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声乐情绪化设计管理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声乐情绪化设计管理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声乐情绪化设计管理

摘要:情绪化影响是声乐学习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情绪化之中的细腻敏感可以帮助歌唱者更好地把握歌曲的感情处理,不稳定情绪容易导致学习者急功近利的思想甚至导致自信心挫败。文章从心理学角度揭示了声乐学习中情绪化的本质,并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情绪化情感调控歌唱心态

情绪是在感情这个基本态度之上,随心理内外条件而随时发展变化的表象,是人格的基础和重要保障。通俗地讲,情绪化是指一个人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遇事非大喜则大悲,容易因小事而大发脾气。不过,情绪化也极容易让人因喜乐而手舞足蹈。快乐时的天真烂漫,固然让人感染了喜悦,满心欢喜;但愤怒时的火暴脾气,却也令人避之不及。情绪化的人不是不愿控制他们无端的情绪,而是根本难以控制,他们往往身不由己。

在众多的声乐学习者中,就有一些易受到情绪化影响的人们。如果说情绪化之中的细腻敏感可以帮助歌唱者更好地处理歌曲的感情,那么同样,无端的情绪变化则会使歌唱者本人都始料未及。对于声乐这样一个需要长期坚持才能取得进步的学习过程来说,情绪化的负面影响较大。情绪和情感是建立于生理基础之上的一种主观心理活动。歌唱者的情绪——喜、怒、哀、乐等,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其发声和演唱。因此,我们可以说声乐艺术在一定程度上受着“情绪”这一特殊心理因素的影响或支配。①

从心理学的概念来看,人的气质可分为多血质、胆汁质、黏液质与抑郁质四种类型。一般来说,多血质与胆汁质属于外向型,黏液质与抑郁质属于内向型。②情绪化的人群一般都分布在前两个类型里。就积极的方面来说,情绪化人群性情开朗活泼、喜活动、爱交际,对声乐老师提出的要求敢于大胆去做,能够较快地取得进步;就消极的方面来说,情绪化人群容易急功近利,产生一些违背学习规律的想法,在达不到这种超阶段的成绩时又会滑向极端,以致丧失学习声乐的信心,导致事倍功半甚至前功尽弃。孔子在《论语》中提出了“过犹不及”,说的是任何事情都有一定的标准,做事达不到或超过这个标准都得不到预期的结果。对于情绪化的人们来讲,这个字眼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天生的热情与冲劲使得他们在声乐学习的起始阶段有着超出常人的刻苦精神,无论是课堂布置的必背歌曲,还是老师随口说的每天跑步一个小时,他们都会严格地执行。在声乐学习的初期,情绪化人群中的绝大部分都认为自己可以成为歌唱家,这明显违背了声乐学习的科学规律,即:“过”。接下来的结果就是,声乐学习进程中螺旋型的进步幅度不能满足其高标准的要求,挫败感油然而生,内心的多愁善感会催化这种负面情绪使之变质为自卑等多种消极情绪,即:“不及”。

那么这种特殊现象之本质究竟是怎样的?首先可以肯定的是,人的情绪化在声乐学习中有一定的积极影响。歌剧艺术片《江姐》中江姐的饰演者杨维忠曾经说过:“神韵和味道是学不来的,就像有的花朵天生就开着与众不同的颜色。”这说的就是,每一个歌唱者拥有着独特的内在而能够表现出各式各样不同的音乐形象。应该说,具有鲜明个性的声乐学习者,是能够唱出与众不同的风格的,并且他们对老师所列举的那些抽象的言语比较敏感,比如:“天灵盖好像打开了,与天空连接在一起”“脚下仿佛是万丈深渊,气息不断地往下沉”等。这其中包含的心理、生理感觉是非常微妙的,需要学生有较好的悟性。那么什么是“悟性”呢?在声乐课堂上,“悟性”就是调动自己的思维,迅速做到教师所描绘的那种感觉。情绪化的人多数都有这份悟性,因为敏感的天性和细腻的感情,使得他们心中往往积累着丰富的情感沉淀,这些情感沉淀来自其自身对周遭生活的体验,那些对其他人来说可能是微不足道的景物或事件的细节,对有着敏感性格的人来说,会引起清明透彻的心灵感触,他们会将这些事物自然、习惯地印在脑海中。正所谓“生活是艺术的源泉”,这些从生活中亲身体会到的情绪和情感经过日积月累和潜意识的加工,便成就了丰厚的情感沉淀,易情绪化的人群仿佛拥有一个机能的“情感库”,无论老师要求什么样的感觉,只要在“情感库”中,从这些丰富多彩的积累中调出来就可以尽情地二次体验了。

