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国画的线条艺术论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一、中西方绘画在对线条的运用上有着明显的差别
西方绘画注重用线条来框定事物的轮廓,线条依赖于物体的形状、透视角度、解剖结构等。西方的写实主义大师阿尔布雷特•丢勒、安德鲁•怀斯等人,对线条的处理都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但他们倾向于从科学的角度出发,以最合理的线条做出对现实的勾勒。当线条界定了物体的边界,颜色开始发挥它的作用。西方的抽象主义大师,如瓦西里•康定斯基、彼埃•蒙德里安等,也是通过线条来表现空间、质感等元素,线条依旧是从属地位,而色彩构图才是真正打动人的地方。毕加索、亨利•马蒂斯等大师,在吸收雕刻艺术和东方绘画的技法后,真正发挥了线条的表现力。总体上看,西方绘画是从写实角度出发,将视觉真实进行抽象,得到主观表现的线条,其意在刻画形体的界限。西方绘画对线条的应用集中体现在素描上,线条是光线投射在物体上产生的明暗面的分界,线与面紧密结合。脱离面的存在,线条的表现力将十分苍白。西画中线条主要起到媒介的作用,而对线条的应用也是出于科学、客观、理性的角度。
国画的线条既是一种艺术媒介,又是画家传情达意的重要手段,主观情感因素在其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国画的线条最恰如其分的表达就是“似与不似”之间,“似”即神似,得所画之物之精髓,经画家抽象出来用线条表现。而“不似”则使画家脱离了具象的束缚,可随势而动,使线条成为提炼、概括、改造的过程。国画与西画最大的不同在于国画的写意性,西画虽也有抽象主义作品,但其抽象已达到了纯粹形式的存在,其线条也不依赖于对客观事物的再现。西画的抽象是以画家的情感为动机的纯粹形式,而国画的写意则未脱离客观事物。国画重在“意”,其中仍有实物的存在,而营造的则是空灵的意境。如国画大师张大千的《江天暮雪》,画面最上方,仅简单几笔,就勾勒出被雪覆盖的山中庙宇。画面下方的断崖青松,孤傲挺拔,立于万仞绝壁之上。画面的正中,则是老人在只有一些芦苇的寒江中垂钓。画中意境,正是“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开阔的江面上,老人与孤舟成为画面中唯一的生机所在,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归隐的意境。国画对意境的追求,没有脱离客观事物的存在,不是绝对精神领域的抽象,而是讲究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
国画在创作中追求自由的精神境界,追求对事物的内在本质和生命的动感的体验。画家创作时,对客观真实的有意识的主观取舍,造就了对束缚在客观形象中内在情感、韵律的释放。国画在创作时对“意”的极致追求,可用得“意”忘“形”来形容。但这种忘“形”,与西画抽象的纯粹精神不同,可以解释为重意而不重形,同时要通过形来写神。如国画大师齐白石的《群虾图》,群虾在他的笔下活灵活现,仿佛要跃出纸端。墨色的深浅浓淡,表现出虾的活泼灵敏。虾的触须用浅淡的细墨线画出,呈弧状,似柔实刚,表现虾游动的动感。虾的前爪,则用墨线由细变粗勾勒,通常绘出三节虾腿就是尖端的两螯,这些有开有闭状如钳子的虾螯,使虾的力度尽显。虾的眼睛用短粗的深浓墨线刻画,构造出有虚有实、相得益彰的整体。虾的身体与头部稍有间隔,类似的,腹部的虾腿与身体亦有间隔,用笔似断实连。白石老人画虾,线条虚实相宜,虾的触须交错中也给人乱中有序的感觉。观其纸上之虾,犹如水中游弋之虾,可谓以形写神、形神兼备。
二、线条营造的形式美是国画创作中的一项重要审美要求
线条本身不仅要求简洁流畅、直中有曲,而且在线条的组织中也要求疏密有致,错落有序。在欣赏国画时,对线条的欣赏可感受到画家笔力之所在,即所谓的力能扛鼎、力透纸背等。如山西芮城永乐宫壁画,画师通过刚柔并济的线条刻画出近300个人物形象,而人物各有特点,绝不雷同。三清殿内的《朝元图》,诠释了众多神仙形象。众神仙的面部和衣饰线条富于变化且圆润流畅,绘制的精美程度令人叹为观止。以神仙的面部为例,头戴的金冠花纹繁复但不凌乱,五官端正而丰盈圆润。尤其是对髭须的刻画,少则几十条、多则百多条长线构成的胡须,各条胡须的铁线描细线绝无相交之处,而胡须的疏密又表现出其自然的纹理。通过线条刻画出衣褶皱生动自然。永乐宫的古典壁画,将国画中对线的审美充分展现出来,线条流畅飘逸的神韵,诠释了我国画家自古以来对线条孜孜不倦的追求。
