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职院校语文教学的现状及改革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高职院校语文教学的现状及改革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高职院校语文教学的现状及改革

摘要:本文介绍了《大学语文》课程在高职院校普遍不受重视的现状,对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作出了分析,对由此产生的后果进行了描述,并分析了《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要性,对改变其状况提出了几点相应的解决之道。

关键词:大学语文;课程现状;后果;解决方法

今天在高职院校中,关于加强学生人文素养的呼声不断加强,也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重视与肯定,认为毕业生光有专业技能是不够的,必须有足够的个人素养才能有更好的发展,但是,在高职院校中,承载着提高学生文化素质任务的语文课程并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甚至可以说其地位是非常尴尬的。本文将以一所高职院校为例,从语文课程的开设现状及解决方式两个方面,对高职院校语文课程的教育教学,提出自己的一点浅见。

一、语文课程教学现状

(一)在院校层面上,以四川某高职院校为例,在全院17个教学系部中,仅有2个招收文科及文理科学生兼收的系部将《大学语文》作为必修科目,但也只安排了共计48个课时,其余的15个教学系部根本就没有将《大学语文》课程列为必修课,仅仅把《大学语文》列为选修课,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与否。这使得《大学语文》在整个院校的课程体系中极为尴尬,不仅远远不能与专业科目相比,就是与同为基础学科的英语、数学课程相比,也是远远不如的:院校内所有学生都要进行至少180个课时的《大学英语》课程和至少144个课时的《高等数学》课程的学习。可以说,《大学语文》在整个课程开设体系中,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直接导致了整个院校学生对自身人文素质提升的不够重视。

(二)在学生层面上,在高职院校,特别是在本文列举的某一以理工科学生为主的高职院校中,学生自身的学习选择或者说学习时间,大都给予了专业课程,这体现在学生在选择选修课的时候,《大学语文》往往不是其第一选择,很多选修班级报不满人数,而被迫削减。这一方面固然是院校学习课程的安排,另一方面也不得不承认学生自己对《大学语文》的学习也缺乏兴趣与热情。作者通过与班级学生的交谈,了解到学生对《大学语文》课程的看法大致有两种:一种是觉得自己的语文水平,在日后无论如何也是够用了,在大学里不用再花时间去学习《大学语文》了;另一种是觉得《大学语文》课程太无趣,在学习的过程中既感受不到乐趣,学习完后也没有什么成果,对自己今后的择业没有实质性的帮助,觉得《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很“虚”,没有实际的作用。

(三)在《大学语文》课程本身层面上,也以前文所述院校为例,由于受课时数少的限制,在《大学语文》课程的安排上有较多局限,只能有少量的课堂作文练习,再选择一些经典篇目与学生共同赏析,其他方面的内容则无法顾及。这使得《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方式很单一,基本以教师个人的讲解为主,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气氛偏于沉闷,使得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欠缺。另外《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可以说基本是一个孤立的、封闭的系统,与其他科目很少有着联系性,考试方式也是传统的一纸试卷,在训练实践能力、联系实际方面,确实有着不小的缺陷。

二、教学现状导致的后果

(一)正是由于《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存在以上的情况,所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院校文化气氛的淡薄。亦以前文所述某高职院校为例,该院校一直以来很注重校园文化的培养,每年都要以院系名义,举行大大小小的文化节、运动会、学术讲座、学生竞赛、社团活动,等等,力求在学院内形成良好的校园氛围。但是这些所有的活动,绝大多数都是与专业知识、专业实践动手能力相关,其他的诸如辩论会、读书会等活动又与《大学语文》的课程内容,没有紧密的直接联系,这使得《大学语文》科目在整个院校内,不仅是在课堂上,在课堂外也处在边缘化的境地。学生很难把更多的心思放在在“大环境”中亦没有什么“存在感”的《大学语文》课程上。

