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立足水彩画现状谈许世虎的艺术创新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立足水彩画现状谈许世虎的艺术创新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立足水彩画现状谈许世虎的艺术创新

一、中国水彩画现状

水彩画自进入中国,发展已逾两百多年,从林风眠汲取中西绘画之特点创出独特的艺术风格享誉世界,到当下艺术家们积极参与水彩画创作,辛勤耕耘,不断地在技法、材料上拓展、创新,中国水彩艺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是在呈现好的气象的同时,仍然存在着诸多不足,例如,不少艺术创作者过于沉溺水彩技法的研究,而忽视了水彩艺术本身艺术语言的探索,有的在创作题材上投机主义浓厚,为迎合主流思想而放弃艺术应承担的社会文化导向和批判责任等。这些问题非一朝一夕形成,它带有久远的社会渊源,艺术工作者如不正视这些问题,势必影响其个体艺术的活力,阻碍我国水彩艺术发展的步伐。当今国内艺术圈内活跃着这样一群艺术家,他们是之后国内恢复高考不久进入大学的一批,他们丰富的生活经历让他们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和学习机会的来之不易,他们刻苦好学,数十年如一日地默默耕耘,笃定沉着地面对生活,为自己的理想锲而不舍地追寻。许世虎就是其中之一。许世虎,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业设计协会理事,当代知名水彩画家。他从事水彩画创作30多年,在长期的创作中渐成自己独立的水彩艺术风格和艺术观念,他的作品色彩细腻富于变化,水色交融,意境深远,不仅吸收和融会了点彩派对光影的处理手法和中国国画的水墨技法,而且打破了意在笔先的传统绘画创作观念,提出了“意在笔后”的创作观,意在打破陈规,顺其自然,笔随心动,观照意境的当代美学观点。本文试图把许世虎的水彩画创作历程分阶段地探究,尝试从他的代表作中寻找到许世虎艺术观念形成之历程,希望能为当下年轻艺术创作者提供借鉴和学习之途径。

二、许世虎水彩画的艺术发展阶段分析

许世虎的画题材广泛,在技法上不喜墨守成规,锐意求变,在对艺术孜孜不倦地追求中迎来蜕变,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为便于洞悉其艺术创作的演变历程,现把其艺术创作分成三个时期逐一进行分析:

(一)探索期众所周知,水彩画在明清时期就引入了中国,由于水彩画所使用的工具和颜料与中国画有很多相似之处,所以自水彩画进入中国后就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并在全国各地得到一定推广和发展,但在“时期”,因被认为造型能力低下,不能胜任像油画那样的文化宣传和表现,水彩画受到了无情地打压。直至80年代,随着的终结,改革开放的浪潮带来了大洋彼岸的文化气息,文艺创作者的创作激情也在此时得到唤醒,各地纷纷建立了水彩画协会,旨在研究水彩画与中国民族文化结合的方式和路径,中国水彩画迎来了自后的第一个繁盛期。各类全国性的画展都出现了水彩画的身影,这也激发了艺术创作者的创作激情。在这个充满生机的艺术思潮中,许世虎艺术创作表现出极大的活力,相继创作了大量具有探索性的水彩作品,诸如,《码头》《村头》《高原春色》《村童雨中牧》《山舞银蛇》等,其中《村童雨中牧》入选1985年的“第七届中国水彩画大赛”,《山舞银蛇》在1986年“四川省美术作品展”中获得优秀作品奖,从这些早期的水彩作品中,许世虎绘画中的水色交融之韵味已显现端倪,在《村童雨中牧》中画家尝试着在润泽的场景中,用色促形,近处以色点突出景物之质感,远处则用晕染开的水色表现流动的暮霭,在近处的草丛中,一黄衫村童骑着牛,在雨中沿江而行。滋润的画面,把小雨中乡村如诗如画的意境表现得气韵生动,让人回味,从画中能感觉到画家在创作中对水彩画本体语言的探究和摸索。在《山舞银蛇》中,对画面意境的尝试,对布局的考虑,足显画家对画面处理的运筹帷幄,胸有成竹。这个时期的画不难看出画家高涨的创作激情,在创作中深思熟虑,意在笔先,循于法则,但在不断地与规则碰撞,且在探寻突破之法,无论是水与色的运用,还是笔法的变化,还是题材内容与画面布局,无不体现画家渴求变化与创新的内在诉求。

