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语文教学中的多元激励战略浅析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当学生自我评价时,就会认识的自己的优缺点,让后续的学习目标更明确清晰,达到更好的效果。在评价过程中学生是主体,就能对自己的行为做出较正确的评价,思考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表现,了解自我学习的目标,从而提高自信心,会思考,不断进步,最后成长为一个综合素质高的人才。
一、表扬式激励
在教学活动中,表扬能改善师生关系,能增强学生学习的语文信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天真浪漫,渴望教师和他人的鼓励和关爱。当然,表扬也要有策略和方法,不能千篇一律,不然到后面就不能产生良性的激励效果。笔者在教学中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个是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法国大雕塑家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教学中不会缺少可以表扬的学生,缺少的是老师“发现”的双眼。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认识还比较浅,不是很清楚自己的长处。这就需要教师通过细心观察、和学生谈话、与家长沟通等方式来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在适当场合适时表扬,让他们注意到自身优点,精神上得到鼓励,更有自信,产生更强的求知欲,进入一个更加良好的学习状态。在评价中要注意客观、适时及诚恳,使学生得到积极的正面的能量,更好地发挥优点,同时自觉改正缺点,提高其学习主动性和上进心。另一个是善于“发现”学生的兴趣爱好。教师要把教学变成一只万花筒,让学生们从中发现和得到乐趣,才能让他们产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所学内容以及教学过程越感兴趣,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越高,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就越好。学习上的进步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之积极向上。只有当学生感到被人关怀时才更有可能发展成为有能力的人。与没有感受到教师支持和关心的学生相比,那些感受到的学生具有更强的学习动机。在教学中要积极探索,不断创新,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成功,提升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如此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二、鼓励式激励
清代教育家颜元说:“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英国著名教育家史宾塞也说过:“对孩子的一次喝彩,胜过百次训斥。喝彩和鼓励,可以让自卑的孩子走出泥沼”。教育家陈鹤琴认为,孩子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心理特征,那就是喜欢称赞、鼓励、赞许,不喜欢被禁止、阻抑或批评。因此,陈鹤琴主张给孩子积极的鼓励。他曾经说:“无论什么人,受激励而改过,是很容易的,受责骂而改过,是不太容易的;而小孩尤其喜欢听好话,而不喜欢听恶言。”所以,在教育活动中要以爱心和热情去教导学生,要鼓励和赏识他,而不是用责备和打击逼迫他去“听话”,那样只会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应当多给学生以鼓励,让他们在鼓励中变得勇敢、变得自信,充满学习的动力,愉快地学习。笔者在教学中注重两个方面。一个是期望鼓励。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我们: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它能改变人的行为。教师的期望效应是在师生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教师的期望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可以是一句温暖的话语,或是一个期待的表情,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期望,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信心。当学生得到教师的信任、鼓励时,他会有归属感,感到被尊重,会产生自我实现的愿望,从而增强自我价值,更有自信,得到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会努力达到对方的期望,不想让对方失望,从而维持这种支持的连续性。因此教师的评价内容不仅要关心学生的成绩、知识掌握程度等,更要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自我,积极上进,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另一个是及时鼓励学生的进步。低年级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相对较小,需要外在的力量来强化和推进。成长中的学生天真浪漫,渴望教师的肯定和鼓励。所以,教师要善于观察和发现,善于发现他们的进步,适时进行鼓励,不断强化他们进取向上的精神力量。教师要把自己定位在“美的发现者”角色,特别是后进生,要努力发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哪怕是点滴进步,也要及时给予肯定、鼓励,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激发起他们的自信心和立志向上的进取心。后进的学生就像久旱不雨的禾苗,需要及时浇灌。及时鼓励学生不断进步,进行合理评价,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强化学习内在动机,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实现卓越的教学成果。
三、启发式激励
“启发”一词出自《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愤悱”就是学生思考问题时处于想知未知,想说又难以表达时的状态,这时教师应对学生适当指导,让学生能够清楚明了,并且举一反三,取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孟子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强调学习中自己主动取得知识的重要性。朱熹的“示之始而正之于终”也阐明了“启发”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是欧洲最早的启发性教育的推崇者。他提倡“问答法”又名“产婆术”的教学方法。这方法是通过教师的提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自求答案。正如他所说的:“我虽无知,却能帮助别人获得知识,正如产婆术一样,虽年老不能生育,但能接生一样。”启发性教育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和激励方法。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设计只注意“教”,而忽略“学”的情感需要,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因此教师在备课中也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因素,要设计让学生参与的活动。学生的课堂活动主要有:个人思考,双人讨论,分组讨论,角色扮演,情景对话,案例分析,知识竞赛;质疑,辩论,归纳,讲演,游戏,等等。设计教学活动时应该统筹兼顾,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让学生去探索、思考和实践。
2.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所谓引导者,就是在教学中能深入浅出,灵活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适当适时指导,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学习更主动、有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问题的存在是思想的起点,没有问题的学习是肤浅的、被动的。当学生积极思考时,学习的效果是最好的。现在的教学中,学生主动提问的情况较少。在教学中笔者会有意思地引导学生对一些段落或者句子进行质疑、讨论,课前预先设置问题,课程结尾时再总结分析。
3.在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可能理解出错,此时不予提醒,而是接着往下提问,到后面得到一个与题设错误或相反的结论,这时再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分析出错的原因和解决方法。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在不断的思辨中明确认识,经历一个自悟自得的过程。中国近代教育学家蔡元培说:“我们教书,并不是像注水入瓶一样注满就算完事,最重要的是引起学生读书的兴味。”他认为“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这种“尚自然”“展个性”就是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探索真理的兴趣和能力。启发性教学的核心就是教人学会学习,引导学生自我探索、思考、发现和创造,有效地增强学生的兴趣,提高自我学习的能力。正如总理所说的那样:“教就是为了不教”,这就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四、批评式激励
提到批评,都会觉得其带有一种负面的压制,即指出学生犯错之处并提出口头的或者肢体的贬义评价。但是实际上恰到好处的批评能有效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和缺点,使学生获得进步。在教学中,表扬和批评都是对学生的关爱和呵护,不过要以表扬为主。看到学生的一些不良行为,教师应及时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转变学生的态度,改正错误,激励其追求进步。但是教师在批评中应该注意把握好尺寸,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实事求是:对学生的行为评价要力求客观、公正,不夸大,不缩小。尊重学生的人格,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循循善诱,恰如其分。过分严厉的训斥和一味的指责,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信心和自尊心,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动力。
2.诚恳,让学生感觉到教师的关心和呵护:批评是为了帮助学生认识和改正错误,而不是为了显示教师的权威或者摆架子。其次,不能轻视被批评者。学生是很敏感的,如果不尊重学生,无论说得多么好听,都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会丧失改正错误的决心和信心,甚至会产生对立情绪。
3.批评应因人而异,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方法: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性格、志趣、爱好和接受能力等不同特点,采取最佳的方式,有针对性地批评。有的学生把轻描淡写的批评当作耳旁风,所以批评要比较直接、严肃;对较内问的人应采取柔和鼓励式的一对一批评;对心怀不满的人要在认真听取意见的基础上点拨。所以批评要因人而异,做到“对症下药”。
4.运用巧妙暗示:如果你希望批评能够产生效果,绝对不可让对方对自我产生反抗。批评的目的是为了获得良好的结果。虽然批评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学生接受批评时的心情都会较差。比如上课时,有某位同学做小动作严重其他同学或者走神了,笔者会用提问的方式暗示其已经被注意到了,学生就会比较安分了。
作者:张幼华单位:泉州市惠安县莲峰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