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艺术教育管理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内容摘要:文章着重探讨的是通过艺术教育开发多元智能,试图为艺术教育的发展提供新的依据,为多元智能的开发提供新的思路,为丰富课堂教学提供借鉴,同时也尝试着为艺术教育向更深更广的领域发展贡献微薄之力。
关键词:艺术教育多元智能开发新视角
现代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不是某一种教育的片面发展,而是受教育者的品德、智力、审美、体能体魄、操作技能等的全面培养和提高,它离不开融合着感性与理性、自由和规范、功利与超功利的艺术教育形式。
一、艺术教育的现状分析
长期以来,学校艺术教育的理论研究始终是我国教育理论研究的一个盲点,学校艺术教育的实践更是基础教育的一个薄弱环节。这一方面是由于在学校教育中,艺术教育的价值和功能远未得到应有的肯定与发挥;另一方面是由于学校艺术教育理论自身的局限,使学校艺术教育处在一个从属的地位,艺术教育被看作是开发智力、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质的一种辅助工具,一直未能摆脱技术工匠式教育的旧有模式,艺术教育自身的主体地位与其独特的功能和价值则远未得到认识与挖掘。再加上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者自身的局限,而从事美育与艺术教育的工作者对学生发展的认识未达到宏观的教育理论高度。因此,虽然艺术对学生的发展起着深刻而全面的作用,但遗憾的是缺乏科学的理论支撑,使得我们对艺术教育的价值和功能的论述缺乏说服力,在实际操作时也就容易被纳入德育、智育的轨道,或者是成为极少数特长生的教育。
我们常说艺术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密切相连,它为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全面的、复合型的人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在艺术教学中究竟要培养学生哪些良好的精神和情感品质?艺术教育到底要发展学生何种艺术能力等等,我们无法做具体的阐释。可以说缺乏一套完整的、令人信服的、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理论支持,这恐怕就是艺术教育的软肋。然而,多元智能理论的到来为艺术教育提供了最好的诠释。艺术教育促进人多种潜能的开发,这些潜能具体是指什么?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Gardner)教授创建的多元智能理论(简称MI)给了我们答案。
二、多元智能理论的概述
传统智力观认为智能只是一种单一的逻辑推理或语言文字能力(换言之,除了逻辑与语言文字能力之外,其他的能力都是没有价值的),而传统的教育工作者培养得更多的是单一类型的人才,即语言或数学逻辑方面较有优势的人。而那些在视觉空间、音乐、肢体动作等其他智能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只能是在上学前后、闲暇时间去学习相关内容,在学校他们被视为不务正业的人,其特长也被埋没。随着时展和科技进步,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趋向多样化。传统智力理论及影响下形成的教育观和人才观,已经不能满足时展的需求,当今时代呼唤新的智能理念。
针对这种状况,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多元智能的新理论。他指出,我们社会一直以来只重视语言和数学逻辑智能,大家都以为那就是智能的全部,然而,人类思维和认识世界的方式其实是多元的,“人的心理和智能由多层面、多要素组成,无法以任何正统的方式,仅仅用单一的纸笔工具合理地测量出来。”并描述性地给出了智能的定义:“是在特定文化背景或社会中解决问题或制作产品的非常重要的能力。”①每个人都是具有多种能力组合的个体,而不是只拥有单一的、用纸笔测验可以测出的解答问题能力的个体。加德纳的研究证实人类至少存在九种智能,除了语言和数学逻辑智能之外,还有视觉/空间关系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反省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和存在智能。②这些智能对于现代社会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是同等重要的。
