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4篇)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小学语文教学论文(4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4篇)

第一篇: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一、思维导图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一般都会要求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总结文章的主旨。虽然这种教学模式有其自身的优势,但是它的思维过程是一种线状的,和人类本身的思维方式不太相符,学生常会陷入一种学了后面,忘记前面的困境,尤其在学习篇幅较长的文章时,这种情况更为明显。在这一情况下,不但教学质量受到了影响,学生对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也会受到打击。思维导图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不但可以加强学生的记忆力,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去思考和阅读与内容相关的知识,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预习的时候就找到文章的知识点,理清文章的思路,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把预习的结果绘制成初步的思维导图;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后,引导学生自主完善在预习的时候所绘制的思维导图;在复习的时候,要求学生用上关键性的词语画一幅思维导图,并能够将自己绘制的思维导图表达出来,选择其中一个或几个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解。对于后进生,我们可以通过小组学习共同完成,鼓励后进生走上讲台进行讲解。学生刚刚接触思维导图的时候,感觉过于高深,不知所措,这时候教师要起到主导作用,把思维导图的基本图形和绘制方法等相关知识教给学生,只要有耐心,学生就能掌握基本的思维导图的绘制方法。在这一基础上,教师要鼓励学生把自己创作的思维导图展示到课堂上,和大家一起分享,共同点评,使学生认识到作品的优点和不足,促使学生向更高层次发展;鼓励学生大胆创新,画成个性的思维导图。这样,每一节语文课学生都会自信地展示自己,大大提高了学习语文的热情。

二、思维导图在写作教学中的运用

在语文实际教学中,一说起作文,学生就感到害怕,对作文课不感兴趣,教师也会经常抱怨学生作品没有真情实感,记流水账,强凑字数。那么,怎么才能让学生喜欢上作文课呢?学生怎么才能把内心的情感和感受表达出来呢?思维导图应用于作文教学有很大的作用。在写作文以前,教师可以把作文的主题用图形放置在纸的中间,然后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把和主题有关的材料加以处理,经过合理取材、安排段落,形成作文的思维导图。另外,作文思维导图的绘制过程,也可以在小组内完成,这样更能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拓展思维的广度。最后,再让学生按照思维导图进行写作,便可使其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三、思维导图在口语交际教学中的运用

思维导图适合即兴演讲,学生通过思维导图来发言,不但思路清晰,富有条理,还能有效提高学生使用思维导图的能力。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用生动、形象的图形来取代演讲稿,使学生真正成为一个演讲者,而不是一个宣读者,这样才使的听众注意力更加集中。

四、在复习中运用思维导图思维导图

以其特有的思维优势应用于语文复习中,对于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助其形成语文知识体系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针对那些基础较差,知识面不广,知识点记忆比较混乱的学生,在语文复习中运用思维导图来进行归纳和整理,可以帮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挖掘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找出连接知识点之间的线索,促使学生整理混乱的思维意识,提高学生语文知识的系统性,进一步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让学生可以在瞬间从一个语文知识点延伸到另一个知识点,提高语文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五、在语文教学的他领域运用思维导图

(一)将思维导图运用于课堂笔记中

其思维导图并不仅仅是应用于语文教学的某个方面,其在语文教学的多个领域都能发挥积极的作用。如在语文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用关键词来做课堂笔记绘制思维导图,这样一方面形成了学生的筛选意识,提高了学生做课堂笔记的速度,另一方面也使学生不会因为忙于做课堂笔记而无法听教师讲课,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将思维导图应用于小组合作学习中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小组内的成员都是共同讨论、共同探究问题,这时可以以记录员为中心,集中小组成员的所有智慧,共同绘制思维导图,形成头脑风暴式操作模式。当由小组长通过思维导图向大家讲解相关的讨论结果,展示小组成果时,就无形中锻炼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水平。

(三)将思维导图运用于教师的教案和课件中

思维导图的学习方式不仅可以应用于学生学习中,还可以应用于教师教学的教案或者多媒体课件中,以此来提高教学效果。一般来讲,教师可以在课前或者课堂教学中制作思维导图来展示授课内容。如果在课前,教师有充分的准备时间来制作思维导图,完善和填充相关的知识内容,既能节省课堂教学的时间,又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在课堂教学中制作思维导图,虽占用了学生的课堂时间,但是在绘制过程中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发挥学生的思维意识,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又可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此过程中形成的思维导图更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效果更加明显。

六、结语

总之,思维导图应用于语文教学中是一次探索,也是一种创新,它给予了学生个性发展的机会,对于培养学生良好学习态度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思维导图在我国教育教学中还处于初级阶段,要想真正发挥其在教学中的作用,广大教师必须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作者:王艳伶 单位:河北省三河市皇庄小学