(二)写实期20世纪90年代,如著名理论家袁振藻所谈到的,在这个时期,许多有着朝气向上的中青年画家勇于探索创新,为中国水彩画开拓着更宽广的道路。许世虎这时期的创作充分体现了袁振藻所谈到的那时之特征,许世虎1988年创作的《硕果累累》综合技法油画,获2005年北京艺术博览会银奖,1991《春天里的歌》获“第二届全国水彩、粉画大展”优秀作品奖,1994年《窗台上的宝石花》水粉画,入选“第八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春天里的歌》这幅画把“春到人间草木知,微雨洒满枝,繁枝容易纷纷落,细蕊商量细细开”的意境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一篮的春色,清雅的色调,入木三分细腻地刻画,画家扎实的造型基本功在此得到充分地展示,而略施淡彩的简略处理手法,体现出画家自身的审美追求和不俗品味。著名艺术家王肇民曾谈到关于评画之品质的看法,首先以格调胜,其次以功力胜,二者如兼胜,乃可不朽的观点,《春天里的歌》无论在格调上还是刻画上都具备了该特征,可谓形神兼备的佳品,该作品于2005年入选法国“罗浮宫美术沙龙展”,并获特别奖,也诠释了该作品的艺术价值所在。许世虎在该时期潜心研究水彩画的表现技法,无论是精细入微地刻画,还是材料形式的表现,都深入地探索,去寻找材料、水性、色彩、题材以及水彩画本体语言之间的融合与贯通,为后期绘画技艺的升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升华期许世虎绘画风格的形成,笔者认为是在近10年间。这10年,许世虎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迁。首先是环境的改变,1999年,全国掀起了大学扩招的浪潮,随后提出了教育产业化,在这个大的社会思潮中,各个大学开始扩大专业,重庆大学建立了艺术学院,许世虎以其知名的专业声誉受到了青睐,在重庆大学这个更大的平台上,许世虎接触到更多更广的意识形态和审美观念,先后受法国美术家协会邀请,对欧洲各国进行了一系列的艺术交流和考察、访问。之后受韩国现代美术人协会邀请,赴韩进行相关的国际间的艺术考察和交流。这些交流与学习对许世虎的影响是深远的,不仅开阔了眼界,同时更加清楚自己艺术的发展方向。如中国美协副主席吴长江在黄山中国水彩会研讨会上所说,画家应该认认真真去研究学习和理解大师们的精神内涵,从而促进对艺术创作的深刻理解。许世虎可谓是此话的践行者,尽管早在多年前他已技艺娴熟,自成一格,但他仍然不循于自我的套路,而是沉浸到世界级艺术大师的作品中去汲取营养,并潜心揣摩其画之精髓,不断丰富自己的绘画语言和绘画题材,并且具备了更强大的包容性和适应性,在绘画创作中思维放得更开,眼界更广。总之,无论在艺术修为上,还是表现技法上,许世虎都有了很大地突破,并且他在国际间交流中深刻意识到,当代中国水彩画家,应该具备时代性、民族性和个性三者的统一之大成,且在艺术表现上应有鲜明的中国民族风格的多元化特色。在这样的思想和观念的激励下,许世虎扩展自己绘画的题材,深入研习水彩画本体语言中的民族特色和个性气质。2007年,许世虎在中共中央党校学习期间,利用课余休息,就地取景,先后创作出上百幅具有创新风格的水彩画,其中《亮眼桥》被中共中央党校收藏,《窑洞春秋》和《延安岁月》被中国延安干部学院收藏。许世虎在这些创作中对民族特色与个性特色的表达有了深层次的体会。例如,《亮眼桥》画中所绘内容尽管是北方的石桥小景,但画面却有浑润浩然之大气。此画虽以风景为题,却打破了圈内水彩画者惯有的表现手法,如照片般的写实描绘,或写实习作的草草处理方式,该画动中有静,静中透着灵动,色彩亮丽而不燥,在暗色调的背景下烘托出的光与色交相辉映,丰富而不灼眼,从画中能够深深体会到画家对大自然的款款深情以及开阔、深邃的审美情趣。记得中国美术馆馆长蒋跃在《建构中国水彩画艺术的学术高度》中谈到,作为当代的水彩画艺术家应该在自身的审视中认清自己,再对艺术功能和思想内涵有个清楚的认识,并能打破自己的模式,把自己真正融入到现实生活中,无论从题材上还是艺术表现技法上实现创新、题材内容以及技法上的突破。许世虎的水彩画正身体力行这样的思想观念。他不但能集众家之长,把各种东西方创作技法转化成自己的独特艺术手段,同时在对艺术审美的认识上能够不断地自我反省、自我更新和自我转化,并能客观地审视自己,找出独有的个性特点,不断突破自己的创作范式,创新无限,在不断求变中定格意境。在技法精进的同时,许世虎通过接触不同国家的艺术文化提高眼界,更提高了自身修养。在这个期间,许世虎总结自己的创作体会时,曾提到“意在笔后”的创作观念。他认为创作不能完全实现打好腹稿再进行创作,这样激情全无,还束手束脚,无法达到纵情于笔触间的忘我境界,画作艺术价值也无法体现。

三、结语

客观地说,“意在笔后”非许世虎首个提出的创作观念,著名的水彩画家和理论家王肇民在他的《画论拾零》中就曾经提到,但许世虎确实是该观念的实践者和开拓者,并把此观念在他的创作中发挥得淋漓尽致。该观念的强调,也是对许世虎从事创作30多年创作体验的真实观照,在这漫长的创作路上,许世虎由探索到自成风格,从师法百家到师法自然,从法于规则到突破创新,从意在笔先到即兴挥毫,宛如天成,实现意境与技艺的高度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