多元智能理论关注的问题是“你的智能类型是什么?”学生的智能无所谓高低之分,只有智能倾向的不同和结构的差别。对于同一种事物,每个人都会运用不同的智能或智能组合,从不同的渠道、用不同的方法去认识它、理解它、表现它,每个学生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只是经常表现为不同的形式。多元智能拓展了对人的智能的研究领域,特别对学校教育产生很大冲击,为艺术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提供了新视角。
三、通过艺术教育开发多元智能
多元智能理论的倡导者加德纳教授指出,每个人与生俱来都在某种程度上拥有九种以上智力的潜能,每种智能都能导向艺术思维的结果,即表现智能的每一种形式的符号,都能(但不一定必须)按照美学的方式排列。就是说,语言智能用于日常交谈时,需要讲究语言艺术,用于写诗歌和小说时离不开美学原则。同样,空间智能可以被航海水手和雕塑艺术家应用,身体运动智能能够被舞蹈家、演员、画家等运用,音乐节奏智能更是艺术学习的重要素质之一,数学智能也能体现美的原则,如一种证明比另一种证明更优雅从容等,而这些智能都与艺术有或多或少的联系。艺术教育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它不仅仅是某一门艺术学科的知识、创作技能、文化背景、风格流派等内容的综合,还是音乐、美术、戏剧、舞蹈、影视等多种艺术学科的综合以及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综合。艺术教育通过艺术手段达到教学的目的,即通过艺术课教学和艺术活动,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增强直觉能力,增强发散思维,改善学生的思维品质,促进学生和谐、健康、全面发展。艺术教育是开发智能的重要途径,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
1.音乐/节奏智能的开发与培养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个体的智能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音乐/节奏智能在九大智能中占有一席之地,这使我们艺术教育者备受鼓舞,让我们对音乐教育有了全新的认识。多元智能理论已论证音乐是人人具有的一种智能,也就是说,音乐并非是仅为少数人所拥有的阳春白雪,人人都可以学习音乐。那么音乐/节奏智能的培养和开发最主要的途径当然就是艺术教育中的音乐教育。不言自明,音乐课程重点开发和培养的自然就是学生的音乐/节奏智能。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音乐智能在人类个体天赋中是最早出现的。并且,童年期是一个人音乐智能发展的决定性时期。尤其是在3—5岁时,是发展儿童对节奏和音调敏感性的关键期。在这一时期,音乐对促进孩子的思维发展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我们经常可以在一些从小学习乐器的人身上发现,他们的头脑反应速度较快,悟性较高。这就是因为,从小学习乐器的孩子很早就开始锻炼注意力的分配,手眼的协调和反应,甚至是通过识谱来锻炼记忆力。因此,让孩子从小接受音乐熏陶,不仅有利于儿童的学习和智能发展,还可以为他们今后的人生道路得到精彩的生活风景创造条件。
音乐/节奏智能或许不像语言或逻辑数理智能那样对于人类发展具有同等的重要性。但是,作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需要以音乐为手段,培养心灵的美感,陶冶情感,激发创造性,以达到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
2.语言智能的开发与培养
语言的发展自古以来就备受重视,作为人类生存和交流的必备工具,语言在生活和学习中的作用毋庸置疑。
托尔斯泰曾说:“艺术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流的手段。”③艺术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艺术善于充分表达人内心的情感,就音乐来说,不同的节奏语言具有不同的表现作用,从而使旋律展现不同的个性,节奏缓慢、沉重的音乐作品,传达给听众的情绪情感总是偏于忧郁、悲伤。而那些节奏轻快、急促的音乐作品,传达给听众的情绪情感就偏于欢快、热烈。艺术甚至能表达日常语言所无法表达的东西。艺术语言一般比说话要来得更深刻,比文字要来得更动人。日常语言是具体的,内容是有条件、有限度的,而艺术语言则是抽象的、感性的,是能表现无限且难以捉摸的深情感动。一般来说,大凡艺术素养较高的人,其语言表达能力也相对较强。