第二篇:小学语文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一、教师首先要转变思想,使学生积极思维

传统的教育只重视知识教育,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而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一味追求高分,教学时满堂灌,强制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迫使学生走上死读书,读死书的死胡同,在很大程度上把学生的创造性束缚起来和压制下去。新课标理念下,我们要转变传统教育观念,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让学生知道是什么,而且知道为什么,更重要的是知道怎么做。一切要从学生怎样学出发,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教师应当好学习的教练,做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实践和不断提高创新能力的指导员。

二、教师要创设民主氛围,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主阵地,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始终围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这一核心,创设一个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师生之间是良好的、民主的、平等的伙伴关系。教师在课堂上要科学地安排时间、灵活地设计教案,课堂设计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过程中学习,真正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不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平等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建立民主自由的气氛,尊重学生的意见,鼓励独立思考。学生表现只要有肯定的地方都要给予积极的评价,即使有缺点,也不要泼冷水,全盘否定,而要在鼓励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修改、完善。同时,要给学生较多的自由,允许学生质疑,允许学生对他人乃至老师的观点提出不同的看法,形成自由探讨,自由争论的氛围,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探索问题的主动性,为学生创新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三、打破思维定势,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爱因斯坦曾经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全部,是知识的源泉。”可见想象力对于科学研究,探索发现的重大意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多安排一些启发学生想象能力的教学环节,对激活学生思维,促进创新能力是大有益处的。

1.要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通过引导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欣赏,使学生受到感染;通过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及学生的情感体验来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当学生积累了丰富的知识之后,创造想象能力便有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2.在已有知识结构上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补充和发展,从而产生的新奇结局。当然,创造性想象能否产生创新成果,还取决于结果的合理性,在教学时我们还要注意引导学生评价自己想象的合理性,并告诉学生创造性想象不能违背客观现实和客观规律,学生创造性思维不是失去理智的胡思乱想。

3.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直觉思维。牛顿说:“没有大胆的猜测,就不能作出伟大的发现。”直觉思维是创新的先导,许多科学家就是靠直觉思维作出预测、把握方向的。直觉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弥补,是创新的高级思维形式。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该鼓励学生大胆猜测,猜测是发展创新的方式之一。语文课堂适当应用发现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让学生独立发现,而不是越俎代庖,这既使学生掌握了知识体系,又使学生获得了自信,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的态度和形象,也有利于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四、提倡自主学习,促进学生创新思维

基础教学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自主学习,是指学习主体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学的意识和反应的学习方式。现在的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着“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这样的教学方法最大的弊端是,学习过程是以教师为主导,以教师的“教”牵着学生的“学”。但是,这样的教学方式往往得不到学生的喜爱。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该处于主导地位,而教师是学习的辅体,应该处于学习的次要地位。良好的学习方式是“以学生为主,教师从辅”。尤其是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对理解课文的意义有着举一反三的作用。

五、更新评价方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传统的教学评价局限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如在某一学生答对问题时,往往就要求所有学生用掌声对其进行鼓励,这样很容易将学生的看法统一到教师的认识上,不利于培养创新精神。教师认为好的,并不代表所有学生都认为好。要积极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倡导学生对学生的评价,使学生能互相启发帮助,实现共同进步。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向每个学生发三面牌子,分别是红、黄、绿三种颜色的牌。红牌代表反对;黄牌代表基本赞同,但有补充;绿牌代表同意无意见。让学生用举牌的形式来表明自己的看法,而后再阐述理由。甚至还可以鼓励学生对教师进行评价,主动向教师提出质疑。这样做可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语文表达能力。教师只有真正放下架子,摆正位置,才能在教学中彻底摒弃“只有我教你才会”的教学思想和“牵着学生走”的教学路子。要相信学生们有自主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这样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才能有培养起来的基础。此外,我们还应开展一些课外活动,让学生有更多自我展现的机会。如在班队活动课上自编自导小品或课本剧,朗读自己的作品;在教室专栏里张贴自己创作的作品等等,从而使学生在自我表现中不断创新。

六、结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教学这个特殊的过程中,教师要带着十足的创造意识,注重创设民主、愉悦的课堂情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引导学生质疑思考,抓住一切有利的时机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同时要发挥家庭和社会的作用,利用家庭和社会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品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创新是无所不在的。我们教师要做有心人,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教学中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真正得到发展,为培养适应时代全面发展的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李梅 单位:河北省正定县朱河小学

第三篇:小学语文教学导语巧用

一、课题质疑导入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生动新颖的课题能诱使学生急于阅读作品;准确凝炼的课题常常对课文的基本思想内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透过课题,我们可以抓住文章的主题和脉络。从课题导入课文,能让学生抓住重点,把握中心,使他们的思维迅速定向,很快进入对中心问题的探讨。例如,教学《窃读记》一课时,我先向学生询问“窃”是什么意思?在学生弄懂了之后我围绕课题质疑:我们都知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读书是一件光彩的事,可作者为什么要“窃读”,她“窃读”时的滋味是怎样的呢?在学生的渴求中顺利引入新课。学生首先从课文中找到了作者“窃读”的滋味———“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然后我再让学生从文中找出能体现这种滋味的相关句子,整个教学围绕着课题有序展开,既解决了重点,又突破了课文的难点。

