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语文教育观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大语文教育”实际上是语文的素质教育,它要把师生从语文知识的微观教学中解脱出来,升华为语文能力、思维发展、创造力的培养以及人格完善的教育。
语文教育自身的多特性(工具性、思想性、综合性、社会性、知识性),语文教学任务的多职能(知识教育、思想教育、审美教育、能力训练)和语文能力训练的多项目(听、说、读、写、看、想等),决定了语文教学应该确立大语文教育观,要依靠立体的综合性教育。
除了注重课堂教学的研究外,尤其要引导学生能在课堂以外,在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时时学语文、用语文,提高自己的文明修养、生存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以一个完美的自我形象立足社会、服务于社会。
一、涉猎教材以外的广阔领域课本上的范文皆为名家名作,是前人经验的总结,囿于篇幅教时,并不是瞬息万变的世界的全貌,生活,社会中有无涯的知识等待我们去学习与开拓。要在学好教材的基础上,把教学的触角伸向更为广阔的空间,让学生把学习之根扎在广袤的土地上,而不是扎在“花盆”之中。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不时地向学生注入新的内容:课余阅读教材之外的中外名著,就报刊上的热点问题和好时文各抒己见、互相交流,甚至是同龄人的习作,只要是有一定价值的,在可能的情况下,就将它们作为我们学习的内容。笔者每年都要求学生订阅面向中学生的语文报刊,不定期选读中外古典名著,刻发报刊的杂文、格言警句、文辞优美的片断……。总之,让学生多读多思勤记,开阔了视野,激发了兴趣,丰富了知识,既充实了课本之不足,又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使其受到思想教育,终身受益。
除了读有字之书,还要读无字之书。古人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联系起来,就在于观察山川草木虫鱼鸟兽,了解风土人情等,对自然、社会和人生进行深入的体验与感悟,从而获得书本里所没有的东西,印证、加深对书本中已有东西的认识,建构起良好的语文背景。鉴于此,我们在教学中也要重视语文背景,教学语言尽可能与生活实用语言更贴近,教学内容也要更富有时代特征,在教学中知识的跳跃性也纵横联系更充分地显示出来,既注意与古代文化的渊源关系,又都与“地球村”文明有机结合。将书中的间接生活与现实的直接生活沟通起来,书就读活了,把语言与背景经验接通了,书就读出韵味了。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眼光投向广阔的社会生活,置身于世界,审视社会人生,去读世间这本无字的活书。
要注意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加强与其他学科教学的配合。使学生在其他学科学习中更好地借助于语文这个工具,同时使其他学科教学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各种实践的机会,在教学中做到相互渗透。另外,生活中任何一种工作都可扩展为现代语文的外延。书法、戏剧、建筑、园林、演讲,甚至棋类都可以是现代语文的一族。因为人们对每一技艺、能力的学习、实践,都必须投入相当程度的心智、时间、劳动,观察、想象、联想会融入他的生命,既可以加深对生活的理解,又可为语文学习注入生机、活力,从中得到启迪,萌发灵感,提高语文素质。
二、突破课堂四十五分钟的局限古人云“知书达理”,把书读好,知识丰富了,就能明事理,同样语文能力也就提高了。但仅靠几册课本,关在学校里每天上一、二节语文课,是不可能学好语文的。大语文教育就是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拓展、延伸,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课外生活有机结合起来。课外的生活活动绝不能仅看成课内教学的简单延伸和补充,而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无法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迹名胜、工厂新貌、乡村变迁、文化动态乃至时事要闻,无不是语文学习的丰富宝藏,埋首书桌不问世事,以至视野狭窄、思想阻滞,正是语文学习之大忌。