在艺术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学会选择自己喜爱的语言表达方式来评论自己喜欢的艺术作品,善于运用不同的艺术语言形式向周围的人传递和表达自己的见解。贝内特·雷默就曾指出,每种艺术都有其主要的语言,音乐中有旋律、和声、节奏;绘画中有色彩、线条、质感;诗歌中有比喻、形象、韵律,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每一位艺术家都用自己特有的艺术语言表达着自己的内心世界。在画家的心中,绘画已不是一种技能,而是一种语言,一种他跟别人交流的第二语言。通过他的画,向别人述说着自己的情感;通过他的画,我们也读懂了他的内心。
相信不管是音乐、美术还是戏剧、舞蹈等艺术形式,它们正是以各自独特的语言形式,感染着学生,影响着学生,并为学生的情感表达提供出口,让学生想说,有话要说,而且语言表达更丰富、更富感染力。
3.视觉/空间和自然观察者智能的培养
现在的学生是看电视长大的一代,这使得他们的学习具有高度视觉化的倾向。幻灯片、投影片和录像都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辅助素材,如果学生在使用这些素材的过程中能由被动的观察者转变成为主动的思考者,这样的艺术课教学起点就比较高了。脑科学揭示,人在感知事物的同时也在理解事物,并不是感知在前理解在后,思维与观察是密不可分的,这也是多元智能理论提出视觉——空间智能的重要依据。从多元智能的视角分析,我们应该清楚如何引导学生学会在观察中思考,并更好地运用观察者智能,更好地开发视觉空间智能。一个人空间智能高且倾向于艺术,就可能成为一名画家、雕塑家或建筑艺术家,这也是他们所要求具备的基本素质。同时,作为一名艺术家,他对自然的观察,对物体的辨认和分类及洞察自然或改造自然的能力(也就是加德纳所说的自然观察者智能)会比一般人强。很显然,在艺术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视觉/空间智能和自然观察者智能会得到充分的培养和提高。
例如,在绘画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教师会引领学生近距离地观察、研究事物的生长环境,充分调动学生视觉空间智能,让他们学会准确地把握事物的色彩、形状、空间位置等要素;同时,伴随着学习的过程,学生为了能更好地再现事物,在生活中会形成持久而又稳定的观察注意,学会尽可能地调动全部感官,运用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去感知事物,从而实现对客观事物空间形式和特点的把握和认知。事实上,学生在艺术的课堂上,不仅锻炼了视觉空间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用审美的眼光去欣赏周围的环境,同时,也让学生对事物的观察和认识比一般人更细致、更深刻、更动人。
4.数学/逻辑智能的开发与培养
数学/逻辑智能并不是只在数学教学中才涉及,几乎所有的学科都有或多或少的涉及,在艺术教学中也有使学生这一智能得到发展的机会。一位数学家曾深有感触地谈到:“艺术和数学有很多相似的因素。古诗跟数学很相像,它们都很简洁、干脆。数学的美感在于它的简单、和谐、丝丝入扣,就像古代描写美女,增一分则太肥,少一分则太瘦。数学就是这样的美人,真理是朴素的,平凡就是美丽。”④艺术和数学都是种简约的美,不同只在于,数学是理性的,充满逻辑的美,而艺术则是感性的,寄托深情的美。具有数学天赋的人通常对艺术表现出比较浓厚的兴趣。
实际上,科学研究本身就潜藏着奇妙的艺术因素。若科学家能动用自身的艺术细胞,充分调动直觉、想象等艺术思维方式,并有意识地利用艺术美感、节奏、和谐感等,其科研成果将会具有更高的创造性。
音乐欣赏课堂上,在分析交响乐曲时,其内部就蕴含着严密的数的结构,每个部分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特殊的逻辑规律,让整个乐曲显得结构严谨。在对某段和声布局进行深入分析时,离不开精确的和声计算,离不开作曲家的巧思天工。可以说音乐思维离不开数学思维。音乐的一切基本要素,或者说构成音乐的所有元素,例如音的高低、长短、音阶、调式、音程、和弦等的构成,直到曲式、结构、高潮……无不包含着微妙的严谨的数学构成。无怪乎有人说:音乐是形象化的数学,数学是抽象化的音乐。
在美术教学中,几何中的点、线、面更是审美观组成不可缺少的元素,特别是建筑设计、商标设计等现代造型艺术,更体现了美术与几何的综合运用。在学习和设计的过程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几何美,从而也会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了数学/逻辑智能的开发。