二、设疑启思导入

课堂上设置悬念,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处在“心求通,口欲言”的“愤”“悱”状态。例如,教学《钓鱼的启示》一课时,我的导语是这样设计的:“老师今天遇到一个疑难问题不知如何解决,同学们能不能帮助我一下呢?”有一个十一岁的小男孩在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夜晚和爸爸一起去湖边钓鱼,直到晚上十点钟终于有一条鱼咬钩了,等他们钓上来一看,那是一条又大又漂亮的鲈鱼,但是距离鲈鱼捕捞开放时间还有两个小时,在这夜深人静、无人察觉的夜晚,这条大鲈鱼到底该不该放回湖里去呢?他犯难了,请同学们为他想想办法吧!(学生畅所欲言)我借机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课文《钓鱼的启示》,让我们打开书,到书中边寻找答案边从文中找一找它带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吧!导语这样设计使学生对课文的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学习的主动性自然有很大的提高。

三、创设情境导入

创设情境的导入设计是以“导”激“情”,注重的是学生情感的挖掘。即上课伊始,教师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为学生创设一种意境,或者借助图片、音乐等教具作为辅助手段引导学生进入语言所蕴含的情境,从而让学生深受感染,充满激情地进入新课的学习。例如,在设计《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这篇文章时,我考虑到学生对于青藏铁路不熟悉,对于筑路工人所面临的困难,因为距离实际生活较远,也缺少体会,因此,我从创设情境入手,以学生熟悉的歌曲《天路》为背景,做成了三张课件,课件上出示与西藏及修筑西藏铁路有关的资料。我当时是这样导入的: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歌曲———《天路》,让我们随着歌声去认识一座屹立在我国西部青藏高原上的城市———拉萨。教师边播放歌曲边出示相关课件,(出示课件前提出要求:请学生认真听,仔细看,看谁捕捉到的信息最多。课件出示完毕后教师提问:谁知道这首歌中的天路通向的是哪里?(西藏拉萨)这条天路指的是哪条铁路?(青藏铁路)为什么叫天路?(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为什么要修建它。(为了解决祖国西部贫穷落后的面貌)基于这个原因,在2001年,党中央决定———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这样的导入既让学生对离我们身边较远的西藏有了一定的了解,又清楚了为什么要在平均海拔4000多米的青藏高原上修筑西藏铁路,这样为课文的学习,为感受建设者无私奉献、乐观向上和科学创新的精神降低了难度。学生的观察力也得到了训练。

四、温故知新导入

我国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说过,“温故而知新”,由旧知引入,总是比较顺理成章,贴切自然。教师引导学生由已知向未知过渡,既可以把旧知从学生的记忆中唤醒,又可以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人教版的语文课本,自三年级开始,每一个单元都有一个单元主题,里面收录的文章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借助已学过的文章引向新的文章,学生会更好地理解文意,找到共鸣。例如,在教学《母鸡》一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猫》这篇课文,它的作者是谁?(老舍)他笔下的猫有什么特点?(性格古怪)这篇文章在构段上的特点是什么?(全文和各段都采用了总分的方式)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老舍先生的文章《母鸡》,看看同一作者笔下的另一动物———母鸡又有什么特点,它和上一篇文章《猫》在写法上又有着哪些异同呢?这样自然而然地导入了新课。在教学鲁迅先生的一组文章时,我们同样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这样等学完这一单元时,学生就会对鲁迅先生有更深入的了解,学生也能从整组文章中感受到鲁迅先生的精神品质。把联系和利用旧知识导入新知识作为导课的切入点来设计导语,既让学生对旧知加深了印象,又让学生学会了在比较中学习,真可谓是一举两得。以上的这些设计方法,仅是我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常用的一些导语设计方法,其实在教学实践中,导语的种类还有很多,导语设计的方法也是千姿百态、异彩纷呈的。但是,不管导语的种类如何多种多样,实际的操作手法如何千姿百态,它的作用只有一个,即在课堂教学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去动用自己的各种感官获得知识,发展智力,提高技能。

五、结语

总之,导语的设计是一种极富魅力的教学艺术,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只有不断地完善自己、提升自己,坚持在导语设计这门艺术上巧妙构思、巧妙设计,才能使导语这朵瑰丽的鲜花在语文教学的园地上怒放,从现在开始,让我们都成为浇灌鲜花怒放的甘露吧!

