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语文教学中学生能力培养(3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第一篇:初中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摘要:语文教学伴随着中国九年义务教育的发展而不断进步。初中语文教学更是决定了学生的基本素质文化修养的养成,因而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初中语文教学,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知识素质教,还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基于以上认识,本文重点讨论了初中语文教学现状,并提出相应的意见及建议。
关键词:初中语文;创新能力;能力培养。
引言
初中新课改执行已有多年,当代社会是一个创新型社会,培养学生语文创新型能力刻不容缓。初中语文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在政治、历史、数学、化学、物理等科目的学习过程中思维反应更快。
1国内外初中语文教学现状对比
1.1国内初中语文教学现状:
在国内,初中语文课本内容包括现代诗歌、古诗词、文言文、散文等,这些文章的都具有文风简明易懂的特点,教给学生不同的做人道理,在学生心中树立良好的道德标杆。在查看课本的时候不难发现,像对于古代诗歌四首、女娲造人、伤仲永这样的古诗词文章老师会要求学生全文背诵。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会将课文要点做成PPT直接展现给学生,这样不仅限制了学生的想象空间,也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2国外初中语文教学现状:
在国外,语文教材分为语言和文学,语言教学着重于学生使用文字的技巧,这点与我国语文要求学生学会基本修辞手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而文学教学则是选取优秀的文学课本,要求学生自行领悟。“一千个读者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西方的谚语,也是西方课堂上老师所奉行的指标。即使每个学生对文学作品有不同的看法,老师会先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不会直接给出对错,而是间接引导学生。西方的教育课堂相对国内较小,一个班级的人数不超过20人,老师完全有能力对每个学生进行引导式的教学。在课堂上,老师会根据学生的思维及时作出指导,力求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吸收课文中的精华,着重于锻炼学生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创新方法,大大的提升了课堂对学生的教育作用。
1.3国内外语文教材对比:
首先中国文字博大精深造成教育者在制定课本时必须囊括各个时期的精华,这样在选材时导致课文过于陈旧,难以推陈出新。例如,初中课本中《蝈蝈》、《心中的鹰》、《纸船》等文章已经收录数十年,而蝈蝈这篇文章甚至在高中课本中再次出现,重复学习让学生学习效率降低。其次在课文的排序上,国内课本的古诗词、文言文占到课文中50%的比例。因此教育者将课文按照文章类型进行划分,学生对于作者朝代记忆混乱,从而使得学生对于中国的文学发展史认识模糊,学生的思维条理也就不清晰。最后,在课后习题的设置上,出现频率最高的就是背诵全文,其次就是“站在作者的角度……”这样的习题让学生们不能站在自身的角度思考和理解文章,课后习题设置的标准答案更加使得学生不能自主的创造“答案”,而是潜意识的靠近所给出的标准答案。相对于国外课本,由于国外历史较短,文学史梳理起来更加容易。教育学者会选取各个文学发展阶段的文学作品,并以时间为主线对课文进行排序,这样学生学习起来会更加了解每个时期的文学特征,对学生学习每篇课文都有所帮助。在选取课文的时候,教育者不仅会选取经典文学作品,甚至是游记、日记。
2针对初中语文教学提出的意见及方案
2.1初中语文课本编制:
在编制初中语文课本时,可以借鉴国外语文课本的编制方式,以时代为主线编排各个时期的文章。例如《论语》六则———买油翁———三峡———纸船———科技给我们带来了什么?这样的编排方式可以很容易的让学生知道古代与现代语言的区别,以及古语到如今白话语的变化过程。而在选文上,可以适当的变更不同的文章。这样可以让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受过去教学经验的干扰,让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跟着学生的思维一同创新。选文也可以尽量选择贴近当代社会的文章,每篇文章都具有当时社会的时代特征。当今社会的特征就是创新,选取带有创新意识的文章更能够激发学生在学习是的创新能力。
2.2课堂模式改动:
现今的上课模式都是学生以老师为主体,老师就代表着真理。这样极大的抹杀了学生的能动性。在课堂上老师要认清教育的主题,尽量配合学生的思维创新,对不当的想法做出引导。譬如,在学习女娲造人这篇文言文的时候,由于这个故事家喻户晓传播范围十分广泛,老师可以在分析文言文的字词时让学生们通过联想自行猜解每个字的意思,鼓励同学们在课堂上积极发言,不论对错老师都可以说:“我觉得某某同学的想法很有意思,其他同学也是这样想的吗?”这样不仅鼓励了发言的学生,而且带动了其他同学加入思考的行列,在课堂上进行一番讨论后,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极大的提升。
2.3改变教学重点:
