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古典园林造景艺术手法探究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古典园林造景艺术手法探究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古典园林造景艺术手法探究

1山石选材

1.1叠山造景常用的石材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讲究用不同的石质原料,构建起不同的假山景观[2]。园林中有众多的石材,宋代杜绾的《云林石谱》收石100余种之多。明代计成的《园冶》中也列石10余种。概括为造园常用石材主要有太湖石,黄石,英石3种,另外,还有山昆山石、灵璧石、散兵石、锦川石、笋石、钟乳石等(表1)[2]。

1.2选石

选石如选材,自古以来多着重奇峰孤赏,追求“透、漏、瘦、皱、丑”,这是针对个体而言,五者皆备乃石中之上品。对整体而言,选石还要根据用途而定,“取巧不但玲珑,只宜单点;求坚还从古拙,堪用层堆,须先选质,无纹俟后,依皴合掇,多纹恐损,垂窍当悬”。就造园说,太湖石玲珑剔透,体型小者,可以独石构峰,高大有峰者,竖叠使线条与山峰保持一致,也可构筑峻壁危峰。黄石棱角分明,纹理古拙,质地坚硬,与山的稳定性格相互统一,横线条与大地相统一,可以堆叠雄山。在堆叠假山时,充分利用各种不同的石质材料的颜色、形态、硬度等各种物理属性,扬长避短,尽力做到“因材施用”[2]。明代计成主张“是石堪堆,遍山可采”和“近无图远”的思想,表明选石要就地取材,因地制宜,不仅可以创造地方特色而且突破选石的局限性,为掇山取材开拓了新路。选石时,“源石之生,辨石之态,识石之灵”,“石纹石色,取其相同,如粗纹与粗纹,当并一处,细纹与细纹,宜在一方,紫壁青红,各以类聚是也,然分别太甚,至其相悬接壤处不耐观,且难持久,石性维何?斜正纵横之理路是也”。要堆出理想作品,首先选石要石色一致,纹理相顺,才能脉络相连,体势相称[2][3]。

2山石造景艺术手法

园林假山,与水结合,可以控制、划分和组织整个园林空间,同时,又有阻挡视线或为园林主景等重要作用。“以一拳代山,一勺代水……然能变城市为山林,招作飞来峰使居平地,自是神仙妙术假手于人,以示奇者也,不得以小技目之,且磊石成山,另是一种学问。别是一番智巧”[4],即山石叠筑假山是一种技巧性很强的艺术,在有限的空间中,根据石料的形状、纹理和颜色随意变化,力求既有真山的自然野趣又富有艺术的创造性,营建“多方胜景,咫尺山林”的园林景观。

2.1假山的类型

中国古典园林中,假山形式多样,一般分为仿真型、写意型、透漏型、实用型、盆景型五大类。仿真型要有真实的自然山型,山景如同真山一般,典型如环秀山庄,有危岩、峭壁、峡谷、溪涧、曲蹬、飞梁……峰回路转,林木阴翳,与真山无异。写意型是夸张山体动势,寓意其中,以小山之形传大山之神。如:苏州狮子林,应用“取势在曲不在直,命意在空不在实”的手法,用湖石叠筑,造山立意,以佛经“狮子座”为拟态造型,进行抽象夸张,构成自然山林景象,使人宛如置身于千山万壑之中。透漏型是由穿眼嵌空的奇形怪石堆叠而成,如上海豫园的玉玲珑以无数通透的小孔洞玲珑剔透而著名。实用型如庭院山石门、山石屏风、山石墙、山石楼梯等。盆景型是布置大型山水盆景,让人领略咫尺千里的山水意境。

2.2山石造景的艺术手法

据《园冶》所列,中国园林的叠山艺术计有园山、厅山、楼山、阁山、书房山、池山、内室山、峭壁山等16种,笔者按其概括为嵌理壁岩、池上理山、依水叠山、点石成景、独石构峰、旱地叠山、室内置石、阁侧堆山和叠石驳岸九类[2,4]。

2.2.1嵌理壁岩艺术“峭壁山者,靠壁理也。籍以粉壁为纸,以石为绘也。理者相石皴纹,仿古人笔意,植黄山松柏、古梅、美竹,收之圆窗,宛然镜游也。”[2]在粉墙中嵌理壁岩的做法,在江南园林中常见,具体做法是将山石嵌于墙中,犹如浮雕,或稍离墙面,配以植物,远观犹如粉墙为纸的中国水墨山水画,艺术效果极佳。《园冶》卷三《掇山•厅山》中说到:“……墙中嵌理壁岩,或顶植卉木垂萝,似有深境也”。植物的选择要与山石相呼应,如:苏州网师园、狮子林多处贴近园墙或置湖石,或立石笋,配芭蕉、翠竹,其底植花草、地被植物,如兰花、醋浆草等,其顶种植低矮的小灌木或攀援植物,形成各式赏石框景,仿佛一幅幅以石为卉的画面,令人玩味不尽[2]。

