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传统戏剧展览的物质性与非物质性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一2002年10月,国际博物馆协会第七次亚太地区大会在上海举行,诞生了举世瞩目的《上海宪章》,强调文化遗产已经从“物质遗产扩展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是“保护人类非物质遗产建设性合作伙伴关系的推动者”,认为“声音、价值、传统、语言、口述历史和民间生活等应在所有博物馆与遗产保护活动中得到认可与促进”[1]。2004年10月在汉城召开的国际博协大会的主题也是“博物馆与非物质遗产”。实际上,任何由人类活动产生的东西,其本质上就具有物质性与非物质性。文化遗产作为历史的人类活动的结果,其必然就是物质性与非物质性的结合。赵明远认为,一项具体的遗产具有物质与非物质双重属性,而将文化遗产划分为“物质”与“非物质”两类,主要是缘于保护的需要而非其天然的类别[2]。在博物馆长期的业务实践中,一般特别关注文化遗产的物质性,对其非物质性方面的价值追寻不甚着力,这不仅仅只是缘于保护的需要,其深层次的原因还在于博物馆对于自身的定位问题。以比较通行且相对稳定的第16届国际博协大会的关于博物馆的定义为例,其把博物馆定义为“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非营利的永久机构,并向大众开放。它为研究、教育、欣赏之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示人类及人类环境见证物”[3]。这样,博物馆关注的是“见证物”,是物质性的遗产,博物馆的首要特征就是其实物性。因此,虽然“博物馆的收藏功能可以涵括无形文化遗产”[4][5],博物馆可以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但是,其首要关注的仍然还在于文化的代表性物质实体。
辛儒认为,博物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过程中,要突破传统思想观念,建立双重馆藏标准;依托多媒体技术与网络平台,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固有特性规划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藏体系结构[6]。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藏体系是什么?其总体上仍然还是分为物质性与非物质性两类。文物藏品是博物馆业务活动的中心,通过文物的收藏、管理、保护与展示,博物馆以文物表达文化,记录历史,传承记忆。《偶•影•戏——中国木偶皮影精品特展》共展出馆藏木偶、皮影文物精品1583件,其基础性的条件就在于成都博物院、成都中国皮影博物馆多年来所征集到的1万余件木偶与20余万件皮影文物。丰富、精美的馆藏木偶、皮影文物,是本次展览得到各方一致好评的根本原因。但是,丰富与精美却不能代替全面。虽然成都博物院、成都中国皮影博物馆的木偶、皮影文物征集地域已经涵盖了我国几乎所有有这两类艺术形式的省区,但是,木偶、皮影相关实物、资料的征集却相对滞后。任何一种文化形式,其相关的文物、资料种类都特别多。对于木偶、皮影的展览来说,除了木偶皮影文物之外,相关的剧本、乐器、制作工具等对于展览有特别的补充意义。除此之外,各种表演视频、照片,以及艺人相关的资料等,都对于全方位了解木偶、皮影及其背后的文化,有特别作用。
二在全球文化交往和现代传播科技的作用下,现代博物馆在传统博物馆三大基本功能的基础上日益发展为以传播、交往、审美为中心,特别是以陈列展览为中心的现代文化形态。这不仅标志着现代博物馆文化形态的转变和形成,也标志着一种新的博物馆理念的酝酿和构建,意味着传统博物馆思维范式和行为模式的转换。非物质文化遗产问题的提出,更加拓展和强化了这一趋势[7]。传播、交往与审美,主要体现在博物馆的陈列展览中。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展示,较多是在物质性基础上,以非物质性的关照为重心。非物质性关照则重点需要表达传播、交往,物质性则牵涉审美。从新博物馆理念出发,不仅是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甚至于对于所有文化、艺术类的博物馆展览,都是物质与非物质性的互动。《偶•影•戏——中国木偶皮影精品特展》,作为第21届国际木偶联会大会暨国际木偶节的重要配套活动,由于木偶联会大会及国际木偶节本身的戏剧艺术性,其天然就在于强调木偶、皮影的艺术性与非遗性。因此,展览本身就是博物馆对于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汇合展现,交织着物质与非物质的互动。展览序厅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文艺演出《开台四将》的青、白、红、黑四个提线木偶作为中心展品,配合入口处运动着的木偶、皮影光幕动画,在观众跨入展厅伊始,就以一种艺术、灵动的表现方式,以木偶、皮影本身的艺术之美震撼着观众。同时,在序厅还有对中国木偶戏与皮影戏的艺术发展史所作的一个简单勾勒。中国木偶戏历史悠久,闻名遐迩,集造型、服饰、雕刻、绘画、戏曲艺术于一身,传承至今,风采依然。《偶•戏》部分从历史源流、制作工艺、木偶珍品与木偶表演等四个维度,力图在总体上对于中国木偶戏有一个相对全面的展示。《偶•戏》部分中心展品以提线木偶、杖头木偶、布袋木偶等三种形态分类展开,兼顾地域流派,使参观者在对我国木偶戏的历史源流有了一个大致了解之后,能够粗略了解中国木偶戏的分类及地域流派。整个木偶展厅主要采用裸展方式,通过大量的木偶藏品的堆放式集中展示,凸显木偶之势;对于特别精致木偶艺术珍品,我们也采用中心展柜式展览方式,聚焦观众视线,表达木偶之美。