中国语文教学重点始终脱离不了考试,应试教育让老师们将重点放在答题技巧和语言训练上,忽视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应该着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改变如今教育现状。为了让学生适应考试,面对升学,大部分的初中语文教学侧重于让学生记和背,本末倒置反而让学生忽略了文章中人生道理。对于散文这样的文章,老师会让学生着重于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等。例如在羚羊木雕这篇文章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会节选“我”与“爸爸妈妈”的对话,分析对话中所用的语气、句型,要求学生学会使用句型并且在课后要求学生写一段100字的文字。这样让学生按照模板学习写作,极大的抑制了学生的自由发挥。而在课后习题的设置上,尽量减少生硬的思考问题,大部分设置的问题也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提出,如“假如你是王芳,你会怎么做?”这样的习题让学生们自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习得人生中的各种道理。既保障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又让学生能够切实的将课本中学习的道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这样的课本对于学生来说更加实用。
3结论
初中教育的改革还在逐渐深化,语文是中国教育史上时间最长的科目,在教育改革中有着龙头作用。现今社会创新是重点,然而学生们课业繁多,考试升学成为学生心头重中之重,避免模式化、功利化的语文教育成为教育界的一道难题。既然已经发觉创新性学习的重要性,那么合理的推行与改革定要坚持到底。
参考文献
[1]贺莉萍.浅谈初中语文教学对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海故事博览.2012(4):43.
[2]孔令文,吴恺,耿骞.精细控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J].中国教育网络.2014(4):22.
[3]张本根.略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3(6):36.
作者:李忠玲 单位:吉林省大安市第三中学
第二篇: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自读能力培养
摘要:当前新课改中的一个重大课题是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它体现在小学语文教学上则是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分析力、想象力和表达力的目的。近年来,语文教材自读篇目的增加,更充分说明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在这里,笔者主要谈一谈自己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读能力的体会,谨作参考。
关键词:语文;教学;自读能力;研究
培养学生自读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多年来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依据主动发展教育理论,把培养学生自主阅读作为主题,充分调动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学生生动活泼、自主发展。
1加强讲读课读的训练,促进自读能力的形成
学习课读课,就是要使学生掌握略读、精读课文的方法,培养学生默读习惯,提高阅读速度,流畅地朗读课文。教育心理学认为“阅读是一种含动作技能因素的心智技能,它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默默地进行认识活动”,因此自己在日常教学中首先结合课后练习给学生提出阅读要点,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如《青蛙写诗》一课,自己结合练习提出阅读要点:“小青蛙写的诗是什么呢?”“假如你也是一位小诗人,你能象小青蛙一样也来写首小诗吗?”这种设计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极大地发挥了学生内在的潜力。又如教学《春天来了》一组课文,我布置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寻找春天,并写观察记录。寻找描写春天的词语和句子,春天的歌曲,春天的故事,春天的诗文,春天的图画等,然后以《春天在哪里》为主题上了一节综合活动课。活动课上,有的说春天,有的诵春天,有的唱春天,有的画春天,有的写春天……这一实践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听、视、嗅、触觉等感官,使学生在轻松、愉快、自然而然中高效学习,从中也培养了自读能力。阅读文章“中心”是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方法和思路是先找文中的写作对象,找出作者的见解和主张。文中的“意”一般是在中心句中。中心句又体现在重点词语中。《燕子》一课的一、三自然段,便非常适合采用“抓重点词”的方法指导自读。第一自然段引导学生抓住作者通过描写燕子外形的羽毛、翅膀、尾巴三个部位来突出燕子“活泼机灵”的特点。而第三自然段中的一个“有的……有的……”句式就已贯穿全段的内容,抓住它,自读理解课文便可迎刃而解。
2加强自读课的“自读”,促进自读能力的提高
自读课文主要起到让学生用在讲读课中从老师那里学到的阅读方法和自己初步形成的阅读能力进行独立阅读,以检验自己自读能力的发挥。从某种意义上讲,教材中的自读课文也是一种自读考查课,能力测试课,通过这种自读测试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自读水平和存在的问题,以便进一步培养提高。自读课重在“自”上,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按“阅读提要”的要求自己去阅读,使学生们已有的知识得到有效的综合、深化和迁移。如自读课《三毛流浪记》,文章的结构层次、写法等与讲读课《小王子》相类似,让学生自己比较阅读分析,可收到理想的效果。在自读课中我还设计了一些新颖的练习题,有重点地指导自读。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要求一篇一练或一篇几练。如《人日思归》一课,我设计了针对“家”和“后”两字找含有这两字的成语,并把其编成朗朗上口的成语接龙。通过这一训练,大大提高了学生自读能力。
