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音乐艺术构建管理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音乐艺术构建管理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音乐艺术构建管理

摘要:自古以来,音乐与社会就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音乐通过心灵对流动音响的审美感受,以一种潜移默化的精神力量影响着社会的发展,而社会则以强有力的政治、经济力量宣传和支持音乐艺术的发展。音乐艺术的功能价值决定了其在构建当今和谐社会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音乐艺术构建和谐社会作用

音乐艺术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来源于社会,同时又对社会产生巨大的作用。这是由无数艺术实践和社会实践所证明的。在历史中常常观察到:从原始社会开始,音乐就与社会事实相联系。我们回溯人类历史越远,越会发现音乐不仅“以娱乐或作为纯艺术表现的形式存在,而且是作为一种与每日社会生活中的绝大部分尘世细节密切联系的因素”。现代社会,大众媒介的高速发展,音乐信息的快速传递,使得音乐对时空的占有量猛增,这无疑更增强了音乐的社会化属性。而音乐事业的快速发展与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是密不可分的。经过20多年的改革,中国经济年增长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经济奇迹,但是,这种高速发展的经济所付出的代价也是极其惨重的:社会已变得越来越不和谐,生态环境恶化,资源短缺,各种不平等现象突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共同富裕已变得非常迫切。基于此种社会背景,在2006年的“两会”期间,总理在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和谐社会的目标。这是经过26年的改革开放后,党中央明确提出的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谓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各方面利益关系得到有效的协调,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健全和有序。具体地说,就是一种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秩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本文基于以上的社会背景及音乐与社会的密切关系,来探讨音乐艺术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一、音乐艺术的社会功能价值

对于音乐的功能价值,古今中外的哲人们有多种论述。我国早在春秋时期,认为乐通天、人,要求以平和之乐使人际关系调和、天人关系统一的思想已经产生。孔子提出:“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分别强调了礼乐对社会的美育作用和音乐的修身作用。孟子认为,艺术活动有助于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助于社会的安定。荀子则认为:“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到了汉代对音乐的社会功能和美育功能的阐述就更加完备,指出了“礼”和“乐”协同互补,既是协调社会的因素,又是改善生活的动力,是美育最根本、最重要,相辅相成的两条重要的途径。至《乐记》,通过对音乐的独特性的细致分析,指出了只有“乐”才能以情动人,净化人的心灵,使人生臻于真善美的境界,并且指出音乐可以“修身齐家,平均天下”。“天人合一”的音乐美学思想也在这一时期趋于成熟。可以说,“天人合一”,人际关系、天人关系的和谐统一始终是人们的追求。在社会发展、文化形成的各个时期、各个阶段都是如此。在西方,早在古希腊时期,毕达哥拉斯学派就认为:“音乐是对立因素的和谐统一,把杂多导致统一,把不协调导致协调。”并且认为音乐的和谐是一种“普遍和谐”,这种和谐不仅仅是音乐的本质,而且是整个宇宙的法则。显然,其思想也包含了社会的和谐统一。“美,节奏好,和谐,都由于心灵的聪慧和善良。”柏拉图的美学思想中,美和善是不可分割的,艺术的美就是善。他进一步发展了毕达哥拉斯的“净化”理论,提出了“音乐美育”的观念,他指出,要用音乐来净化人的心灵,因为“节奏与乐调有最强烈的力量浸入心灵的最深处,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它们就会拿美来浸润心灵,使它也就因而美化”。而亚里士多德则在“美善合一”信条的基础上,在强调音乐教育功能的同时,对音乐的娱乐功能作了肯定,提出了“寓教于乐”的思想。他认为人们在满足闲暇消遣的需要的同时,还可以在愉快的心情中得到道德上的教育,从而使艺术充分发挥其社会作用。基于前人的实践和研究,美国人类学家A·梅里亚姆就音乐的功能进行了归纳,提出了音乐有十种功能的观点,即情绪表现、审美欣赏、娱乐、交流、符号象征、身体反应、强化对社会规范的符合、树立社会机构和宗教仪式的权威、为文化的延续和稳定服务、促进社会的凝聚力。凯普兰则列举了音乐的八种社会价值:共同拥有的财富、个人体验、治疗、一种精神和象征的力量、一种非主要的商品、一种象征性的变化指示器和一种连接过去和未来的纽带。以上如数家珍般的种种功能价值都是在人类社会的不断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从中也体现出了音乐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二、音乐艺术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主要范畴就是“和”。其内涵有两个层次,其中之一便是“和谐”,即异物相杂,矛盾各方面既有主次之分,又相辅相成,相反相济,对立统一。其二是“平和”,无过无不及,即所谓“济其不及,以泄其过”,使各种因素处于“和乐如一”的平和状态。由此而结合当今社会观之,音乐艺术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的作用:

