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艺术院校教学设计管理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艺术院校教学设计管理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艺术院校教学设计管理

摘要:公共艺术是存在于公共空间,并能够在当代文化的意义上与社会公众发生关系的一种思想方式的艺术,体现公共空间与民主、开放、交流、共享的人文主义精神,既是一个历史性的文化载体,又有本身设计与制作的规范,它属于艺术与设计的范畴。公共艺术的规划与研究已成为当今以艺术设计为主体,综合生态学、环境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工程学等交叉学科的内涵应用理论研究系统。其中有功能与文化的综合、文化消费与文化教育熏陶、文化氛围的营造等等。

关键词:公共艺术环境空间人文精神

公共艺术是城市环境中的一个特殊的景观空间要素。它的体量、尺度、比例、空间、功能、造型、材料、色彩等对城市空间环境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公共艺术设计及其相关环境因素的形成,不仅在于成就自身的完整性,而且在于对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在城市环境设计领域中,公共艺术可以采用各种方式来实现,如建筑、城市雕塑、壁画、园林景观小品、公共设施、大地艺术、装饰艺术、行为艺术、表演艺术等。由于历史的发展与社会的需求,现代城市公共艺术正越来越成为一门新兴而富于生命的学科。从世界范围来看,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无不关注城市文化艺术与环境建设,它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形象。

一、公共艺术含义与环境空间的对应关系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必将对改善生活环境提出更高的要求,公共艺术作为城市中文化艺术的传播媒体,它不仅是高度物质文明的体现,而且还是人们寻觅的一个未来精神生活的空间。一件好的公共艺术作品,不但要求艺术家在改造时空的活动中发现新的造型和空间元素,而且要求观赏者所有的感官同时参与和感应。公共艺术又是一种纯粹赋予物体以形式和结构的载体,或者说是形式的创造活动和美学活动。作为一种试图赋予物质观察和文化现实秩序的创新行为,它始终关联着社会历史进程中的意识形态因素。它给予社会的物质秩序和文化秩序创造富有美感的形式和结构,满足人们的物质和文化以及审美的需求。公共艺术与空间环境的关系是第一性的。在强调公共艺术作品的空间感的同时,拓展其时间感和流动感。它是将生活世界的各种因素,反映在空间形态、界面、构件等感觉体上。人们在置身这个空间环境时,由于形式与内容的结构相似而使公共艺术形态具有一定的适应性,便产生方向感,由方向感产生了认同感,使得公共艺术确立了与环境的关系,体现了社会文化的关联,从而产生归属感。

公共艺术为人们的精神文化活动提供了一种可视的形态,而人们的活动又遍布生存环境的每一个角落,因此,公共艺术随着人的活动而扩展成互相渗透密不可分的环境形态。

公共艺术所置身的场所空间体现的是一种文化关系,是艺术家的创造与公众互动构成对话的领域。置身于公共空间中的公共艺术是最具有大众性的艺术,因为它直接向公众展示。与公众构成一个共同的场所空间,因而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融于生活之中,显示其社会化的本质倾向。所以,一方面公共艺术作为场所的存在,受到了各种因素的影响,为人们审视生活的意义提供了一种角度,使观赏者感悟到其中的文脉与美感。另一方面,公共艺术设计有赖于场所因素,是一种整合性的艺术创作。

二、公共艺术的百分比制度

现今世界上不少国家在发展公共艺术上采取了“百分比制度”的有效做法,它的基本含义是:用艺术来从事环境建设,使艺术与周围环境融合,因而形成一种新型的公众艺术。它的做法是从中央政府到各地政府以有效的立法形式,规定在公共工程总经费中提出若干百分比作为艺术基金,它仅限于公共艺术品建设与创作的开支。第一,确立公共艺术基本的审美标准以及在环境中的存在比例与投资比例。按照公共艺术城市化的审美标准实施规范,现代化比较发达的国家公共艺术在城市环境中的比例为60%或70%以上,而发展中国家的公共艺术在城市公共艺术上都采用“百分比艺术建设”的措施,即政府根据地方经济实力制定出公共工程建设基金,用于环境艺术的建设。因此,公共艺术作为城市环境的美化载体,所形成的形态必然有着城市化的审美烙印。第二,组合与引导包括公共艺术社会化的运作机制,公共艺术是整体社会完整系统的一部分,在社会系统规划中担当着重要角色,担负着具体的社会实用功能,公共艺术活动也是一种社会活动。因此,公共艺术的运作机制必须服从经济规律,市场规律。这样就需要加强公共艺术与历史的关联性研究,通过对历史与艺术的探讨,了解社会发展的各种因素对公共艺术的影响。三、公共艺术与人文精神价值

公共艺术多元化的形式形成与环境的有效联系,体现了公共艺术的文化哲学态度与精神。公共艺术是介于纯艺术与设计之间的综合性艺术。从公共艺术的本质属性来看,体现出一种融合的趋势。很多好的公共艺术作品能引起人们审美的想象;很多艺术家也越来越多地应用新的媒介、混合媒介在公共场合表达自己的情感意识。特别是公共艺术的目的性与功能性并存于设计,因而所产生的形式也是多样的。所以,公共艺术形式的表达实际上是对环境文化哲学态度与精神的综合表达,是一种设计文化。

随着现代公共艺术的发展,公共艺术已从纯粹意识形态的纪念性、宣传性而转向对艺术形式语言的探索;开始关注到环境艺术与地域文化及其生态环境的关系;强调设计对现实文化整体的关注与对话,开始了对城市环境及公共设施形态的整体规划与合理设计的参与。

结语

由于公共艺术不仅仅是把艺术设计展现于公共艺术空间,此外,它还要求艺术设计具有与社会大众进行对话的可能。一方面,公共艺术要能够产生与大众沟通的艺术语言及展示形态。另一方面,公共艺术不一定都要求具有观念上的前卫性,它同样可以表达人类恒常的理性与普通情怀。在多层次与多元化的文化时代,公共艺术具有较为独特和明显的文化价值,恰恰是它与所在的文化背景一道,被社会公众引申出更广泛的话题,并载入公共文化生活的视觉记忆的核心中,体现出公共艺术的“公共性”及“公共参与性”,体现出公共艺术与社会所产生的双向互动性。从另一角度来看,公共艺术在一定的程度上是以艺术表达方式去传达公共社会领域的各种意向、价值观念及审美态度等。公共艺术所要强调的公共精神的基本态度,是力求在具有社会理性与道德理想的公众之间,恪守必不可少的“大众认同”。这种“大众认同”是公共艺术精神的内涵所决定的,也是公共艺术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社会基础条件。因此公共艺术必须体现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1]韩巍.形态.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2]邹文.美术社会观——当代美术与文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3]陈连富.城市雕塑环境艺术.哈尔滨:黑龙江出版社,1997.

[4]田卫平.日本环境雕塑.哈尔滨:黑龙江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