3增大课外阅读量,促进自读能力的再提高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在校外阅读目标上明确要求: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课外阅读的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感受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汲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掌握最基本的阅读方法,学会浏览、略读、精读等读书方法;能利用多种渠道扩展自己的阅读量,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言文字,学会摘记和写读书心得;在阅读中学会独立思考,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古诗和简短的文言文,扩展自己的阅读面;学会选择课外阅读书籍、报刊,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利用阅览室、图书馆、网络等查阅资料,具有初步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课外阅读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操。为完成课外阅读,应从以下两个方面下功夫。第一,把握课外自读资源内涵,不断提高自读能力。这部分内容不但通过教给学生自读、提出阅读要求,而且每篇前面都有简要的导言,后面还有想一想、考一考等具体问题帮助指导学生有效读书,使课内的主体与课外的补充相互沟通,融为一体。教师应清楚每篇课外自读文章与课内单元学习重点的关系,然后结合讲读课和课内自读课布置阅读要点,提示阅读方法,或略读或精读。阅读后可采用老师抽查、小组互查、开读书报告会、举办演讲会、写读书笔记等形式交流收获,检测自读质量。第二,把握课外自读资源外延,切实提高自读能力。让学生广泛涉及哲学、文学、政治、经济、天文、地理、美术……等名个领域贴近生活。时代感强的文章。要求每一个学生每完成一个单元都应读几篇课外篇目,既可以是课外自读书,也可到图书馆(室)或网络去读书,使学生大量接触课内没有读到的新内容、新观点、新问题、新思路、新思维、新思想,开阔视野,增进学习兴趣,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读能力。
参考文献
[1]姚洁琼.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小学版,2012(10).
[2]王爱书.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J].快乐阅读旬刊,2013(10).
[3]谢丽娜.浅谈课堂教学中学生自读能力的培养[J].读写算:教师版,2014(29).
[4]赵圭.浅谈课程改革下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4(8).
[5]李富强.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J].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5(7).
作者:高杨 高光 高宏 单位:长春市九台区卡伦镇双泉小学
第三篇: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摘要:培养创新意识和精神,开发创新潜能,是各阶段、各学科教学的根本任务。那么,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本文做了几点探讨。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现在的时代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本身是一种创新经济。而人是知识创新的主体,只有掌握了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具备了创新能力,才能在知识经济时代站稳脚跟,有所作为。因此,培养创新意识和精神,开发创新潜能,成为各阶段、各学科教学的根本任务。那么,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正确对待师生关系,培养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正确处理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关系。在课堂上,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使用,都需要教师去实施。学生的主体作用更应得到充分发挥,学生作为被教育者,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是客体,但学生作为主体的人,具有能动性,只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给他们充分表现的机会,挖掘他们的创新潜能,他们也可以创新。在创新教育中,要正确处理教师和学生的关系,调动教师和学生两个积极性,使二者达到和谐统一。学生通过教师的组织、调节和指导,来掌握科学知识,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教师要通过学生本身的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知识,提高他们自身的语文素养和创新能力,完成教学任务。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创新能力
小学生是一个好奇心较强的年龄段,如果引起他们的好奇心,让他们感兴趣,他们一定会想方设法地了解、获得这方面的能力和知识。在教学中,教师应讲究一些技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自己寻找答案。对于学生的一些问题,教师可以启发引导他们,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上网、询问、观察、思考等方法寻找答案。例如,学习四年级上册《颐和园》一课前,我先让学生通过上网查阅颐和园的相关资料或观看关于颐和园的一些纪录片,使学生对颐和园有了初步认识和了解,在学本课时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兴致颇高。再如学习五年级上册关于思乡的《古诗词三首》后,提问学生们:“你们还知道哪些思乡的诗句?”部分学生发言后,教师适时布置任务:今天因为时间有限,还有很多同学没有发言,同学们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搜集后整理,咱们下周自习课进行汇报,比一比看谁知道得多?这样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起来,大大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巧妙设计教学情境,培养创新能力
