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高校艺术教育的价值取向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一、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以全面开启人的基本品质或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开发人的智慧和潜能、弘扬人的真、善、美本性为基本内容,以促进人的积极、主动发展,形成健全人格,实现人的潜在价值为基本特征的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公民素质,不仅是教育领域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全球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艺术具有教育功能、认识功能、审美功能三大社会功能。它们和艺术的真、善、美的品质是契合一致的—真作用于认识,善作用于教育,美作用于审美。艺术教育是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开展艺术教育,是大学生实现自身美化、完善人格塑造的重要途径。大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长才干的重要时期,也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在加强德、智、体育的同时,加强艺术教育,能够使学生性情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净化,品格得到完善,从而促进身心和谐、健康地发展,有利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四有”人才,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艺术的教育、认识功能都是在审美的基础上进行和实现的,审美是艺术的主要功能。无论艺术创作还是艺术欣赏,都是作为创作者或欣赏者的“人”,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到艺术形象中去,带有强烈的审美情趣,使自己的感情得到升华。因为美的认识和教育作用,主要是通过感情的引导来灌输审美情操和陶冶性情的。人们在艺术中可以获得全身心的审美教育,这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的教育具有解放思想的品质”(黑格尔)。美育不仅可以陶冶性情,而且影响着人的世界观,增强自觉性,求得自我解放。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有着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和说理教育相比,具有恳切真挚的情慷,所以能摈弃强制性,牵动人的心灵,启发良知,从而起到积极主动的教育作用。
二、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价值取向
文学艺术不仅承传人类积累的知识,也不断丰富和优化人们的精神世界,包括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和审美观。艺术教育曾为我国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教育做出过巨大贡献,以崇高的精神风貌对人民群众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造就了人民崭新的精神境界,也促进了几代社会主义新人的健康成长。当代大学生是时代的骄子,是建设祖国未来的有生力量,具有较高的思想、文化水平和新颖的知识结构,思维活跃,因而在当代大学生的培养教育过程中,更应充分发挥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1.艺术教育在道德素质中的价值取向
艺术具有强大的教育功能,也就是说艺术具有一定的教化的功利性,通过艺术教育,可以使人们遵守一定的道德规范,或坚定某种信念,对道德修养方面表现出很强的辅佐性。鲁迅先生曾经说过:“美术可以辅冀道德。美术的目的虽与道德不尽符,然其力足以渊邃人的性情,崇高人之好尚,亦可辅道德以为治。物质文明日益蔓衍,人情因亦日趋于肤浅,今以此优美而崇大之,则高洁之情独存,邪秽之念不作,不作惩劝,而国乃安”,深刻阐明了艺术作用于道德的教育功能以及审美活动对人的精神气质的深邃影响。蔡元培大力提倡“以美育代替宗教”,也是因为作为美育的主要载体艺术具有辅佐道德进步的教育功能。卡巴列夫斯基认为:“美育的根本意义和最终目的在于对人进行思想和道德的教育,而艺术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最有力、最出色的工具,任何东西都不可替代!永远不会有那么一本教科书,它能如真正的、伟大的艺术那样,对人的灵魂、内心和意识产生那么巨大的作用。”以艺术教育为主要载体的美育具有艺术形象的直观性,对陶冶人的心灵,培养人的道德情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具有特殊的作用,就是说,以美育为目标的德育活动,更加注重形式的灵活性、多样性。内容的丰富性、充实性,活动的艺术性,使大学生在美的享受中潜移默化地受到道德品质教育,以审美的心理自觉接受思想品德之美,培养学生健康正确的审美观,进而形成科学进步的人生观、道德观。讲授艺术渊源,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通过讲解中、外艺术史,使学生了解和比较中、外艺术的发展历程,熟知中华民族创造的光辉灿烂的艺术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同时,还可以通过讲解艺术价值,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艺术作为表现生活、传达思想的形式,博大精深,在祖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中国传统艺术越来越多地受到包括外国人在内的人们的尊崇,表现出巨大的艺术生命力。通过学习学生就会接受一些艺术知识和美学观点,耳濡目染,心追手摹,逐渐提高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可以从一个崭新的视角来认识生活、表现生活。
