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中国高等艺术教育发展前景分析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中国高等艺术教育发展前景分析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中国高等艺术教育发展前景分析

一、近年我国高等艺术教育迅速发展的原因与存在的问题

建国50年以来,我国高等艺术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发展,基本形成了学科门类齐全、学科体系科学、具有相当规模的艺术教育体系。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策略的调整,高等艺术教育更是迅猛发展。据1998年本科专业目录调整后的不完全统计,在全国有近298个本科院校有艺术类专业点(包括工科的工业设计、服装设计与工程和文科的广告学专业等)。而到了2001年,仅三年的时间增加了一倍左右,达到597个,而2002年达到700多个。教育部高校学生司瞿振元司长在《中国教育报》公布的统计数字表明,2001年我国招生录取人数在前10位的一级学科(专业类)分别为:电子信息类、工商管理类、外国语言文学类、经济学类、机械类、艺术类、中国语言文学类、法学类、土建类、临床医学和医学技术类。值得关注的是,艺术类专业超过了文学、法学和医学等多年持续发展的热门专业。艺术类专业的迅速发展与全国高校在近几年中相继发展艺术教育,打破了以往以艺术院校为招生主体的教育格局。

除此之外,艺术教育的迅速发展还有更直接的原因:其一,一些院校为求学科齐全而设立了艺术专业。有的院校借助综合大学的品牌优势增加艺术专业,很少考虑专业自身的实际水平,总以为有学校的牌子招生就不存在问题,考生也很少对所学专业进行认真的了解。艺术类专业较少的硬件投入,以及收取高额的学费也是促使部分院校开设艺术类专业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二,艺术类考生文化课成绩普遍偏低,有些学校录取本科生的文化课分数线不足200分,这与居高不下的文理科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得一些学习成绩平平的考生在报考文理科无望的情况下转入或突击学习艺术。作为考生和家长很多出于无奈,以求上学为目的,导致一些学艺术的考生既缺乏艺术天赋也缺少求学兴趣,但因这是升学一条捷径,最终选择了学习艺术专业。其三,艺术类专业打破以往小专业和特长专业的格局,发展为目前一个规模较大的热门专业,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艺术设计、广告设计、媒体艺术、文艺展演等行业的迅速发展,人才市场需要大量与此相关的从业人员。

高等艺术教育的迅速发展是一件好事,但在大规模迅速发展的背后,不能不关注艺术教育的质量和办学条件等问题。自1999年以来的全国高校扩招,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欢迎,更多的人因此获得了上大学的机会,艺术类考生尤显优越。然而,规模扩大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具体而实际的问题,如何在规模扩大的同时保证教学质量,在学科专业发展的同时调整专业结构,并最终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目标,成为教育界最为关心的问题。

由于招生规模总量的绝对增长大大超出各种投入的增长幅度,不同程度地造成了教育资源供给不足,学科专业结构失衡,教学管理滞后等问题。2001年全国入学大学生220万人,目前全国大学在校生有1100万人。至2005年,全国大学生入学率将达15%,实现在校生1600万人的目标,即今后每年招进350万名大学生。艺术类大幅度超常规的专业设置和招生规模,也应引起政府主管部门的关注。统计表明,艺术类招生在全国总数排在前6位,可见其增幅之大。仅以山东省美术类专业招生为例:1998年本专科统招为1968人,到2001年扩大到6608人,增幅达到2.5倍以上,但办学条件和教学投入远远赶不上招生数的增幅比例,这种情况在全国同类艺术院校和专业中带有普遍性。艺术类专业稳定发展的规范、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和毕业生就业等问题需要系统考虑。

2000年底,教育部高教司负责人在山东大学召开的有关会议上指出:高校扩招,绝不能以牺牲学生培养质量为代价,要警惕扩招之后出现的问题,要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必须的教学条件和基本的教学质量,维护扩招的严肃性。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几乎所有高校在学科专业迅速增长的同时,未能很好地考虑到未来经济、科技和社会产业结构的发展以及人才市场的潜在需要。一些艺术设计类专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特别密切,而学校对这类学科专业的框架考虑不够,更谈不上如何研究社会的适应性问题。根据社会需要,一些专业方向应该高等职业教育与本科教育共同发展,才能解决供需两方面的问题,近几年来,高校热衷于上层次,对艺术专业缺少调研,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盲目性。

我国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着学生多、教师少、资料缺、实习场地不足等一系列问题,艺术类专业规模扩大后更存在着师生比严重失调的问题,大大超过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所规定的比例,对学生来讲这是极不负责任的。大多数专业艺术院校和刚刚起步的艺术类专业存在教师总量不足,教师教学投入不足的问题,一些教师把精力放在考前班任课创收和艺术工程上,忽视本专业的教学研究。图书资料缺乏带来的教学质量问题也不容轻视,艺术类专业院校本来在图书资料方面就存在严重的不足,大幅度的扩招,根本没有考虑学生进校后仍存在着因专业基本功较差、文化课偏低更需要读书的实际情况。教学基础设施也满足不了教学需要,教室、排练厅、画室、琴房、工作室、实习车间等都存在较大的缺口。