特定的情境,能使思维更加敏捷,迸发出创新的火花,特别是小学生,他们的抽象思维还比较差,创新思维的潜力正在发展。因此,教师要根据需要创设各种情境,给知识的引入提供一个丰富而生动的空间。例如,学习《乡下人家》这课时,抓住这篇文章的特点:是描写景物的,向人们展示了一幅幅生动优美的画面。我们可以让学生对课文进行不同形式的再创造,让他们把文字的东西换成绘画的形式。在欣赏完课文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动手画一画。画面地构思、景物地取舍、主次地安排,使学生对课文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样不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同时学生的绘画、欣赏等能力也有了提高,满足了他们的创作欲望。再如学习四年级下册《触摸春天》课文前,教师布置一项作业:感受黑暗三分钟。让学生在家里体会当眼睛看不到光明时生活的困难以及当时复杂的心情。再学课文就更能更深刻地感受小主人公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热爱。
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创新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如果问题的提出由教师一手操办,学生的任务仅仅是回答那几个老师控制的问题,那么学生的创新领域无形中已缩减了很多。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自己针对现象发现问题并敢于提出,问题一旦被学生自己发现提出,就意味着学生的创新活动已经开始了。学生要在课堂上提出与众不同的问题确实不容易,因为他们要承担被老师批评、被同学讥笑的风险。因此,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对学生质疑给予充分肯定,特别是在平时课堂上敢于发表反驳意见的学生,更要予以表扬,即使他们的观点是错误的,也要在肯定学生勇敢质疑的前提下,与学生一起讨论来加以引导和点拨,只有这样才能树立学生质疑的信心。比如,学习五年级上册《“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时,学生对母亲慈祥的爱和父亲严厉的爱持不同的看法,有的人觉得母亲的这种爱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有的人认为父亲的做法值得肯定。不同的观点展开激烈地辩论,在争论过程中,使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对方观点的阐述使学生认识到两种爱都要适度,才更有利于孩子健康的成长。
五、采用电教手段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等电教手段辅助教学,能呈现出各种形象生动、灵活多变的画面,给学生多种感官刺激,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有效地诱发学生的创造兴趣,激发他们更积极地开展创造活动。如学习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圆明园昔日的壮观景物已毁灭,无法再现,单单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远远不够,教学中借助各种媒体手段,以音乐、图片直观地感受圆明园的建筑的精美、规模的宏大,收藏的珍贵,想象圆明园当年的壮观与恢宏,为学生学习提供了资源,搭建了平台。在图、文、声、像等多元信息的共同作用下让学生充分感知,再由这些感性认识深入到对文章中心的感悟。通过这些教学手段,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再现形象。
六、利用各类作文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作文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对学习的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是一种创造性劳动,是学生把自己的知识、体验、情感等方面进行重新组合、创造的过程。教师要打破老师怕教、学生怕学的心理障碍,科学地使用教材,合理地安排活动,创造各种条件,为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拓展广阔的空间。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挖掘课文中的写作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学中,我们可以把不同类型的课文进行改写,如把课文中描写景物和儿童生活的古诗改写成小短文,把第三人称的文章改写成第一人称。根据课文故事的情节,顺其自然想象结果进行续写,如《卖火柴的小女孩》《穷人》《凡卡》等课文,学完后让学生充分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续写接下来会发生的事。教师还可以根据学习的文章让学生仿写,例如学完五年级下册《儿童诗两首》后,学生对现代诗产生兴趣,教师可以叫他们把生活中的一个个场景进行仿写,然后大家分享。
七、结语
总之,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造各种机会,给他们更多的开放空间,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语文教学中创造性地设计教学,使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主动地进行创造性学习,从而获得知识,发挥创造力。
作者:朱艳平 单位:河北省廊坊市第九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