中国皮影戏的形成与民间的影子嬉戏、方士的“弄影还魂术”及佛教的“变文俗讲”等有较为密切的关系。经历过汉代的简陋,表达在两宋的瓦肆,繁盛于近代的舞台,皮影艺韵悠长,极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影•戏》部分以中国皮影为展示对象,着眼于中国皮影戏所包含的文化、艺术价值挖掘与展示,从而加强观众对于我国传统皮影文化的感知与理解。《影•戏》以皮影戏的物质载体(“皮影”)的艺术展示为主线,以“七大影系”地域流派分组展开;以侧重于非物质方面的皮影制作、表演、剧目、声腔、音乐及其相关的民俗活动、演出情境等作为辅线,主辅互动,力图全方位展示中国皮影戏。皮影展厅以非物质关注为根本,以皮影造型艺术为表现载体,特别关注于皮影的“灵动性”,大量运用了视频、音频等方式,结合互动表演与现场演出,实现“展”与“演”的初步汇合。手影互动结合旋转的走马灯,深刻地向观众传递着皮影与木偶、剪纸、手影、走马灯、电影等姊妹艺术关系的文化信息;“影戏空间”以立置于墙壁上的皮影观演场景,展示传统皮影戏的演出场景;皮影剧本结合不同地域民间皮影演出视频,以直观的方式呈现传统皮影戏的剧目与演出;以老腔、碗碗腔、影调、花鼓、汉剧、川剧为代表的皮影声腔,结合皮影乐器,从声音系统的角度表现传统皮影的最根本的“戏剧性”特征。展览尾厅以影戏互动与当代木偶皮影现场制作展示为主,辅以专题卖场,在时间的维度上把观众从传统引向现代,配合木偶、皮影两个展厅关于木偶、皮影现状的相关内容,提领观众思考我国木偶、皮影艺术的现状与未来,唤起观众对于以木偶、皮影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总体上,这种展览设计的构思兼顾物质性与非物质性两个方面,形式上比较符合当前文化遗产保护与展示的主流趋向。但是,在具体的展览实施过程中,由于场地条件、展览时间,以及经费预算等具体状况的制约,这个展览给予观众的感觉仍偏重于物质性,其非遗性的部分并没有得到很好体现,主要表现在展览的亲和性欠佳,展览互动不够等方面。而其主要的表现则在于展演结合不够,展演结合显得较为生硬与传统。
三王伯男认为,“在传统意义上,博物馆是传统戏剧最好的归宿。但博物馆以往的功能仅仅是守护,是保存”,但是这种被动的收藏方式,并不能从根本上化解传统文化与社会现代化之间的矛盾,因此,也许博物馆这种方式可能只会起到延缓传统戏剧衰亡的过程[8]。然而,博物馆参与传统戏剧文化弘扬却不可避免的仍然是最有前景的新途径之一。为了克服传统博物馆的那种被动性与静态性,展示与弘扬传统戏剧的历史、文化与艺术价值,其必然的方式就是将传统的博物馆展示方式与灵活的原态演示结合起来。结合《偶•影•戏——中国木偶皮影精品特展》的初步尝试,对于传统戏剧的展演,大致需要重点考虑如下问题:开发与保护相结合。博物馆场域中传统戏剧的展示,作为文化记忆传承的一种方式,其价值追寻与普通的旅游开发有根本区别。在这里,传统戏剧展演是以保护与传承为最终旨归,从文化经济价值的方向着眼实现传统文化的时代化。因此,必须首先从思想上区分博物馆中的传统戏剧展演与一般的旅游演出,牢固树立“保护第一”的思想意识。以展为纲,以演为辅,展演结合。博物馆通过展览的方式使观众在特定场域中感受文化,接受文化熏陶,实现文化意义的默化;演出以舞台为情景,表达思想,传递艺术,品味文化。博物馆展演即以展览为主体,以演出为根本表现方式,实现文化与艺术的融合,整合静态与动态的表现方式。博物馆的传统戏剧演出应该服从于展览主题,以演出补充表达展览思想。在本次木偶、皮影展览中,尾厅的影戏互动与山东皮影“一人一台戏”演出,聚集了大量的观众,甚至可谓是人潮涌动,就很好的实现了与展览主体的互动。
专场演出与随展演出相结合。作为传统戏剧文化展览的最根本实现方式,原态演示对于全方位展示其文化内涵与表现形式有特别重要作用。传统文化是一种活态的、综合性的生活艺术,应该特别注意活态的演出展示。在博物馆场域中,在传统的文字化与图像化展览过程中,应该夹杂部分小型的演出情景。但是,由于这种小型演出是博物馆角度的展览,对于全面展示其生态样态、流派有一定局限,需要特定时间、地点的专场演示作为小型演出的补充,从戏剧的角度展示戏剧。“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为了加强传统戏剧文化宣传与交流,扩大影响,“走出去”战略是对“非遗性”特别强的专题博物馆展演的必然要求。博物馆要加大“外展”力度,加强传统戏剧文化传播。任何一种传统戏剧都不是一个孤立的文化现象,而是具有较为复杂的社会联系的;同时,博物馆展览具有长时段的固定性,因而也需要通过不断的“引进来”,以增强其基本展览内容的社会吸引力。原真性与时代化改良相结合。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过程中,原真性概念逐渐得以确立与发展。博物馆对于传统戏剧的保护,其原真性首先体现在展览内容的真实性,这是一个基本的原则,不可质疑。但是在真实性基础上,传统戏剧演出则要一定程度上考虑时代化、通俗化,以时代化改良吸引观众。最终,通过时尚的表现方式吸引观众,让更多的人可能进入到真实的文化情境中。此外,博物馆场域中的传统戏剧展演还应突出互动性、参与性,在灵活、轻松的氛围中品读传统文化,从而更加生动、深刻地展示传统文化,唤起保护与传承意识,最终实现传统戏剧艺术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李龙单位:成都博物院、成都中国皮影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