三、我国自古以来就有书画同源之说
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有云:“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始而犹略。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这一说法指出了象形文字是书法和绘画的共同来源,从陆探微、张僧繇到卫夫人的《笔阵图》,历代文人雅士对这一说法表示了认同。书法的运笔与国画的线条有着诸多的类似之处,研究线条可从书法的运笔入手。卫夫人的《笔阵图》中,对书法的审美要求做了概括,其中“横如千里阵云,点如高峰坠石,撇如陆断犀象”等说法,将书法的神韵充分地描摹出来。元赵孟頫有诗云:“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他也对书画同源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书法,其实质是将线条组织起来的抽象艺术。书法注重线条的气韵、风骨,所用工具为尖峰毛笔,与国画相同。书法既是文字,又是图画。书法笔法的中锋、侧锋、逆锋、藏锋、露锋、飞白锋等运笔方法,运用在国画艺术中,可强化线条的表现力。经从古到今的长期积累过程,书画家将书画的线条书写归纳出了程式化的规定,线条自身具有审美价值,这是国画区别于西画的重要特征。
国画创作过程中,线条是最基础的一环。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总结了画竹的三个阶段,即“眼中、胸中、手中”三段,可以作为国画的创作方法的概要。“眼中之竹”阶段,画家在生活中观察所要绘画之对象,将绘画对象的形貌、动作、变化等客观信息进行全方位的把握,为作画做好准备。“胸中之竹”阶段,画家将具象信息提炼抽象,形成取舍,从而得到与对象内在本质直接相连的形象。这时的画已经在脑中形成,是完成审美过程的结果。前两步做好后,作品需要画出来,这样才可以让人欣赏,即“手中之竹”。在绘画过程中,线条是将“胸中之竹”转化为实际作品的最基础一步。勾勒线条要经过起笔、运笔、收笔三个过程,运笔的转折、顿挫等,对表现对象的神韵尤为重要,勾出的线条轻重缓急皆依神而动。自然流畅的线条,不仅可营造客观对象的界形,同时表现对象的空间感和纹饰肌理,线条的疏密、长短、粗细、直曲、轻重表现出对象的韵律和节奏。最重要的是,线条是画家主观提炼的结果,可传达出作者的创作意图、抒发画家的灵感激情。脱离了线条而追求色彩、意蕴等,注定会成为空中楼阁,因无支撑而成为过眼云烟。
国画的线条用笔方法流派很多,但归结起来,影响力最大的是骨法用笔。线在中国画上具体体现为点、线、皴、擦等不同的形态,不管什么形态的线,都要归于用笔———骨法用笔。如点有梅花点、一字点等;线有铁线描、高古游丝描等;皴有斧劈皴、披麻皴等。南朝齐地谢赫在其画论《古画品录》中,提及了绘画作品的创作方法,即“骨法用笔”。“骨”即骨骼、骨架等,用于提供对创作对象的形态支撑。当时的绘画主要是勾线造型,因此对线条的力度、动感、精准性要求极高。墨线是对客观事物绘画造型的基础,线条的骨感表达了失误的内在本质。所谓“法”,即原则,法则,用笔要讲究原则方法,以笔力的变化表现、以线条的结构来诠释不同物象的风格。骨法用笔自谢赫的阐释之后,成为历代评判绘画艺术的重要标准。传统文化与传统绘画工具所产生的用笔方法的美学原则,经历不断的发展,以适应时代的要求。清代石涛曾言:“法于何立?立于一画。”即指出绘画的线条是造型与达意的融合。而现代的国画,线条成为形神兼备的基础,每个学习国画的人,如果没有坚实的线条功底,想成为国画高手是不可能的。
四、总结
综上所述,从我国早期的绘画到现代的国画作品,一以贯之的是线条的基础地位。国画对线条的意象化应用,使线条具有了传神的特质,同时,国画的线条可以脱离面而独立存在,这也是国画区别于西方画法重要一条。对国画的传承和创新,首先要做好的就是对线条艺术的继承发展。
作者:崔伊飞王暠单位:河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