(二)由于《大学语文》课程的不受重视,也直接导致了用人单位对学生个人素质的不满意。亦以上文所述的某高职院校为例,学生由于在大学学习生涯中过于忽视对个人素质与修养的提高,使得很多学生在这方面欠缺明显。这个短板从在校园求职的时候就开始逐步显现出来,最明显的是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不足,不论是回答问题时的仪态仪表还是语言的选择、组织,甚至是对普通话的掌握,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而在进入工作单位以后,需要个人的人文素质来支撑的“软实力”,无论是与人沟通的能力、团队协作的能力、活动组织能力还是处理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对各种环境的适应能力、心理抗压能力,从用人单位的反馈来看,毕业生都存在很大的不足。这使得学生在工作以后,遇到的专业技能以外的阻力加大,妨碍了学生的进一步发展。

三、解决办法

基于以上的现状,笔者认为提高高职院校语文教学地位的根本之道,是课程本身的求新求变。这需要调整课程重点,不仅仅局限在名家经典篇目的赏析,还要根据学生步入社会和进入工作单位后的能力欠缺,增加更多的切合实际的课程设计,这大体可以分为在两方面的加强:

(一)在课程的设置上,《大学语文》课程可以适当增加应用文写作、表达与沟通方面的内容。这方面重在培养学生最基本的两个个人能力:写和说。写,是写最具有实际需要的公文以及日常事务文书,包括:通知、请示、报告、函、留言条、请假条、欠条、借条、领条、收条、证明信、介绍信、申请书等一系列应用文。这类文章不同于语文课上的作文,注重的是对学生写作基本格式、基本要求的指导,以防学生在进入工作单位后,出现因没有接触过各类应用文体写作规范,而不知道该如何写作的情况。说,是练习与人的沟通与交流,学习怎样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以及倾听别人的想法,这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融入工作团队,能够更有团队协作能力,能更好地与人交流相处。这些写和说的能力,虽然不是专业“硬实力”,但是其在学生工作中,所能产生的巨大价值,确是不亚于专业能力的,而且在生活中,也会给学生很大的帮助。

(二)在课程的练习环节,可以增加面试求职方面的内容,增强学生的求职技巧,加大大学生礼仪姿态的训练,为学生打磨好一块“敲门砖”。在《大学语文》的课堂中,可以模拟面试求职的全部完整环节,从进入面试房间到离开,整个过程中应注意到的细节,应遵守的礼仪,力求全方面地给学生以直观的呈现。另外在面试时适当的语音、语速,得体的姿态、距离以及语言运用上的技巧、规范与误区,都可以用实践的形式,让学生加以了解。这将是学生很感兴趣也很有用的教学内容。当然,《大学语文》课程若加强了应用文写作、口语表达练习、礼仪姿态训练等方面的内容,必然会占去一定量的课时,会导致传统《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的经典篇目赏析以及课堂作文练习的时间进一步减少,会削弱课程的“文学性”属性,在学生的审美意趣的培养、美学欣赏的体验方面会更加不足,但《大学语文》课程在现今,特别是在高职院校中,应该结合时代的需求,主动求新求变,在课程学习目标上不仅要有文学、美学的体现,而是应该更多地考虑到功能性、实用性的增强,要承载起提升学生整体个人形象的作用,从学生个人素养方面入手,全面培养学生的“看、读、写、说”能力,在新的时代要求下,走出自己的新路。

参考文献:

[1]金红华.高职高专语文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初探[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32(5):112-113.

[2]葛雅萍.高职语文教育的困窘与创新教育的尝试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8,27:64-65

[3]赵娇.高职语文教育应用性研究.[J]新课程学习?上旬,2014,9:89-91.

[4]李淑芬.高职语文教育专业学生专业素养发的建构与培养[J].职教论坛,2013,32:47-49.

[5]韩岩.高职语文教育的反思与前瞻[J].职业教育研究,2010,2:101-103.

作者:黄任远 单位: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