5.身体/运动智能的开发与培养
不要以为拥有运动智能的人只是四肢发达,也不要以为这种智能只属于运动员,因为运动智能是通过身、心来使身体表现完美的能力。我国自古就很强调身心和谐、修身养性,认为训练心智能恰当地使用身体,而训练身体能发挥心智的表现力量。其实,身体运动是人类认知的基础,是源自我们体验生活时所获得的感官动作经验。中国古代文人爱好琴棋书画,体现了较高的文化生活水准。而琴棋书画中,至少有三项与身体/运动智能有关。演员、舞蹈家、发明家、外科医生等都表现出相当的运动智能。解决一道数学题、做一个化学实验、创作一幅油画等都离不开身体运动智能的参与。
众所周知,舞蹈是一门综合艺术,它对于运动智能的开发是再合适不过了。它是集人体动作、音乐、服装、舞台美术、色彩、灯光和情节于一体,主要依靠人体动作来塑造艺术形象,表达思想感情。舞蹈是一种有组织架构、有主题,并有强弱快慢的肢体摆动。通过丰富的形体动作刻画生动的艺术形象。当音乐响起,优美的乐曲轻轻流淌,有种向人直扑而来、令人无法抗拒的感觉,随着音乐舞动身体就成了一种天生的自然反应,这比通过语言传达后所产生的动作更细腻、贴切,更让人感动。而舞蹈形体训练恰恰在这方面有它独特的魅力。它通过一些形体动作训练使肢体语言更协调,发展了学生的身体/运动智能,同时让学生具有聪慧的头脑、强健的肌肉、充沛的精力、优雅的气质、潇洒的举止等。
6.人际关系智能的开发与培养
如果说传统的智力概念更适应于校园生活的话,那么,加德纳提出的人际交往智能不仅适应于校园生活,它更多地指向未来生活。随着社会联系与人际合作的增加,人与人的关系以及对人际关系中的自我和他人的认识显得越来越重要,对人际关系的研究也开始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所谓人际关系智能是指能够有效地理解别人和与人交往的能力。
艺术和艺术教育在这方面能够发挥出什么作用呢?有人心里可能会画问号,这项智能与艺术相关吗?是的,艺术的重要社会功能之一是人际交流功能。“艺术的主要吸引力和性能就在于消除个人的离群和孤独之感,就在于使个人和其他的人融合在一起。”⑤
艺术之所以具有这样的价值,是因为审美的超越性,它超越了某些民族的、时代的、阶级的界限,而具有普遍性。尤其是作为审美典型形态的世界语言的音乐,更是跨越时空,让生活在地球上各个角落的人,心灵相通。不论什么民族、国家、地域、阶层的人,虽语言不通,却都能通过音乐,直接感受这种真挚朴素的感情。因此,有人说音乐超越国界,突破了各民族语言之间的隔绝。我们即使不懂意大利文,照样可以体会普契尼歌剧的深远意蕴;我们即使不懂德语,仍然可以同莫扎特、贝多芬和瓦格纳的音乐产生心灵的共鸣。因此,通过艺术对话是人类彼此交流的普遍和有效手段。
艺术促进人际交流,让人与人之间通过这一世界通用的语言,加强沟通和理解,和谐相处。在每一次合唱、每一次集体舞、每一次戏剧演出中,都会使参加者在一个共同分享的情感领域中达到交流与理解。每一次画展,每一次音乐会,都会使参与者获得一次情感的共鸣,每个人的情感都向四周荡漾开去,彼此之间进行着真挚深切而又无言的集体心灵对话。
7.自我认识智能的开发与培养
自我认识智能主要是指认识、洞察和反省自身的能力,表现为能够正确地意识和评价自身的情绪、动机、欲望、个性、意志,并在正确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形成自尊、自律和自制的能力。自我认识智能较高的人具有自我认知、自我反省的能力,并善于用这种能力计划和引导自己的人生。
艺术及其教育有助于人类自我认识智能的发展。表面上看来自我认识智能好像与艺术关系不大,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与人的感情活动具有紧密的联系。艺术三大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它的情感性。艺术是人类表达情感、思考人生、观察现实、追求理想的重要方式。所以,我们在艺术课的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从对艺术形象的直观感受和初级的感官体验,走向对其内在意义的体验和把握,最后感悟审美对象中所蕴含的精神气质,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和人生境界。
“从古至今,艺术作品的一个永恒主题与功能是人类彼此沟通、理解与相爱。这体现为对故乡、亲人和自然的爱与怀恋,对改变人类命运的强烈渴望,对战争、罪恶、暴虐和专制的控诉,对死亡的抗争和超越,对美好生活的赞美和对善良而懦弱者的同情。”⑥可以说,艺术作品本身就是创造者的自我表现,艺术家的创作与表演都是一种与欣赏者的对话,其中蕴含着他们对人生、对事物的感悟,而在艺术教学中,将这些优秀作品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在艺术作品中学会观照自身,认识自身,并帮助学生勇敢面对人生,引发共鸣,激发他们心灵深处的美好情感。