2.2.2点石成景艺术在园林中,或随地势变化安置,或在景观转折处,或道路交叉处,或竹林边等点缀几块山石,其高低错落,分散堆置,疏落有致,单点、散点或聚点,要做到自然变化,前后呼应,有疏有密,极尽自然景观方能达到极好的艺术效果[4]。在嘉木之下点石,根据不同的植物品种,采用不同质地、色彩的石块,如:高大雄浑的乔木树群宜拙,以质朴、厚重的黄石相配,可以锦上添花;常绿小乔木或灌木之旁点石宜瘦,如玲珑剔透的太湖石,可以加强细腻、轻巧的植物景观风格;在芭蕉下点石宜顽,如宣石等。点石要依所选地段及所表达不同意境,随即采用不同石种以相适宜。如扬州个园的“四季假山”,分别用笋石、湖石、黄石与雪石配以植物,表达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春季,修竹丛中,笋石藏其身而露其头,表达了萌动的春意;夏季,玲珑四通的太湖石,构成深涧绝谷,峭壁危峰,山脚水流清淌,山顶树木荫郁葱笼,展现了盎然生机的夏景;秋季,黄石以其山石的耸立、沧桑寓意秋季降临;冬季,色泽雪白,石体浑圆的雪石让人感到冬季的积雪[5]。

2.2.3独石构峰艺术山石是纯自然之物,其体态、形象多变,观感丰富,一拳一石包孕着自然山林之美,与中国山水画之画理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山石本身就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可独立成景。白居易曾评论:“石有族,太湖为甲”,由于太湖石形状各异,玲珑多窍,皱纹纵横,涡洞相套,具有瘦、透、漏、皱、清、顽、拙、丑等特点,计成称:“石以高大为贵,惟宜植立轩堂前,或点植乔松奇卉下,罗列园林广榭中,颇多伟观也。自古至今,采之已久,今尚鲜矣”,故太湖石历来被人们视为石中精品,常独石构峰,自成景观,因巨大者很难采到,所以常被作为园中压园之宝,放在显要位置,作为景观的核心。如:苏州著名的留园三峰——冠云峰、瑞云峰、绉云峰,上海豫园的玉玲珑等[2]。

2.2.4旱地叠山艺术旱地叠山即在地形平坦之处堆筑假山,最主要的是注意脉向,脉向是对整体而言,叠山之前,要有一定的规划,要遵循统一的原则,要有大局观念,把大自然之中的真山神韵脉络高度的统一,使每一块点石、每组叠石都成为有机整体纳入大环境中,要使他们的体量、位置、对应关系相互协调,相互依存,缺一不可。旱地叠山要以山景为主,要使石块的“瘦”、“漏”自然成景,假山要仿若真山具有岩,峦、洞、穴、崖、涧、壑、坡、矶,小路的堆叠要创造曲折而深远的意境。在叠山手法方面综合采用山峦、峭壁、洞谷、巅峰等艺术手法,力求创造雄奇、峭拔、幽邃、平远的园林意境。园中高山多采用峭壁的叠法,“峭壁贵于直立”,要高耸挺拔,峭壁的上端要做成悬崖式。采用悬崖与陡壁相结合的叠山手法。悬崖可挑出数尺,颇为险峻。山峦的叠筑多采用连绵起伏的手法。《园冶》卷三《掇山•峦》中说道:“峦,出头高峻也,不可齐,亦不可笔架式,或高或低,随致乱掇,不排比为妙”,依法而作,可以避免呆板。用突出的石峰进行散置堆筑加强山势的起伏变化,同时,在山腰、山脚、厅前等处也可多散置石峰,更显自然。《园冶》卷三《掇山•洞》中说道:“理洞法,起脚如坐屋,立几柱著实,掇玲珑如窗门透亮,……上或堆土植树,或作台,或置亭屋,合宜可也。”山洞要蜿蜒曲折,要留出许多小洞,可采光和通风,达到虚实交错,有透有漏的艺术效果。峭壁之间堆出山谷,山顶种植高大的乔木,山谷种植低矮的灌木,可以使假山更加幽静深邃。丰富了山林的造型。曲径通幽,峰回路转,步移景异,景变境变,取于自然,妙在自然[2]。

2.2.5依水叠山艺术郭熙曰:“山以水为血脉”,“故山得水而活”,“山无水则不媚”。《园冶》中:“假山依水为妙,倘高阜处不能注水,理涧壑无水,似少深意。”所以叠砌假山最好依水而筑,便于利用水为山增加灵性[2]。一般叠山工程中以创造自然野趣景观为主旨,多采用激流涌泉为主,涓涓细水环绕山间,随地势的变化营造出各种自然景观。如无锡寄畅园的八音涧,奇岩夹径,怪石峥嵘,涧道盘曲,林壑幽深,空间紧凑曲折,景色幽深宁静。巧妙利用墙外的二泉伏流,引导到假山中,整个水系仅40m,却利用地形的倾斜坡度,顺势导流,创造出曲涧、澄潭、飞瀑、流泉等景观,丰富了山水情趣。水池岸边低矮的山石,反衬出水面辽阔的主题内容[1]。假山倒映水中,山石稳重沉着,流水轻盈欢快,一动一静,天光山色,溶成一体,形成一幅动人画面,可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又一境界。

