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书籍装帧艺术性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内容摘要:设计的功能性和艺术性关系是人们长期以来非常关心和争论不休的问题。文章客观地讨论了在民国时期,书籍装帧艺术是如何将功能性和艺术性有效地统一在一起的,从而更好地指导现代书籍装帧艺术设计。
关键词:设计民国时期书籍装帧艺术功能性艺术性
何谓设计?是人们多年以来不断努力追寻、探索和研究的重大课题。概括地说,设计是一项以追求功能性和艺术性为最终目标的改造世界和创造世界的人类活动。设计范畴的书籍装帧艺术正是如此,书籍装帧艺术不仅是为书籍设计一张封面,而是以书籍的整体形态为载体的多侧面、多层次、多因素、立体的、动态的系统工程。
一、民国时期书籍装帧的功能性
首先,我们从民国时期的书籍装帧艺术谈起。
中国大陆的民国时期指公元1912年至1949年。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里,中国的书籍装帧艺术正迈向现代书籍装帧艺术阶段。20世纪初,西方的艺术文化强烈地影响着中国的书籍装帧行业。雕版印刷转为铜锌印刷,装帧样式也越来越丰富,既保留了中国古籍的传统样式,又创造出封面画式的新型样式,而且书籍的种类也日益增多。当时的一些作家、艺术家、出版家,如鲁迅、钱君匋、陶元庆等,纷纷加入书籍装帧行列。
鲁迅先生虽不是装帧家,但他十分关注中国的装帧艺术事业,亲自动手设计了不少书籍装祯,并在他的文章中阐述了有关书籍装帧艺术的独到见解。他说:“……较好的中国书和西洋书,每本前后总有一两张空白的副页,上下的天地头也很宽。而近来中国排印的新书则大抵没有副页,天地头又都很短,想要写上一点意见或别的什么,也无地可容,翻开书来,满本是密密层层的黑子;加以油臭扑鼻,使人发生一种压迫和窘促之感,不特很少‘读书之乐’,且觉得仿佛人生已没有‘余裕’,‘不留余地’了。”可见,在书籍装帧艺术中对功能性的强调是非常必要的。笔者认为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装帧形式的合理性
由于外来技术的影响,西方新思想的传入,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推及到文化领域,自然要提到书籍装帧艺术。这个时期,书籍从折装、卷轴装、蝴蝶装、包背装等装帧艺术形式过渡到西式双面印刷形式;线装书籍转向胶粘合式装订书籍;人们的阅读行为和以往也有所不同,打破了传统古籍题签形式的封面样式。这种改变不但满足了人们在新时期所追求的新的阅读方式,而且丰富了装帧的内涵,贴近了生活,符合人们对书籍的新要求。
第二,书籍内容传递的准确性和简洁性
书籍利用文字、图形记载着人类的思想和情感,书籍装帧的根本功能就是将这些元素进行有效的组合,准确而又简洁地传达给读者。设计之前对书籍内容进行深入地理解分析是第一位的。比如对封面的设计,读者选择书籍多是根据封面来获取关于此书的第一手信息:书名是什么,作者是谁等等,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已成为中国书籍装帧史上经典之作的——《故乡》的封面设计来了解。这是陶元庆先生的一幅题为《大红袍》的图案画。该书出版后,由于封面画色彩淳美,构图巧妙,引人入胜,有让人梦回故乡之感,极受读者欢迎。它将信息简单直白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一目了然。若只通过堆砌大量的素材,获得花哨封面的做法,多少显得有些自欺欺人。
第三,书籍装帧材料使用的恰当性
当读者在一堆书面前,能直接体会到不同的书籍装帧材料会给人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或冰冷、或温暖、或软、或硬。材料为书籍增添了许多趣味。我们可以从林风眠、叶灵凤等设计的书籍中发现,书籍封面的纸材比正文的纸材稍厚,能起到保护书籍的作用,便于携带和保存。如果书籍所选用的材料过硬或者过薄,都不利于读者的翻阅使用,基本上丧失了装帧的功能性,是不合适的,所以,要选用恰当的材料语言传达内容的信息。
二、书籍装帧的艺术性
人类自古以来的设计品无不在功能设计的基础上追求完美的艺术形式。不管对古代装帧艺术,还是对现代书籍装帧艺术,都同样如此。
20世纪30年代的作家、艺术家设计的优秀作品对今日装帧艺术仍起着深刻的启示作用。鲁迅设计的《心的探险》引用中国民族艺术特色,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引玉集》,对书名进行了精彩的设计,简洁大方;闻一多设计的作品如《猛虎集》《落叶》,构思新颖,手法丰富。钱君匋的作品《两条血痕》《丁宁》《结婚的幸福》等常采用左右对称或均衡的形式,以植物图案为主,时而庄重严肃,时而自由活泼;丰子恺喜用漫画表现手法,注意形式美感,构图独特且多样化,如《绵被》《海的渴慕者》;陶元庆的作品独具个性,自成风格,极具装饰意味,强调内涵,趣味性很强,如《朝花夕拾》《彷徨》《回家》;还有叶灵凤的《幻洲》、丁聪的《新华画报》、孙福熙的《伏园游记》等,他们的设计丰富了书籍装帧艺术的设计语言,为读者营造出生动、鲜明、准确的书籍氛围,让人明显地感觉到读书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给人以精神享受,体现出艺术是在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中,给人以精神的影响。
艺术不仅可以利用自然界丰富多彩的形形色色,而且还可以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去另外创造无穷无尽的形象。装帧家通过自己对书稿的理解,自然产生一种感情,用具有美感的装帧形式,具体形象,有感而发,顺理成章,传达着书稿的精神和主题,让读者去理解具体形象之下的内涵,和读者的心灵产生碰撞,从而打动读者,吸引人们产生阅读的兴趣,引发读者更广阔的想象。
结语
总之,在书籍装帧艺术中,功能性和艺术性是相辅相成的。
单纯的重视功能性,与艺术性分离会将书装陷入设计粗糙简陋丑恶的困境。忽视形式,就是忽视艺术美的特性,会导致书籍装帧艺术沉闷、缺乏个性的倾向。然而,忽略功能性,只强调艺术性,为形式而形式,同样会导致设计的失败,设计不是附加的装饰,装饰得过了头,都只会影响正常的阅读。只有艺术性和功能性完美结合,才能体现出书籍装帧艺术的价值,对读者产生深刻的感染力。
参考文献:
[1]邓中和.书籍装帧创意设计[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
[2]鲁迅.华盖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第2版.
[3]邱陵.书籍装帧100年[J].装饰.2000(2).P3.
[4]杨辛,甘霖.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1.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