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语文教学的比喻认知思考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语文教学的比喻认知思考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语文教学的比喻认知思考

摘要:词义变化是隐喻、转喻认知的产物;多义词是认知范畴化和概念化的结果。隐喻投射建立在相似性基础上,在不同域间进行;转喻在同一认知域内映射,凸显事物间相关性。本文以“头”为例,从认知角度探讨隐喻和转喻投射机制,及其引起的派生途径。

关键词:认知;多义词;隐喻;转喻

一词多义是认知现象,词在产生之初都是单义的,随着对客观世界认识加深,人们发现新事物与旧事物存在主客观的相似性、相关性,于是,在认知驱动下,用现有语词去表达新观念,对基本义进行扩展。现汉词典中,“头”义项有13个.多义结构中,各义项地位不相等。基本义项最具代表性,是各个义项的原型。在认知心理层面上,它被语言社团首先认可,居于“核心词义”的地位。义项(1)即“头”的原型义项,它最具有典型性特征,人们根据义项(1)形成心理意象反映整个范畴、范畴成员的相似外形、特性,使范畴内所有相关概念得以组织,如此一来,我们又可称它“基本层次范畴义项”。借助它的完型感知功能,利用“头”的语词形式与外部世界打交道,以辐射和连锁的模式向外扩展,义项(2)至(13)围绕(1)形成“头”共时词义范畴。

范畴内成员难用某个共同语义特征概括,义项通过家族相似性获得系联,形成一个意义链:AB-BC-……-XY-YZ。义项间有至少一个或几个共同属性,但没(或很少)有某属性是所有成员都具备的。如“头”词义范畴中,义项(1)为基础,其余义项的家族相似性表现为与头的形象特征、功能地位等属性相关的辐射式、连锁式系联。(2)、(13)与头的形象特点有关;(3)、(6)、(8)、(9)与头的功能地位有关;(4)、(5)为(3)的衍生,(7)为(13)的衍生,(10)、(11)、(12)为(9)的衍生。通过“头”的网络义项模式可知,多义词语义范畴中,原型常见于分裂,产生次原型,是个一般到具体的演变过程。原型义项分裂,整个语义范畴被次范畴化,第一等级上分裂出的义项为次原型,以此类推,构成整个语义范畴的网络结构,第一个层次的次原型与原型义项关系最密切,越往外围推衍得到的义项与原型义项联系越薄弱。词义范畴不依靠词语的客观语义而依靠语言使用者的心理机制形成,包括转喻和隐喻。通过该两种认知方式,构建语言。

转喻是词义扩展的基本途径,其基础是思维上的微观分解,义项以转喻模式衍生,凸显事物间邻近性的关系特征。它是同一认知域内的映射,义项间相对独立却有联系。(2)由(1)转喻而来,通过整体转指部分。头发长在头上,是头的一部分,使用时,语言社团用“头”指称头发或发型。

隐喻建立在相似性基础上,是一个认知域到另一个认知域的投射,强调从源域到目标域映射的结果。(3)、(6)、(8)、(9)与(1)有相似性联系,它们实现了“头”原型向其他目标域的映射。人们的意识中,头在人体最上部,是生理机能和行为活动的指挥中枢,人的智慧更是源于头部的大脑,“头”使人类具有了“万物之灵”的地位,因此“头”在汉民族文化中被赋予了特殊意义。(3)、(6)、(8)、(9)即根据“头为人对外的观瞻、形象,且在最高点,非常明显”、“头被视为人体最高贵的地方”等人们关于头的原型义项的范畴特征之间的相似性推衍而来。心理认知学认为,隐喻是人们头脑中相似的表象联想,表象是人们心理中保持的原型客观事物的形象,“相似点”是隐喻的基础,也是联系源域和目标域的纽带,“头”各义项中,“相似点”最初只是语言社团的成员对“头”的突出感受点,通过联想,找到本质不同而具同“头”的突出感受点相似的点的其他事物,“头”作衡量周围事物的标准尺度,用“头”的范畴特征理解、描绘该事物,便完成了隐喻投射。

“头”多义结构是原型效应下,通过隐喻、转喻及其交叉等方式产生的,在认识事物过程中,人们根据相似性和邻近性原则围绕“头”原型义推衍,通过与原型义项的某种联系辐射或连锁发散形成语义系联网络,最终构成“头”的共时语义范畴。

参考文献:

1、李福印:《认知语言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2、束定芳:《隐喻学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谢之君:隐喻认知功能探索,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