就人类学的角度来看,从纯生理的神经系统的“S-R”模式(刺激与反应模式)到有经验的介入的“S-O-R”模式,是学界所认可的转变。研究人类,需要后一个模式“O”涉及的“经验”,这不仅包括个人的遗传经验,而且包括实践经验。对刺激的反应通过经验“O”的介入而产生,然而经验的不同,意味着反应的差异,它的有效性受到实践的证明和支持。这时,刺激源是主体自身的体验及周围的生活,中介“O”是主体的审美体验,反应“R”是主体的审美感受。审美体验和影响审美的所有经验作为中介一起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个理论就可以解释声乐作品《铁蹄下的歌女》的最后一部分,“谁甘心做人的奴隶,谁愿意让乡土沦丧……”不同人的演唱体现着不同的艺术感受。鉴于这些积极的影响,笔者建议,所有的声乐学习者都应该怀着敏锐的心来感受和发现生活,将值得留念的细节印入脑海,以便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与审美体验,为建立健全“情感库”打下良好的基础。杨维忠教授曾经说过:“花是通灵性的,它不会忘记吹过它耳边的每一缕风,洒在它身上的每一滴水,以及和它说话的每一个手势和眼神。”让我们像这花儿一样,拥有一颗细腻而美好的心灵。

情绪化在声乐学习中也会产生一些不利的影响。

第一,最大的弊端就是渗入性格的“情绪化”,最明显的表象就是不稳定性,其中许多声乐学习者都有这样的体会。在心情烦躁或焦虑等过激情绪成为主要情绪时,声乐学习者往往会出现喉咙发紧、软腭僵硬等情况;而当自卑、空虚、失望等一些颓废情绪出现时,则会出现发声管道扩张不够,音高偏低等现象。情绪化的声乐学习者如果不注意调控自己的情绪,绝大部分都容易出现这两种极端情况。如此频繁地出现极端情绪,会严重阻碍声乐训练,更会对学习者的信心产生打击。

第二,情绪化的人们天生的冲动造成了轻易的急功近利心理,急于求成的他们误认为只要刻苦努力,就可以在两三个月中达到别人三五年的成就。其实“欲速则不达”,而声乐学习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些操之过急的行为往往会造成一些不成功的经历。累积形成认知偏差,使之自认为不需要继续努力,反正以往的努力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这特定时期中的情绪化人群实际上比一般人渴求更多的成就润泽,而他们自己却往往出于回避挫折的动机否定自身潜意识中的成就渴求。艺术是时间的结晶,尤其是声乐艺术更需要一定的时间来打磨。歌唱艺术如同登山,登得越高越困难,凡有志献身声乐事业的青年,必须具备百折不挠的毅力和巨大而持久的耐心,如果没有良好的心态,又怎能坚持走过这漫长的通往成功的路途呢?在音乐界,有关歌唱的心态问题已经被人们所重视。沈湘先生就要求学生在演唱时要保持稳定状态,在动中求静,无论音域、语言、情感上如何变化,心态总是那么平静、松弛。喻宜宣教授在《几年来音乐院校声乐教学中的几个问题》一文中,把重视学生歌唱心理的培养认为是声乐教学的基础训练,她说:“从这几年的经验中,我们懂得了要在进行训练以前就注意学生的心理状态。了解到一个人的心理不自然、不平静,精神不集中、不充沛,那他就不可能发出好的声音,就不会唱好歌曲。只有当他内心充满歌唱的愿望时,只有当他具有坚定的学习信心时,才能做课堂上的作业。因此,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去培养他们的歌唱情绪,使学生从训练之初就养成一种很好的精神状态,非常自然地、热诚地、聚精会神地、严格地来进行创造性的劳动。”合唱指挥家陈家海教授在排练合唱时也曾提及歌唱心态问题,他认为,歌唱者无论自己心情多么不好,在歌唱的那一刻也要努力做到“微笑”的心态,这是作为一个歌唱者始终应该做到的一件事。笔者自身也有深刻的体会,导师经常谆谆教导,要“不停地学,不停地悟,一生才会不断在进步”。所以说,心态问题对于情绪化的声乐学习者来说是通向成功之路的最大绊脚石,首先要把它克服掉。被誉为“世界男高音之王”的意大利著名歌唱家帕瓦罗蒂,是经过了长期刻苦的学习、磨炼才成名的,他在回忆他学习声乐的情况时说:“整整六个月的时间,每天都是做练声和母音练习,这种练习使我下巴放松、增加音量,并能自然发出清晰的声音。我就这么日复一日地练哪,练哪,没有曲调,只有音节和练习曲。偌大的世界,对一个19岁的青年有何等的吸引力!而我,却在一遍一遍地唱音阶。没完没了地唱音阶,没完没了地重复a、e、i、o、u!不少学声乐的人为此感到苦闷,而我,不但不觉得枯燥,反而从中得到了乐趣,一边学一边欣赏着用新的发声技巧唱出来的声音。”③对于生活,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一个一般原则,那就是不要过和不及,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中庸之道”,比如说,勇敢中唯有中庸才是美德,过分的勇敢是鲁莽,而缺乏勇气则是怯懦。声乐学习又何尝不是这样,过分的努力是急功近利,而缺乏努力则是懈怠。