8.存在智能的开发与培养
存在智能是人类对人生终极问题、意义及其奥秘的理解和追寻的渴望,“是在直达广阔无垠的宇宙尽头为自己定位的能力,是在人类的生活环境中与存在有关的能力,及为自己的存在定位的能力。”⑦加德纳在他的存在主义智能的定义中还指出,全身心投入到艺术中是一种对最终生活观念的体验与表现的方式。
艺术教育的目的在于完善自身的人格修养,提升自己的人格境界,并进一步完善自身的理论修养、完善自身的思维方式和知识结构,学会艺术的思维方式,掌握艺术的人生智慧。在艺术课堂上,我们会让学生从中国园林建筑“庭院深深深几许”中看到曲径通幽之妙境;在书法的“宛如游龙、飘若惊鸿”的曲线之美中,神思飞扬;在绘画的“雾里看花、迷离恍惚”的虚实之境中,意犹未尽。而通过这些艺术的对话方式,学生与各种艺术经典进行积极交流,从中悟出作者对自由、永恒、淡泊、孤寂、旷达等一系列生命至高境界的思考。艺术乃灵魂律动的一种特殊形式,人对种种至臻至善艺术范式的积极探寻,这正是对生命存在的完美形态与人生理想方式的不懈求索。⑧
面对那些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艺术精髓,面对那些鸢飞鱼跃、水流云在的自由心灵,我们如何努力做到真正的感悟、理解、承传并将之发扬光大,使它们成为支撑我们民族文化演进的一种伟大的传统。而这一切离不开存在智能的效用,去探索艺术的价值,去思考未来艺术的发展。
在上文的分析中我们也深刻地体会到,各种智能都与艺术教育有着不同程度的联系,艺术教育能直接或间接、显性或隐性地开发和培养人类的九种智能。可以说在艺术教学的具体内容中,蕴含着培养这些智能的素材,只不过不同的内容在培养这些智能时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我们不可能教会学生所有的知识、开发学生所有的潜能,但我们可以给学生好的艺术氛围,为他们提供更多机会,让他们创造性地探索自己的兴趣和才能,使他们能够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中,感受成功、感受获得知识与技能的乐趣。同时我们教学生学艺术,不是一定要培养他们成为艺术家,而是希望他们在获得很好艺术能力的同时,其他领域的潜能也能获得更好的发展。帮助受教育者开发多种智能,帮助他们发现适合其智能特点的职业和业余爱好,这样我们的学生会更有能力或对自己更有信心,从而会更积极、更投入地参与社会活动。
德国著名诗人海涅的《还乡曲》中有这样一段话:心完全和海一样,有潮汐也有风雨,并且在它的深处,蕴藏着许多明珠。说明人的心智像海洋一样辽阔,只要耐心挖掘,就会有意想不到的宝藏产生。而艺术教育就像一把金钥匙,帮助教师开启学生潜力之门,为更好地挖掘学生智能提供了更大的舞台。
注释:
①加德纳.多元智能,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第16页.
②同①第5页.
③转引自杜卫.美育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6页.
④雷道炎文.数学家的人文情怀,浙江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⑤杜卫.美育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6页.
⑥杜卫.美育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02页.
⑦加德纳.多元智能,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
⑧朱良志.曲院风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5月.
参考文献:
[1]加德纳.多元智能[M].新华出版社,1999.
[2]沈致隆.多元智能[M].新华出版社,1999.
[3]郭声健.音乐教育论[M].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
[4]霍力岩.多元智力理论与多元智力课程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5]贝内特·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6]DavidLazear.多元智能教学的艺术[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