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浅析东北民俗与艺术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1、二人转的研究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后,二人转这项民间艺术,通过东北文艺工作者的整理在加工,已经上升到艺术的研究领域,但人们的研究只是出于一种表面的意向,如收集、整理历史资料、分析艺术样式、研究表演程序、创作剧本等等。在很多文化人的眼力,二人转是登不上大雅之堂的,是一种纯粹的俗的东西。作为一种普遍的看法,认为二人转无论是从文化还是民间艺术出发,充其量只能算是流行于民间的村谚俚语。这里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在中国民间,存在着形式多样的民俗艺术,而作为东北民俗的二人转,却以如此原始、粗野、简单的形式而备受大众追捧呢?仅仅是因为我们欣赏群体的文化素质、水平偏低吗?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它所散发的那种独特的艺术魅力,是否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没被挖掘出来呢?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领域,二人转的研究,长期以来几乎是无人问津。
2、杨朴与《二人转与东北民俗》
杨朴先生,是从事文学批评课教学的高校中文系教授,有着多年丰富的教学经验。在教学研究中,他渐渐对“二人转现象”这种身边的俗文学样式产生了浓郁的兴趣。通过近十年的课题研究,他的《二人转与东北民俗》一书问世。该书独辟蹊径、旁征博引,以50万字的篇幅,对二人转之谜进行了系统严密的论述,通过引用《金枝》里弗雷泽考察远古撅流仪式和民俗及神话的演变关系,利用这种原型批评方法,对二人转进行了深刻的解读,对这种民间艺术样式进行重新定位,对二人转和东北民间文化之间的联系,通过有理有据的论述,理清了二者之间庞大的意义网络,为二人转的的研究,掀开了富有历史意义的一页。
3、二人转的文化根源
在人们的潜意识里,都有这样一种根深蒂固的想法,认为东北的文化根底普遍普遍偏低,而作为土俗艺术的东北民间二人转,更是没有什么文化内涵,入不了主流艺术。而在《二人转与东北民俗》一书中,针对目前普遍存在的流俗看法,尽管从表面上看,二人转这种说唱娱乐形式盛行于今日东北农村的田间地头,但它却有着非常深远的文化根源,扎根于广袤的华夏文化的土壤中,有着深刻的思想情感因素和艺术魅力。杨朴通过对辽西牛河梁女神庙遗址资料进行分析,指出了二人转这种古老的民俗可追溯到五千年前,是一种民间的圣婚仪式和祭祀活动。它围绕着男女的主题故事,通过一男一女搭配的那种热情奔放的的“舞”和狂放不羁的“转”,无论从唱词还是表演上,都是对远古时代生殖崇拜的仪式衍伸、变体和置换。《二人转与东北民俗》从根本上挖掘了二人转最基本的模式,它的先源、作为整体民俗的象征意义。书中通过生动的例证和详实的考证,指出了二人转的丑旦构型,即是来源于东北大秧歌,又来源于民间的野人舞,主要表现了男欢女爱的主题思想,由神圣而又传统的“娱神”仪式,进一步演变为狂放通俗的“娱人”活动,和东北神话、民间传说、东北民歌有着千丝万缕的不可分割的渊源。
4、二人转的表演形式
在《二人转与东北民俗》一书中,杨朴从二人转的微观形式入手,由宏观意义贯穿,对二人转独特的表现形式和表演魅力,提出了自己全新的独到的见解,如二人转那种即兴的随性的跳跃式表演,丑旦双方的或叙述或抒情的演唱风格,甚至还穿插了一些“滚地包”、“野台子戏”等,或者针对某一些特殊的观众群体即兴发挥的说口唱词等等,是其他艺术形式所无法比拟的,和戏曲、话剧都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似乎是一种未成熟的艺术。但我们不应该把二人转这种自由奔放的形式归结为不完美。正因为二人转具有和独特的表现形式,才能独树一帜,别具一格,具备其他艺术种类所不具备的反讽戏虐、插科打诨、滑稽模仿。而二人转的这种表演风格,不仅更能强烈的体现人物心理的载体功能,还能在最大意义上,和观众交流和沟通、打成一片,这样观众在欣赏时,也可以尽情宣泄埋藏内心深处的渴望和欲念,唤醒集体无意识层面的原型,积极主动的参与到二人转所营造的那种轻松愉悦氛围中,做的身心最大程度的放松。
结语:
总体上分析,杨朴的《二人转与东北民俗》一书,是对二人转这种民间艺术的极好的诠释,不仅是对二人转研究上,有着巨大的贡献,在对其他艺术形式的研究上,也有着很好的借鉴和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