经过连续几年的扩招,各高校都在尽力挖掘各自的潜力,部分高校的教学条件严重不足因此暴露出来,条件的制约影响了正常教学计划的实施。特别是艺术类专业,在强调扎实的基本功训练的同时,要注重创新意识和艺术个性的培养,这要求教学内容根据社会的发展和需求不断调整,突出职业特征和时尚性的特点。但我们目前所存在的问题恰恰是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多年不变,艺术教学研讨太少,对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重视不够,一些课程结构不合理,人才培养模式落后。看似火爆的艺术市场与人才需求存在着相当的距离。一些绘画、音乐、表演类专业本来就业率就相当低,培养的学生大多为自由艺术职业者,人才需求市场趋于饱和,艺术类专业的扩招幅度比较大,加剧了学科专业的结构性过剩,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

二、国家加强对高校艺术教育的宏观管理是规模和质量合理发展的保障

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从“精英教育”到“普及教育”的大转变过程中,过去那种通过残酷的金字塔式的层层选拔学生进大学的模式已不再适应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从国家发展教育事业的角度讲,高校扩招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广大学子成才的途径。但是,高校扩招绝不能以牺牲质量为代价,否则就失去了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的意义。高校扩招中一些地方出现的专业设置过滥、专业考试质量下降以及教学质量问题,其原因并不在扩招本身,而在于一些学校存在不正确的办学思想和教学评价体系。艺术类专业区别于文理科,设计艺术又属交叉学科,有其特殊性,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在学科规划、专业设置、新专业设立等方面一定要统盘规划,其中还包括艺术教育的培养目标、层次和方向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的普通艺术教育、师范艺术教育、设计艺术教育与高等职业艺术之间没有拉开距离,教育方向不明确,教学大纲没有清晰界定,互相模仿,千篇一律,培养的人才显得通才教育不足,专业性不强,学生普遍缺乏系统的艺术教育。艺术设计相关专业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应用性专业群,与工学、建筑学、传播学等专业存在交叉,同时与国民经济建设的市场密不可分,但目前艺术设计教学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仍显不够。新兴的高等职业教育如何整合艺术类专业的职业资源,找到艺术职业教育的定位,培养社会急需的一线艺术人才,应是高校教育的当务之急。高校在此方面仍然认识模糊,专业设置的随意性强,其主要的原因是缺乏一套艺术学科的学科建设与规划、教学评价与评估体系。所以,国家制定评价艺术类专业设置的标准,对艺术教育的发展进行整体的、宏观的管理与把握已经势在必行。

艺术类的生源质量和教学质量必须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因为艺术类专业存在招生数量名列前茅,而考生考分最低的现象。当然,我们也不能单纯以生源的考试成绩来评判这个学科的发展,但生源质量是高等教育的基础,特别是对今后的艺术家、设计家、艺术工作者,既要求他们具有艺术表现和艺术实践的能力,还需要具备相应的科学精神、人文素质和艺术创新能力。所以要求高等艺术教育的文化层次不应该比其他学科低,而应该更高一些。同时对一个刚刚发展起来的学科来说,专业的要求也不能过高,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发展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如专家们分析的那样:这主要是教育质量观的问题,不同的质量观,评价人才的标准大相径庭。在精英教育时代,我们习惯用知识质量观来评价质量,认为上大学就是以读书为主,掌握的知识越多,就表明质量越高。到了20世纪90年代,令人记忆犹新的“高分低能”的争论,促使教育界开始倡导加强能力的培养。

这时的质量观,要求学生既要有知识,又要有能力。现在又流行全面素质教育观,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会学习、学会做事,还要学会做人;既要具备人文素质,又要具备科学素质。1998年在巴黎召开的首届世界高等教育会议通过的《21世纪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宣言》也特别指出,要“考虑多样性和避免用一个统一的尺度来衡量高等教育质量”。一些专家认为,高校发展的关键是学科建设,专业设置要合理,招生数量要与办学条件相适应,单纯意义上的规模扩大,并非高校扩招的本意。高校扩招只有做到质与量并重,才能真正实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全民文化素质的提高。针对高等教育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一直在花大气力进行矫正。

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主体和基础,抓好本科教学是提高整个高等教育质量的重点和关键”,“高等学校要处理好新形势下规模与质量、发展与投入、教学与科研、改革与建设的关系,牢固树立人才培养的质量是高等学校生命线的观念。”该文件规定的措施十分具体,可操作性非常强,是国家加强高等教育宏观管理的主要体现,也是高等教育在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加强质量管理的保证。