语文教学有社会大课堂的广阔背景的有力依托之下,才能有活力。课外活动不能仅仅看成是有组织的集体活动,还应包括学习个体的种种学习、娱乐活动。笔者让教学对准生活,让学生自觉投入生活,他们到过火热的军营,采访过大京九的铁路工人,和井冈山边远山区的孩子们同吃同祝参加过暑假社会调查,游览过祖国的名山大川,通过看电影、电视陶冶情操,了解国内外风云……通过这些活动,学生贴近了生活,感受到自然美和社会美。可以这么说,学生在课外进行语文学习的总量,在某些方面要大大超过课内活动,如果我们能把这类活动有意识地纳入语文教学的轨道,进行正确、有序的引导,那么语文能力的提高是毋庸置疑的。
语文课听说读写能力训练的时空也要向课外延伸或渗透。街头巷尾、茶余饭后、乡音俚语、影视报刊、天地山川……听之,明始末增信息;说之,表情意通思想;读之,广见识晓事理。我们教师要更多地强调学生与社会、生活、自然的感应,与自然欢娱,体察社会气息,并于学习中培养自己的品德,使自己的视野拥抱整个世界。笔者在教学中设法开辟出广阔的语文学习天地,例如,办小报、办广播、举行讲座、成立文学社团,进行演讲比赛、朗诵比赛、书法比赛、写作比赛、向报刊投稿、走向街头搞咨询、做广告等,既为学生提供了一展其能的舞台,又让学生养成自觉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超越时空,多层面,立体地感受生活,领略生活之真谛,并且反过来用文字描述自己的情感,展示自己的思考。经过各种环境、形式的感染和熏陶,学生大多都有一笔像样的字,一手得体的文章,一口流畅的普通话,一看就能抓住要领的阅读能力。
三、着力教学方法形式的创新吕叔湘先生说得好:“语文课跟别的课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那种一味据本讲读,不越“雷池”半步的教学方法既使学生兴趣寡淡,活泼不得,“营养不良”,诸种能力难以发挥,也妨碍了语文教学育人怡情特征的实现,于提高学生语文整体素质无益。我们的语文教学从内容到教学形式都要显示出创新的精神,为大语文教育作出正确导向。把“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的教学提升为全方位立体化的大语文教育体系,注意教学模式的变通。
语文知识不仅可以从语文教师身上学到,还可以从生活中学到。“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应该让学生到生活中汲取营养,兴开放式学习之风。校外远足,可以饱览祖国大好风光;社会调查,可以把握四化脉搏跳动;公益活动,可以激发人的爱心;民间采风,可以了解风物人情。这样,纳课内课外为一体,熔学校、社会为一炉的语文训练形式可谓丰富多彩,学生沐浴在浓厚的知识氛围中,听、说、读、写水平在潜滋暗长。
语文学习还可以工具书、新闻媒体等为师。我们语文教师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一方面有赖于图书馆、阅报栏、广播、橱窗、板报、校刊等各种文艺活动给语文教学活动带来生机,让健康有益的书籍占领学生的阅读阵地,方便教师教学。另一方面采用电化教学和通过健康规范的传媒,以实现大语文教育的效益。
语文知识还可以从其他学科老师身上学到,甚至还可以从同学、家长以及我们有可能接触到的其他事物中学到。语文学习可以和科技、艺术联姻,让学生走大语文学习之路,吸收其他学科的内容,丰富语文学科教学,注意各学科的兼容性和交叉性,将其他学科内容渗透进来,把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运用到语文教学中;与文化单位、军事院校挂勾联系,充分挖掘社会语文环境中丰富的教育资源,如进行军训、建立校外教育基地、聘请校外辅导员、开展热点辩论、公关模拟。引导学生捕捉融洽的邻里关系,亲密的家庭关系、,友爱的同学关系的美,在学习做人中学习语文,并把学到的语文知识、技能为生活服务,使语文学习之“流”回归社会生活的大海洋。只要对我们的语文学习有益的,无论什么方法形式都是可行的,不必拘泥于“一师传众生受”的教学形式。
总之,语文教学既依纲据本,立足课堂,又扩展时空,延伸触角,向学生的各个领域拓展,创造出一个大语文环境,做到语文教学是网络式的、整体化的、全方位的———“大语文教育”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