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外科学课堂教学艺术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外科学课堂教学艺术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外科学课堂教学艺术

1.组织艺术

组织教学是一项多侧面、多层次、多因素的相关活动,同时也是一项创造性很强的艺术活动。一堂课的成功与否与三个重要环节密切相关:课前准备、课中发挥、课后总结。其中,课中发挥最为关键。教学技巧的艺术加工和编排,会使课堂教学更富有感染力。

1.1开课设疑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每次课如何开头,怎样引导新的内容,是很有学问的。教师要运用一个个问题作为线索,使教学目标突出,思考过程充分,这方方面面恰到好处地融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显出教学过程的和谐之美。不要为了“提问”生硬随便的设计问题,从而出现问题的肤浅随意,使整个教学过程支离破碎。最好在选准了重点问题之后,让这些问题做动态的运作,使他们的滚动轨迹巧妙地串成一条线,从理解重点提问,环环相扣,前后呼应,从而达到教学过程的和谐美。例如在讲急性阑尾炎这一章时,可以先举一个临床病例,然后提问:“为什么患者会出现转移性右下腹痛?转移性右下腹痛是不是急性阑尾炎特有的临床表现?”提问题后应略有停顿,以便让学生有思考的余地。通过提问-思考-解答循环式贯穿整个课堂的始终,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2根据学生的特点安排教学

开课前必须了解你将面授的学生,全面了解学生的年级、专业、人数、特点等,根据其专业的特点、学生的需要、大纲的要求,布置好整个教学过程,安排好各个教学环节,写出相应的教案。使教案的内容目的明确、层次分明、重点突出、深入浅出、循序渐进。例如,同样一堂急腹症课,护理大专班和医学本科班的讲法就有很大的不同。前者学生大多数都有一定的临床经验,对疾病已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因而学生更感兴趣的是实用型知识以及有关该疾病诊治的一些新进展;而本科生由于从没接触过临床,但对于临床的一点一滴有极大的兴趣,在讲到某种疾病时,多举些实例,则能抓住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这样的编排,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

1.3多媒体组合教学

随着医学科学的迅猛发展,医学教育方法也在不断地更新。传统的教学方法已暴露出其局限性,并面临着新的科学方法的挑战和冲击。多媒体组合教学摆脱了传统的“板书及挂图”观念的束缚,使外科教学活动变得丰富多彩。不仅信息量大,而且可以通过设计动画模拟事物。使教师不易说清道明的、学生不易理解体会的内容,一目了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该模式集传统教学与电化教学之精华,能自然地将课堂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堂吸收率。例如,我们在上乳腺癌课时,可以打出一些乳癌患者的图片。这样使学生能直观地认识什么是“桔皮样外观”,什么是“乳头凹陷”;还可以打出一些乳腺癌手术过程的幻灯,使学生对乳腺癌的手术范围有一定的了解。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当然,该教学模式的实施,要求教师责任心强,要全身心投入,只有优化组合,才能运作自如。

1.4吃透教材,创造良好的课堂秩序

教材的熟悉与否,也是讲课效果好坏的关键。老师应在讲课前认真备课,充分熟悉教材。只有熟悉掌握教材,才能把教科书上的东西变为自己的东西,做到心中有数,讲课不慌。这样讲课时才能驾轻就熟,放开教案和书本,讲得潇洒自如,适时发挥。讲台似舞台,教师似演员。严肃、活泼、和谐的良好秩序是表现课堂艺术的背景。老师要在有效的时间内,发挥最出色的“表演”,亦有赖于这种气氛和秩序。只有详尽掌握学生的资料,熟悉课堂环境,才能胸有成竹,控制课堂秩序,把握主动权。

2.表达艺术

2.1形象艺术

老师上课的形象和精神状态,对教学效果有很大的影响。老师的形象包括饱满的精神、文雅的言谈、大方的举止、恰当的姿势、得体的衣着等。一个精神饱满、神采飞扬的老师站在讲台上定会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反之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课堂气氛和学生的思维能力。目光正视学生加适当的动作,可及时接受反馈信息,调节讲述的节奏,增强学生注意力。

2.2课堂语言艺术

课堂讲授不管采用何种方法,老师都要恰当地运用语言。好的语言给人以享受,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教师的语言魅力主要在于有“激情”,说话要清楚有力,思路清晰;同时,风趣幽默、诙谐机智的语言能活跃课堂气氛。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地使用幽默诙谐的语言,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事物的理解感受程度是很有帮助的。语言要精练、生动,举例要恰当,比喻注重科学性。语言既要活泼、有趣、形象,又要浅显易懂,深入浅出,使学生有“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觉。通过生动的语言,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另外,情绪饱满、口齿清晰、声调抑扬顿挫,可以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和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来专心听课;而老师在课堂上懒洋洋,语调平平淡淡,低沉乏味则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老师讲课的语言艺术是影响授课效果的重要因素,那么,如何提高老师讲课的语言艺术性呢?

2.2.1加强自身的文学语言修养

对于教师来说,专业的提高和深造固然是非常重要的,但为了更好地给学生传授知识,使老师上课能举一反三,学生听课饶有兴趣,适当地学习和掌握一些文学语言知识,也是十分必要的。如果我们掌握了一些必要的古汉语文学知识,课堂教学就能借古论今,旁征博引,引经据典,侃侃而谈,就能改变那种单调乏味,语言艰涩的窘迫局面。也能更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2.2.2提高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传统的教学方法大多采用灌注式、填鸭式。老师依据书本内容,在黑板上吃力地讲,照本宣科,呆板乏味;学生在下面机械地写,按图索骥,亦步亦趋,学习气氛沉闷,师生不能共鸣。要提高教学效果,除了应用直观式、启发式、多媒体组合教学等多种手段外,还一定要提高语言的艺术性。要注意抑扬顿挫,把握轻重缓急。要以姿势助说话,要以情感传智慧。语言的发音和措辞要准确清晰,精练简洁,富有严密的科学性,内在的逻辑性,适度的幽默性和生动的启发性。只有这样才能抓住学生的思路,让学生的思路跟着老师走,学得深,记得牢。

2.2.3注意教态的变化

教师的讲台上宜动不宜静,教师的一举一动,应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要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如果教师老是站在讲台正中,两手撑在讲台上,边看讲稿边讲课,长时间处于静止状态,学生就会觉得注视老师是多余的,便低头听课或看书,精力就会分散,思想就容易开小差。教态的变化是指教师的声音、表情和动作的变化,这些变化是教师的教学热情和教学责任心的体现。教态的变化包括:声音的变化可以使教师的讲述更加生动、更加富有感染力。还可以突出重点,加深印象;目光接触的变化,可以表达教师对学生的情感,从目光接触中教师还可以了解学生的兴趣和理解程度;表情与动作的变化,可以传递丰富的信息;身体位置的变化,有利于缩短师生的空间距离,使学生感到心理上和教师接近,恰当地运用停顿并与声音变化相结合,会使学生感觉讲课具有节奏感。

课堂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而且是培养人的高超艺术。成功的艺术表现,除有赖于老师的热忱度,事业心,责任感外,还反映了他对教学艺术的理解,研究,应用及经验。若能将上述艺术运用自如,得心应手,贯穿始终,外科学课堂教学质量一定能得到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