2.艺术教育在智能素质中的价值取向
科学和艺术是人类文明的两大基础,科学与艺术的双重超越,是人全面发展趋向的最高目标。科学作用于物质文明,艺术作用于精神文明,二者是一种互动关系,科学的发展能促进艺术的发展(包括艺术的表现形式和表现内容),艺术中包含着科学的普遍性规律,并使科学充满人文精神,钱学森先生将之归结为“科艺相通”。马克思主义审美哲学认为,人对世界的掌握方式有三种,即:艺术的、精神的、实践的,最后统一为精神的,从而掌握真以实现善,认识必然以实现自由。艺术能够通过反映和掌握科学所难以达到的那些方面的生活,来把握丰富多变的感性世界,它善于发现世界上神妙莫测的过程和日常生活中平凡中的“美”,艺术使人的感觉更加灵敏,感情更加丰富,艺术是人的心灵与自然界之间的文明的棱镜。美育与人的认识能力紧密相连,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智力不可能离开感觉体验的灵敏性,不可能离开对周围事物直至对自身怀有的美学激情,人的感觉和知觉越灵敏,他的自身周围获取的见闻就越多样,他对事件的评价就越深刻,他的内心世界就越丰富和光明磊落。②自由自觉创造的艺术美的普遍形态,是人类认识世界创造自身的实践性劳动。人对世界的审美关系永远是创造关系,无论创作还是欣赏,人在审美领域的创造是充分发挥肉体和精神力量—理性知解力、美的感悟力、想象力等。因此,艺术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一个人对艺术的感知,不可能长期滞留在体察和满足的个人认识兴趣,必然会积极地作用于创造、发展自身的能力,学会对其他事物、活动的创造态度,即艺术能激发他亲手创造美好事物的愿望,并培养这种能力,即创新能力。美能够启迪人的智慧,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敏锐的观察力,引导学生发现事物的特征,掌握客观规律。在艺术教育过程中,学生受到自然美、现实美、人格美、文化美、艺术美的熏陶,受到艺术形象的感染和艺术技能的训练,智育得到迅速发展。
3.艺术教育在身心素质中的价值取向
人格教育是发展个体良好人格特征的教育,其教育目的是使学生具有较高的动机水平,形成一个高层次、高效能的自我调节和控制的机制或系统。艺术教育是个性的美学需要,它会开发智力,激发求知欲望。艺术教育中,学生通过实践亲身感知美的现象,逐渐形成鲜明的个性特征,使每个人的能力得以表现和发展,使集体的精神生活更丰富多彩、集体更加团结。通过欣赏各个门类的艺术作品,可以使学生得到或奋发或愉悦或舒畅等不同的艺术享受,唤起内在的美学鉴赏力,表达个性的美学意识、美学需要和美学志向,发展个性内在的精神世界。艺术教育犹如人直接感知、体会周围世界的和谐性,可通过培养美学情感,丰富人的内心的精神世界,从而陶冶情操,培养高雅的情趣和气质。引导学生学习艺术家高尚的人格和美德,不断提高道德修养,塑造美好心灵。艺术教育的积极作用还在于锻炼学生谛听和观察艺术乃至周围生活的能力和本领,教育他们了解自身和他人的精神世界。在艺术领域积极从事活动的习惯,会培养学生以美学的态度对待任何种类的劳动。在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教学过程中,适当开展一些形式多样的艺术比赛、艺术服务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优良品质。同时,艺术教育也体现了体育精神,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本身就是调动自身的积极因素,进行与自然、社会的对话与交流,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更重要的是体育本身就是力量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在体育运动中所表现出的人的力量、技巧以及形体等,也正是艺术所要表达的内容。比如艺术体操本身就是舞蹈、造型艺术与体育运动的完美结合,在体育运动中直接体现出艺术美。在艺术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在欣赏不同美的同时,培养学生适应社会、改造社会的巨大潜能,把对社会、对人民的贡献作为人生的追求和乐趣,成长为一个人格健全的优秀人才。
三、提高大学生艺术素质的途径
1.课堂艺术教育与课外艺术教育相结合
艺术课程教学是实施艺术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因此充分发挥第一课堂的主渠道作用,科学合理地设置教学内容是搞好艺术教育的前提。教学内容的设置应考虑到艺术门类的齐全性,而对常见的艺术门类如绘画、书法、声乐等,要有所侧重。作为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和提高,也可以以学习小组、艺术研讨、艺术观摩等方式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延展和深化课堂教育内容。
2.知识传授与艺术训练相结合
艺术知识的传授是对高校大学生进行艺术教育的重要方面,但艺术训练也不容忽视,如音乐中的发声方法的训练,绘画的表现形式、表现方法训练,艺术欣赏与审美等。学生只有通过亲身的体验与实践,才能更深地体会和理解艺术的内在精神。
3.显性艺术教育与隐性艺术教育相结合
除了课堂教育、课外教育等显性艺术教育途径外,学生所讲的周边环境也能传递艺术教育信息,对人的素质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即“环境育人”,如在校园内设置人文景点、教室内悬挂名人字画的美化、文化化活动等都是很好的隐性教育方法。
4.艺术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李校的艺术教育可以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艺术表现方法和表现技巧,适当地开展一些艺术比赛、艺术服务等活动,是提高艺术教育的有效方法,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得到较好的实践锻炼,另一方面也可培养学生服务社会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