很,有一种节日的氛围;三是看一些名家名演员的演出是一种最好的享受。
振兴戏曲必须培养观众。这里要强调一点,观众不等于戏迷,更不等于票友,现在全国各地的少年宫的戏曲表演兴趣班实际上不是培养观众,而是培养戏迷和票友,甚至是培养演员。观众是较戏迷和票友要大得多的群落,他们是戏曲赖以生存的土壤。
对戏曲的冷淡、疏远,甚至陌生,是青年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这种现象若是得不到彻底的改变,戏曲在将来就有可能因为失去广大青年观众而走进“艺术博物馆”,成为只有极少数人观赏的“艺术古董”。因此,激发当代青年对戏曲的观赏兴趣与热情,就成为振兴戏曲、造就跨世纪的戏曲观众的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要使当代青年对戏曲产生观赏兴趣与热情,就必须使当代青年对戏曲有着透彻的认识。人们在温饱问题解决以后,有了较宽裕的闲暇时间和经济条件去满足娱乐性要求。当代社会不再是单一文化主宰的社会,通俗性、娱乐性、商业性兼备的大众文化呈现出多元的状态。许多年轻人(包括大学生)对流行歌曲非常喜欢,由此发展到对歌星的痴迷崇拜。戏曲和歌曲,虽然各有特点、各有长处,但很显然,接受歌曲要比学戏曲唱腔,理解戏曲艺术深邃的内涵容易得多。这大概是许多年轻人厚此薄彼的原因之一。
戏曲的生存和发展处在社会诸因素制约的网络之中,需要政府的重视、媒体的造势、大众的支持、理论家和教育工作者对年轻人审美情趣的引导,特别是社会要为当代年轻人、为高校大学生戏曲观众群体的生成提供多种条件。戏曲不能仅仅成为戏曲工作者自娱自乐的事情。而且老在戏曲界内部讨论戏曲的生存和发展还不行。我国应该在艺术教育类大学生(这包括艺术院校的教育系学生和师范院校的艺术系学生)中开设戏曲欣赏课程,这些课程的任课老师除了必备的专业知识外,还必须有良好的语言能力和授课激情。授课激情十分重要,有激情才有感染力,有感染力才能引起共鸣,有共鸣才会有认同,有认同才会有热爱。另外,也应选择比较容易说明戏曲的程式性、虚拟性、综合性及抒情写意等特征的剧目,如猴戏、京剧《三岔口》、川剧《秋江》、眉户《迟开的玫瑰》等。这些学生在经过三至四年的教育后将走向各中小学的教育岗位,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每人要培养成百上千的学生,这些受他们培育的学生中有大部分会成为戏曲的观众,这样,让不懂戏曲的人懂戏曲,让不喜欢戏曲的人喜欢戏曲。戏曲的年轻观众就会越来越多,戏曲只要有人看、有人学、也有人做,进入到这样的良性循环,戏曲就有了生命力,就有了发展的潜能。
目前民族戏曲正处在一个危机与机遇并存的转折点上,振兴民族戏曲,需要我们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加倍努力。我们期待着凝聚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生活方式、情感方式、交流方式、表达方式及道德情操、喜怒哀乐的中国戏曲,尽早走进中小学生的课堂,培养学生的戏曲欣赏能力,加强我们的民族文化信念,使戏曲尽快摆脱生存困境,走出低谷。在文化艺术多元化的今天,将已经边缘化的戏曲艺术重新推上大众化的舞台,在中华大地上茁壮成长,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