作者:韩丽娟 单位:河北省霸州市信安镇第二小学

第四篇:小学语文教学读探讨

一、让“读”走出误区

读,就是阅读,读课本、读书。读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误区。误区之一:思想认识不到位。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书五种能力。五种能力不是主从关系、因果关系,而是对等关系。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足以说明“读”的重要性。而在教学实践中,有的教师并没有把读放在应有的位置,只是要求读,缺乏具体的要求,读的盲目性、随意性较大。误区之二:没有把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读,亦应如此。何况,小学语文课本就明确分为讲读课、半独立阅读课、独立阅读课,有的教师不分课类,都以讲读课来进行教学,这极大地扼杀了学生读的机会。误区之三:不能分年级、分层次推进。读,也有个由易到难、由低到高的过程,不能“统一要求,齐步走”。但有的教师往往满足于读几遍,背几篇,在读的量与质的要求上却考虑得很少。误区之四:不重视把读的方法教给学生。比如读书的一般常规:读书怎样拿书、怎样看书,放书的位置,坐的姿势,声音的高低,速度的快慢,口齿是否清晰,语句是否连贯等。对这些常规不重视训练,就会直接影响读的效果。误区之五:读书中存在着不良习惯。比如低年级小学生唱读等,教师不重视纠正。习惯成了自然,这对提高读的能力有着很大影响。

二、让“读”占领主阵地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阵地。读,也要占领这个主阵地。让学生在课堂上多读,读出质量,这是很重要的。占领主阵地,教师要转变观念,把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即使是讲读课,也要避免教师一讲到底,要通过反复读,使学生理解字、词、句,归纳段意,提炼出主题。当然,教师必要的讲,也是必不可少的。半独立和独立阅读课,更应该放开手脚,让学生去读,教师只进行指导,起到“扶”的作用就行了。对这两类课文,我是让学生通堂来读。实践证明,“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是对的。占领主阵地,要分层次推进。不管是低、中、高年级,都应该掌握和运用规范的读书常规。与此同时,教师要按年级实施读的具体要求。低年级要求读得准确,读得流利,二年级后学期要能读得有感情,并开始半独立阅读训练;中年级以培养学生的半阅读能力为主,要求学生掌握读书方法;高年级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为主,要求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读课文的方法步骤:初读——细读——深读——熟读。凡是课文要求背诵的,学生必须达到“熟背如流”的程度。有的学生学有余力,教师还可以让他们把有感情地朗读的课文背诵下来。这就使每个年级,每个学生都找到了自己读的位置,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占领主阵地,就要在课堂上形成读的热潮。为了激发学生读的兴趣,调动他们读的积极性,我在课堂上采取了多种多样的方式来读:个别读、分组读、集体读、分角色读、分男女生读、有感情的赛读等,让读实实在在地占领了主阵地。

三、让“读”延伸到课外活动中去

让学生在课堂上读是主要的,但还必须占领课外阅读这块广阔的阵地。因为课堂读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课本上的内容也是有限的,必须通过课外大量阅读,才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读的能力。为了搞好课外阅读,我下大力解决了几个问题。第一,建立图书角问题。即在教室的一角,把图书陈列起来,方便学生随时阅读。第二,解决图书来源问题。群策群力,采取“买一册,读多本”的方法,全班学生人人为图书角献书,不断增添新图书。第三,组织管理问题。全班组织了5个课外阅读小组,各由一名组长负责读书、借书等,并由两名小图书管理员,负责图书的收集、借还、管理工作。第四,辅导问题。教师要通览图书角所有图书内容,针对小组、学生个人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推荐书目,使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读与用紧密结合。第五,巩固读书成功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主持召开读书经验交流会、读书心得体会座谈会、诗歌朗诵会等,通过这些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学生读书自学的能力,巩固了他们的读书成果。

四、让“读”与“写”结缘

学生读的能力和写的能力,是听、说、读、写、书五种能力中最重要的能力。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读是为了写,要在读中学写,以写促读。我的做法:一是在课堂上使读和写平分秋色,用一半时间读,有一半时间写,读什么就写什么,读一篇就写一篇,使读和写紧密结合起来;二是加大课堂上“小练笔”的力度,以所学课文为依据,采取延伸课文内容小练笔、填补课文内容小练笔、对课文进一步想象小练笔、课文动情处小练笔、课文联系实际小练笔等方式,这就在读的基础上,引深拓宽了写的内容;三是选择有代表性的课文,通过熟读,让学生进行仿写、改写、缩写、扩写,这是读写结合的较高要求,宜稳步推进;四是综合练习,即读了一个单元的课文或是一组同类课文之后,进行命题作文,运用已读课文的构思、选材、谋篇、分段、造句、用词的方法,即读写结合的“联系点”,做好“吃进—消化—吐出”,把他人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这就把读和写真正地结合起来了。

作者:侯维利 单位:河北省巨鹿县堤村校区大张庄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