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语文教学中生命教育的渗透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语文教学中生命教育的渗透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语文教学中生命教育的渗透

摘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渗透符合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同时,语文课程的确也具备进行生命教育的诸多优势。在具体实践中,要加强课程的教学设计、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互动以及课外的生活实践。

关键词:生命教育;语文课程;集体备课;自杀

国家教育部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到,语文教学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与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融为一体的,不应该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而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渗透于日常教学过程之中。

一、生命教育的起源、内涵和意义

生命教育这一提法源于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1968年所著的《生命教育》一书,作者指出,要“引导人们去充分体悟人生的意义;让身、心、灵兼备的生命态度,成为未来教育的新元素”。在其影响下,到90年代,该课程已在全美中小学校基本普及。我国学者对生命教育关注较早,在国内开展了大量的宣传和普及工作。目前来看,依托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生命教育已经作为专门的主题课面向广大中小学生开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关于生命教育的内涵,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推出的职业培训课程《生命教育导师》中指出:生命教育,即直面生命和人的生死问题的教育,其目标在于使人们学会尊重生命、理解生命的意义以及生命与天人物我之间的关系,学会积极生存、健康的生活与独立的发展,并通过彼此间对生命的呵护、记录、感恩和分享,由此获得身心和谐,事业成功,生活幸福,从而实现自我生命的最大价值。这一定义具体详细地指出了生命教育所关注和解决的命题,给一线教师指明了方向。在具体教育教学实践中,由于课时的分配等各种现实条件的限制,我国中小学的生命教育更多以专题课的形式在生命与安全、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中展开,另外就是在多学科中进行生命教育的渗透,这种做法肯定了学科间相互融合的理念,也符合学校教育的本质——不仅传授学科知识,更要培养健全的人格,激发向善的人性,发展乐观顽强的人生态度。如今,受物质至上、追求享乐等多元价值观的影响,人们精神信仰严重缺失,现实中的表现就是缺乏对永恒和意义的认识,生存意识薄弱,缺乏对生命的尊重。据世界卫生组织2013年的死亡数据显示,全球每年有80万以上的人死于自杀,还有更多人自杀未遂。而且报告还指出,2012年,全球75%的自杀发生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自杀在整个生命过程中都有可能发生,是2012年全球15-29岁人群的第二大死因。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国民生产总值逐年递增的同时,人们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心理疾病的发生率逐年攀升,生命教育对于提升国民生存质量,实现人生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语文课程中渗透生命教育的优势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于它集工具性和人文性与一身,使学生在学习吸收中外优秀文化的同时,提升个人内在心理品质,促进自身的精神成长。因此,首先,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本身就饱含着丰富的生命教育素材,尤其初中阶段的语文课本,大多选择有一定深度的名家作品,通过对这些课文的学习,学生可以吸取丰富的人类精神文明营养,从而将其融合进自己的思想观念体系中,运用到对周围的人、事、物的观察和思考中,领悟人生的真谛,追寻生命的意义。另外,在语文课程中进行生命教育渗透的另一项优势在于,语文课在我国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中是一门主干课程,课时安排充分,语文教师与学生交流频繁,语文教师更容易发挥自身的优势,在日常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渗透。

三、如何进行生命教育的渗透

首先,充分的备课和教学设计。语文教师可以通过集体备课等活动,努力挖掘每一篇课文中生命教育的内涵,并精心设计具体的教学方法,使生命教育自然渗透进课堂教学中。受历史、地域、自然环境、风土人情、个人成长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人们对同一种事物的理解存在着差异,这是合理存在的现象,各位语文教师对课文也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通过集体备课中讨论和分享的过程,可以帮助教师理清教学思路,从中受到新的启发,也可以改进教学中的不足,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尤其要特别注意的是,有些语文教师对教学目标理解有误,只是关注语文课工具性的一面,过分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生命、价值、思想观念等人文素质教育的渗透。此种观念和做法是与语文教学的目标相偏离的,应予以纠正。其次,活用提问讨论等教学形式。在语文教学中如果缺乏与学生的互动,会使得课堂活力不足。因此,教师要努力创造活跃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思考的热情。生命教育绝对不是简单告诉学生保护自己需要注意的事项,也不是要教给学生如何靠这些知识去拿高分。生命教育需要学生将知识、观点和激发与自己的生活相联接,带着生活中的疑问来课堂中寻求答案。初中阶段的孩子即将进入或已往经历着青春期,这是一个混乱困惑,亟需价值和目标指引的阶段,加上社会的大环境越来越复杂,他们需要去思考生命、感悟生命,带着信仰和追求继续前行。对于教师来说,只有创设民主、全员参与的课堂氛围,才能将我们与学生之间的“鸿沟”填平,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据而提供真正适合他们的教育。教学中,可以围绕课文观点进行提问和讨论,也可以适当引入时下广受关注的重要事件,及时发现学生思想中的困惑,并加以澄清、解读和纠正。最后,注意课外生活的延伸。语文课堂之外,可以组织成立阅读兴趣小组,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同时,也便于进一步加强与学生的联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区志愿者活动,亲身融入社会的大家庭中,从中发现更多与人相处的美好和困惑,使其心性得到锻炼,人文精神得以提升。

四、结语

总之,语文课程具有开展生命教育的先天优势,同时,渗透生命教育也是语文教育的部分目标所在。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努力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向学生提供更多有益的人生指引,助力每一位学生拥有幸福完善的人生。

作者:宋梅美 单位: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魏家庄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