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语文穿插艺术思考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一、恰当地运用穿插能提升教学实效
(一)在兴趣激发中提高课堂效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习的动力,带着兴趣学习,枯燥无味的知识就会变得生动有趣,被动的学习也会变成主动。课未始,趣先行,课已行,趣穿插,这能让学生乐学不倦。教师在语文课堂中有意地穿插一些成语故事、哲理故事、谚语、谜语、寓言、童话、笑话、美文、图画、视频、游戏、竞赛、表演等,可以吸引学生的兴趣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以此既活跃课堂气氛,又收获教学实效。如上《愚公移山》时穿插分角色表演的活动,让学生在表演中感受愚公妻和智叟的语言对比及效果;上《捕蛇者说》时可有选择性地穿插“水深火热”、“民不聊生”、“生灵涂炭”等成语故事,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封建残酷统治对百姓的毒害,加深对文章主题的把握;上《人琴俱亡》时穿插成语“高山流水”的故事,加深学生对情义的认识,这些切合主题的穿插都能让学生在兴趣中学有所获。
(二)在眼界开阔中丰富学生知识
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科教学,不再是单纯的学科课堂,它强调知识的整合和学科的渗透,体现学科间的共融性。教师在语文课堂中有意识地穿插学科外课程资源,可以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与整合中开阔视野和丰富知识。如在上《展示华夏文化魅力》一文时,穿插贝聿铭的建筑绝妙之作,既可以让学生为国人骄傲,提升民族优越感、荣誉感,又能丰富了学生的物理空间想象思维;上《松鼠》时简单穿插其他鼠类习性与松鼠进行对比,既突出了松鼠的特点和价值,又丰富了学生的生物知识;上《桃花源记》时让学生画桃花源环境和位置,可以让学生直观地体会到“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林之“美”和“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的桃源之“隐蔽”;上“描写人物要抓住特点”的作文课时,让同学上前做模特,可以让学生直观地把握人物形与神,这几个绘画活动的穿插都既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又能锻炼学生绘画能力;上《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时穿插钓鱼岛和南沙群岛相关新闻,可以丰富学生的时政知识。
(三)在共鸣产生中突破重点难点
把握作者情感是很多课文特别是散文的重难点。语文课堂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如果产生共鸣,就会在认知、情感、心理等方面共同产生满足、快意和值得咀嚼回味的轻松情绪,出现“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效果。教师穿插自己生活中的亲身经历、体验、感悟,或让学生谈自己的经历、体验、感悟,容易引起心与心的共鸣和情与情的共振。这种共鸣会让学生与教师的思路和情感相近相似,这将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难点,突破重点。如在上《我的老师》时穿插让学生讲述与老师发生的有趣的动人故事;上《我的母亲》时教师穿插自己体验母爱的真实故事;上《给我的孩子们》穿插播放所收集的学生幼年、童年图片、视频的环节,或播放教师自己小孩的动画和图片,这些或娓娓动听的语言或的温暖人心的画面,都能起到引起学生共鸣的效果,同时又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文章蕴含的深厚感情。这样既把握了文章的情感、主旨,还丰富了自身的情感,升华了学生过往生活中很多没有去在意,没有去感悟的人生宝贵经历,真可谓一举两得,真正做到了新课标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起到了良好的情育德育效果。
(四)在旁征博引中激发学生想象力
成功的语文课堂应该是不囿于边界的,而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知识与信息,征引更多的语句和范例,既丰富了学生的学识,又可以激发学生想象和联想的能力,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教学效果。如在教李煜的《相见欢》中,赏析“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人的愁绪,教师可以穿插其他的把愁物化的诗词。如李煜《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叔书云》中“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秦观《浣溪沙》中“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李清照《武陵春》中“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时,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进行了积极的思维,产生了对诗人以化无形为有形手法所表达出来的“物”和“意”的联想,加深了对作品意境的理解,“愁”变得形象可感了。这种穿插,无形之中激起了学生对古代灿烂文化的遐想,不仅拓宽了学生的思维,还展示了文学以及教师自身的底蕴和魅力。
二、使用穿插须注意的几个注意问题
穿插是“集中”下的些许“分散”,是“紧张”中的片刻“轻松”,教师在运用时须注意一些原则,才能真正做到为课堂锦上添花。
(一)穿插要适时适量
穿插不可过多,要适时适量。如在学生注意力整体不集中时,体育课后或午餐前学生精神状态不佳时,学生遇上生偏疑难时,学生思维发散不开来时教师可适时适当穿插。教师不能不分时间、不分情形的无节制穿插,毕竟穿插只是为了衬托主题的“次要情节”,否则主次颠倒,不仅会破坏课堂教学的目标性,还会破坏课堂教学的整体性、流畅性。
(二)穿插要精简
既然是题外话,就要点到为止,要在精简繁复上做到恰到好处,能起到旁敲侧击的作用即可,如果过分“旁逸斜出”,容易让人耳繁目杂,效果适得其反。
(三)穿插要紧扣主题,不能信口开河
“穿插”是为了衬托主题而安排一些次要的情节,那么,节外生“枝”,当然不是随心所欲地乱添乱加。“节”和“枝”之间应该有内在联系,穿插和所要解决的问题即定义中的“主题”要有一定的逻辑关系,不能远离、脱离教材,否则,不但不能起到较好的效果,反而还会损害教学目标的达成,影响学生对课堂重点的把握。穿插要信手拈来但不能是信口开河信马由缰。胡乱穿插,不仅毫无艺术可言,也浪费了课堂的宝贵时间,失去了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引导和教育的有利时机。所以任何一次穿插都要刻意经营,精心制造,要让题外话尽量迷人,感人,启发人。语文课堂的穿插是门艺术,语文教师应让这门艺术激发起学生的兴趣,调节好课堂的气氛,丰富好学生的知识,解决掉学生的疑难,放飞学生的想象,点燃起学生智慧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