三、加强艺术学学科建设,完善课程体系,树立品牌与特色意识,是艺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现代艺术类专业已与过去不同,与传统意义的纯艺术专业相比,应用性强的专业较多,与经济、文化同步发展的新生专业不断出现。一些高校根据社会需要相继开设一些目录外专业、适合国际交流的专业、适合区域经济发展的专业和体现工科、文科与艺术学科相交叉的专业等。在国家本科专业目录的基础上,教育行政部门应该根据社会对特殊人才的需求,适当给高校放开一些专业设置自主权,让学校根据自己教育资源和社会需要拓展专业方向。也就是说“高校应当面向社会、面向市场,根据人才的需求及其变化情况,灵活机动地自主调整招生计划、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同时,每个大学应当根据自己的条件,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在专业和课程设置上有所侧重,突出艺术教育的特色,树立与众不同的品牌形象。”

艺术学科的发展要准确定位,科学统筹规划,根据社会需要不断调整专业设置。就全国30余所艺术院校的情况来看,大部分院校都能以1998年的国家本科专业目录为框架,发展各有特色的专业,大量引进国外留学人员和边缘学科的专业教师,以适应专业调整后的教学需要。同时各院校根据自己的角色定位,及时调整学科专业设置,专业方向基本能够适应市场的需求,无论是艺术院校还是综合大学、多科大学和单科大学设立的艺术院系,都在不断地研究艺术专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反复调整学科专业的设置。针对教学质量的问题,一些高校采取了如压缩课时量的做法,将过去大多在4000多课时降到教育部规定的2800课左右,这一措施大大缓解了教师严重不足的问题,同时加强教学条件、环境和资源的研究与管理,不断调整专业课程结构,在被动的教学管理中寻找主动性,并以此为开端展开全方位的教学研究活动,整合学科专业优势,优化课程布局,其成效显著。有的艺术院校正在尝试学分制,不断探索新的艺术教学管理模式。

与综合大学、多科大学一样,艺术院校也在如何抓住热门专业,优化特色专业,大力发展品牌专业上做文章。艺术类专业大多属于热门专业,但专业方向有待研究,教学结构有待调整,值得注意的是,在专业建设中,专业发展呈现强弱更迭,冷热转换的不稳定态势。一些纯艺术专业,因为它们培养的多为自由职业者,与热门职业似乎有些距离。还有一些专业,如工艺美术专业,经过工艺美术向艺术设计的过渡,并不断向多学科专业渗透,已形成了结构合理、综合力量较强、有专业教学特色的师资队伍。随着国家本科专业目录的调整,工艺美术专业虽其名称不复存在,但这类资源已顺利转入艺术设计相关的专业领域。艺术院校大部分专业都各具特色,但如何在特色中发展特色却是件难事。

从近几年增设的一些艺术专业方向来看,多数是从学科的交叉性与边缘性着手,应该说这是有前瞻性的,这样的特色专业才会具有生命力强、发展稳定、前景广阔的良好生存空间。如动画专业、艺术设计专业等,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既具有艺术特征又与高科技密切相关,适合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与现代化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且影响或带动了相关专业的发展。热门专业、特色专业与品牌专业相比,品牌专业是个弱项,这些问题,无论是艺术院校还是综合大学的相关院系都应该引起高度重视。我国目前实施的高等艺术教育,基础教学基本上是西方古典艺术教学模式的翻版,或是一种延续和发展,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都缺少原创性,也缺少中国特色。因此发展艺术教育,研究不同门类艺术教育的规律,探讨新的教学模式,就显得格外重要。

我们应该打破固步自封的教学观念,抓住特色与热门专业的优势,与相关学科专业相互融合,以寻找与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相结合的切入点,使艺术教育与社会需要紧密联系。一些院校与国外相关机构合作创办了国内一流的动画专业、数码艺术专业等,这个专业的特色就是多学科专业的综合,但其表现形式要以艺术的形式出现,并把艺术教育融入了高科技领域。有的美术学院把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方向办到装修施工工地,使学生无形中学习了建筑学、材料学等相关学科知识和技能,培养了一批懂美术、会搞设计、了解材料、知道报价等具备多方面知识的新型设计人才。

一些院校承担了“广告设计国家职业标准”的制订等跨教学领域的工作,从中摸索出一套设计艺术专业的新型教学方法,同时开始关注高等职业艺术教育的改革,并在此领域迈出了关键的一步。这些院校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培养目标,重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注重能力的培养,强调实践活动,在探索培养高素质艺术人才方面,闯出一条成功的路来。对于高校,特别是单科的艺术院校来讲,如何发挥特色专业的作用,在社会上树立的良好的教学形象,对发展本学科专业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