2.2.6池上理山艺术“池上理山,园中第一胜也。若大若小,更有妙境。就水点其步石,从巅架以飞梁;洞穴潜藏,穿岩径水;峰峦缥缈,漏月招云。莫言世上无仙,斯住世之瀛壶也。”(《园冶》卷三《掇山•池山》)由于山与水在性格上是一动一静,一柔一刚,相映成趣。笔者认为它是秦代以来的“一池三山”做法的一个范例。但池上理山,主要以山为主,以池为辅,在建造中更注重自然山体形态的营造。如苏州的环秀山庄的池上理山,以山为主,以池为辅,池东为主山,池西为次山,池水缭绕于两山之间。假山按湖石纹理、色泽、体形巧妙拼接,悬崖用湖石钩带而出,似真山洞壑一般,外观浑然天成。正如戈裕良本人所说:“只将大小石钩带联络,如造环桥法,可以千年不坏,要如真山洞壑一般,然后方称能事”。此山虽占地仅330m2,高不足7m,但内部蕴合洞穴、峡谷、天桥、蹬道、涧流、石室,蕴含了群山奔注、起伏之气势,表现了岭之平迤,峰之峻峭,峦之圆浑,崖之突兀,涧之潜折,谷之深壑等山形胜景,为崇山峻岭名山大川之缩影[1,2]。

2.2.7室内置石艺术置石自身有优美、独特、丰富的艺术造型,经简单加工,利用其在室内作为石凳、屏风、石塌、石桌、石栏等,既实用,又古朴典雅。在室内还可布置大型山水盆景,让人领略咫尺千里的山水意境。

2.2.8阁侧堆山艺术在中国古典园林中,阁是四面都开敞的建筑。《园冶》卷三《掇山•阁山》中:“阁皆四敞也,宜于山侧,坦可而上,便可登眺,何必梯也”。在阁的侧边修建假山,假山要堆筑的较为平坦,可替代梯子,由此登临阁上,眺望远景。阁侧堆山做法在古典园林中较常见,假山在这里不只是一种景观,还有了它的实用性。如:苏州的拙政园的见山楼,留园的冠云楼、北京御花园御景亭都是这样堆筑。

2.2.9叠石驳岸艺术人工湖泊用自然山石作为水体的驳岸,既可以减弱人工开挖带来的人为影响、减少水土流失,同时可以突出河岸线,美化水体四周的风景线。在实际应用中一般采用横石叠砌。横石叠砌与水平面、水岸边线形成同一的横线而和谐统一。岸边的石块以其质地的坚、强、重与水的柔、顺、轻形成对比,达到对立统一的美的境界。驳岸石横卧,降低了叠石的高度,使得水面更显辽阔,给人以美感。周围的植物配置采用低矮的乔灌木,如小檗、马蹄莲、鸡爪槭、纹母、构骨、宽叶麦冬、金钟花等。上海豫园水量不大,构筑上采用水面集中,曲桥紧贴水面,沿池横向叠石驳岸,使水面有辽阔之感。苏州艺圃在水湾处各架石桥贴水而过,形成辽阔的主水面和曲折幽深的次水面。石板桥不设栏杆,低平而贴水,极富自然之趣,与池边的山石有机结合,似浑然天成山高水深,山小水大,效果妙不可言[1]。

3结语

随着人们开始注重精神生活需要,文化建园逐渐成为一种园林发展趋势,中国园林假山艺术和山石文化作为一种文化传承,一种被赋予自然灵性物质,越来越被人们青睐,以至于很多居住区、公园、广场等无不存在山石的神韵。在继承和发展前人留下的宝贵叠山艺术手法及经验的同时,在建筑施工方面,目前虽然还用桩基但最常用的是浆砌块石或混凝土作基础,山石结合混凝土振捣砂浆填缝后连成一体的山体构筑技术。但这种基本上秉承传统假山施工技艺难度大,在环境诸方面有一定的要求,及石源日益枯竭,且危害环境,随着科技的发展,在选材方面,一些先进环保的仿自然的人造假山被开发应用,它具有仿真性强、重量轻、强度高、耐老化水湿等优点,同时现在叠山石更多的被考虑经济效益及与水的依托、植物的掩映、建筑的相称等方面相结合后达到的综合效果。如假山与喷泉结合在山体上创造出潺潺溪流或涌泉、瀑布等景观。由于现代人们越来越渴望回归自然,返璞归真,“有真有假,作假成真”创造真山的神韵将依然是人们追求的目标。无可否认,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手法对今天的园林建设仍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6,7]。中国古典园林的山石造景艺术的发展在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后,随着古人理论和实践的丰富与发展,已形成了一套完整而独特的山石造景艺术手法,它是中国古典园林中一个具有丰富艺术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含蓄而深邃的意境、丰富的文化内涵及自然朴实的形态,为人们所衷爱,它在今后园林建设中将继续发挥其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