1.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

当今社会寻求人与人之间沟通与理解的方法与途径已成为社会的一大课题。音乐艺术应当能够在这一课题上发挥它的重要价值。因为音乐具有审美的超越性,它超越了某些民族、时代、阶级的界限,而最容易使人产生情感上的沟通和联系。就像我们听到《第九“合唱”交响曲》,其普遍意义在于能够产生一种共同感受,即为这种伟大的博爱精神而热血沸腾。人间中的一切美好、善良以及对生命的关切,对他人的理解与爱,都可以通过欣赏者与演奏者在音乐的交流中实现心灵的交流。如在音乐教育中提倡弘扬民族音乐文化,其中包含的意义就不仅仅是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更重要的一点是:通过民族音乐文化的学习,使我们更多地了解五十六个民族人们的民族情感,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可以说,“音乐真切记录了一个民族的呻吟、痛苦和欢乐,也寄托了一种文化的情感、梦幻与理想,音乐是一个民族情感的血脉,也是一种文化意志的灵魂。”音乐中的民族情感促使各族人民审美心理的沟通和共鸣。因为有了沟通和理解,我们的各族人民才能不互相歧视和排斥,和睦相处,互相依赖,互相支撑于一个大家庭中,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和谐稳定而各出其力。看到如今社会上流行的各种集体音乐活动形式,如合唱、合奏、社区的文艺演出等,便能感受到群体和谐的氛围。这种氛围有益于个体和群体的交往、合作,有益于融洽人际关系。而各种各样的音乐会、演唱会场所犹如一个个充满情感的世界,人们在其中分享着共同的情感体验,自我情感自由流淌。在这样的审美场中,“人们获得了一次真挚深切而又无言的集体心灵对话”。在这样的环境中,感受到的不仅仅是集体合作的愉快关系,更是一种审美化、艺术化的人际关系,是一种充满爱的关系。而爱,作为一种社会关系,使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得到协调,使人的情感产生和谐感与幸福感。爱的态度是一种注重过程的态度,这与不计较直接外在功利的审美态度又是内在一致的。爱美、爱音乐可以使人以一种超脱的心境对人对事,从而克服由功利思想带来的人际交往上的障碍,更加珍惜人类彼此交流情感的体验。2.促进两个文明建设,提升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程度