好的情绪、情感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教师在教学中应合理采用不同的手段和方法增强学生情绪情感的控制能力,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目的。对学生来说,应该体谅老师,应把这一任务重点交由自己,努力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让这与生俱来的性格得到理性的控制。笔者认为,声乐情感教学应该从教学的主客体两方面同时进行,并且重点在教学客体的自我醒悟与主动调节和改善上。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对于声乐学习中的情绪化调控,除了要重视歌唱技能技巧训练外,还必须培养良好的心态。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即提升精神状态。精神状态提升的目的,是让人的精神状态与所处的现实境遇相适宜的前提下,向积极的方向发展。提升人的精神状态并不否定人的负面情绪,负面情绪是在遇到挫折时正常情绪的反馈。人不可能一直处于积极的精神状态下,也不可能总处于消极的精神状态,应将消极精神状态的影响缩小到最小范围,将消极的精神状态的持续时间减到最低限度,应该尽快实现由消极精神状态到积极精神状态的飞跃。一个国家的兴亡取决于整个国民的精神状态,一个人生存质量的高低取决于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就个人而言,提升精神状态,是开发精神动力资源的基本方式,这可以培养人的主体性健康人格,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④就声乐学习而言,在情绪化泛滥的时候,提升精神状态是抑制泛滥情绪的有效方法。鉴于提升精神状态对声乐学习的重要性,笔者提出以下建议:阅读大量的文学名著,从中汲取滋养,陶冶自己的性情;大量涉猎有关音乐的文献,系统地研究歌唱之道,从音乐理论和技术上武装和充实自己,让自己站在理性的高度科学全面地认识歌唱;重视发声练习,处理好技巧与情感的平衡,加强对歌唱原理的认识和把握,养成良好的歌唱状态。有了像习惯一样的科学的歌唱状态做资本,就等于获得了能够长期学习声乐的通行证。

总体来说,情绪化影响是声乐学习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只有从理论高度上对其进行认识,从理性角度上对其剖析,才能把握声乐学习和演唱时的心理状态,培养出有利于歌唱的良好的心理状态,才能保证声乐教学、演唱的科学性,从而较快地培养出高水平的声乐人才。

注释:

①吴耘.歌唱心理在声乐演唱与教学中的作用.美与时代.2006(11).

②普通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③(意)盛廉·赖特编,黎汝译.当代歌王帕瓦罗蒂.中国文联出版社.

④申来津,张燕.精神状态的提升:以管理方格为分析工具.2006(01).

参考文献:

[1]石惟正.声乐学基础.人民音乐出版社.

[2]邹本初.歌唱学.人民音乐出版社.

[3]杰罗姆·汉涅斯.大歌唱家谈精湛的演唱艺术.中国青年出版社.

[4]宋瑾.什么“音乐”的“美学”.舞台艺术.2002(01).

[5]陈娟.歌唱训练中的心理调控.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6]吕利.歌唱中的心理状态.作家.20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