作为21世纪的人类社会经济支柱产业之一的艺术产业,它从各种渠道,以各种形式和方式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效益。音乐艺术更是如此,它的消费市场之大令人难以想象。音响、音乐考级、各类演唱会、艺术启蒙教育等,这是音乐直接带来的经济效益。音乐还有许多间接的经济效益在人类对音乐的不断开发中得以产生,如音乐作为背景音乐所带来的生产效率的提高、销售量的增大等。当然,这只能从一个侧面证明了音乐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促进作用,但也不难看出音乐在提升物质文明中的重要价值。相比之下,音乐更重要的是提升社会的精神文明水平。德国著名美学家席勒认为,“审美教育通过既有生活又有形象的艺术培养了人的美的心灵和健全的人性,然后才能克服当前社会的腐败与粗野,以及人性的分裂现象,为将来全人类的和谐做准备。”音乐形态美的审美功能在于可以给人听觉上的愉悦、幻想力的发挥、情绪上的期待。音乐情态美的审美功能在于它对人类情感交流、体验、宣泄、调节等需要的满足,并在移情、交流、共鸣的过程中让人类美好的情态流入自己的心灵,使之更纯洁、更高尚。它可以使人从现实世界中的心累、物累的紧张状态中解放出来,进入神经松弛、心境恬淡的状态。音乐意境美的审美功能则可以使人类从物质的与人为的压抑中,从异化状态中回归到人的自然状态,恢复生命本来的意义。总之,通过音乐审美实践,可以培养人们热爱美的心理定势和审美价值定向,并以此来使他们按照审美理想去审视自己的心灵与行为,对社会的美和丑做出客观、合理的评价。同时,人们在先进审美理想的引导下,以美的法则来塑造自己、以美的规律来改造世界,使社会结构、生活环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协调在美的旋律中。另外,高度发达的社会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社会凝聚力强。而音乐艺术在这方面无疑是有其独特作用的。1943—1944年,居住在上海的犹太难民在日军当局的高压下,在恶劣的生活状态中,丰富多彩的音乐生活成为他们生存斗争的手段、救济的来源,也成为他们的精神支柱和食粮,乃至维系着他们复国的理想,延续着他们的民族性和民族精神,并在上海虹口凝聚起一个真正的犹太社会。如果中国的公民都能接受良好的音乐教育,都能较好地了解中国的民族音乐文化,较好地体验音乐中的民族情感,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就会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渗透到人们的心灵深处,并且在社会行为中表现出来。

3.可以加强国际间的理解与交流

在未来频繁的跨文化交流中,我们确实需要发展一种对不熟悉的音乐文化的宽容态度和海纳百川的气度。因为这可以使我们自己具备一种积极的跨文化意识,当然,这也就具备了一种文化理解沟通和与他人相处的前提。以《论语》中的“知言”“知人”“知命”来说明音乐问题,那就是知道他人音乐所言是什么,知道他人音乐所代表的是“什么人”的文化,知道他人音乐存在的“文化生命”是什么。只有这样,才能在世界范围内建立起一种平等对话的跨文化音乐交流,才能对人类音乐文化的性质作更深入的认识与理解。当今世界并不太平,种族歧视、大国欺凌弱国小国等时有发生,其原因就是缺少沟通和交流。而全世界艺术的丰富多样性给国际理解、合作与和平带来了机遇。透过丰富多样的音乐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世界人民的生活、风俗文化、审美情趣等,因为了解才能彼此尊重,因为了解才能平等对之,因为了解才能更好地促进友谊的发展。在弘扬民族文化的今天,我们更不能忽视对世界民族音乐文化的了解。因为我们深深地感受到:我们也需要世界的理解和尊重。音乐作为一种“国际通用语言”,其价值就在于更好地促进这种交流与共处。正如罗门所说:“艺术能够也应该被作为获得世界性理解与同情,从而获得和平与积极的文化合作的手段来加以利用。它们可以用来缓冲种族、宗教、社会和政治集团之间的敌对,并发展相互的宽容与友谊。”

总之,音乐艺术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是极其显然的,关键是在对待音乐艺术的观念上,我们的政府、社会、学校、家庭能达成共识,并能在艺术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各司其职,齐心协力,那么,一个和谐的社会就会在音乐艺术的迅速发展中逐渐成长、壮大起来。

参考文献:

[1]IvoSupicic周耀群《社会中的音乐:音乐社会学导论》湖南湖南文艺出版社2005

[2]杨桃源杨琳《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意图》望新闻周刊2005年2月21日

[3]张前主编《音乐美学教程》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4]罗小平《音乐美的寻觅——罗小平音乐文集》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

[5]谢嘉幸《音乐的“语境”——一种音乐解释学视域》音乐博士学位论文集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2005

[6]谢嘉幸《关于当代中国音乐教育的文化思考》音乐研究1994.2

[7]郭声健《音乐教育论》湖南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

[8]汤亚汀《1943—1944年上海虹口隔都的音乐生活——上海犹太难民社会音乐生活之二》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1999.3

[9]郎丽旋《世界音乐》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0]曹理主编《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