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中医药大学语文教学思政改革探索建议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中医药大学语文教学思政改革探索建议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中医药大学语文教学思政改革探索建议

摘要:结合校本文化、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中医药学生特点对中医药院校课程思政进行定位,并通过整合教材资源、优化教学内容、创设思政情境、改革考核方式等途径对大学语文课程思政进行全方位改革。

关键词: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思想政治教育课程

思政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理念,也是国家提倡回归教育价值本源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各高校都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先后进行了课程思政改革。课程思政不是一门课或者一类特定的课程,它是一种教学理念,是以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其核心就是深入挖掘各类课程的隐性思政教育元素,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各门课程的特点,潜移默化地开展思政教育,从而使各门课程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随着课程思政建设向纵深推进,高等中医药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应该结合自身学科特点和实际,结合中医药院校特色及学校办学理念,挖掘大学语文的隐性思政资源,积极探索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改革。

1大学语文课程的优势与价值

目前,大学语文课程在中医药院校的课程设置中一直处于较为尴尬的地位,一方面,大学语文的学科定位比较模糊。在二级学科目录上其名称是“课程与教学论”,这是归属于教育学下的二级学科,这种学科定位和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存在较大差距,没有突显大学语文品味文学经典、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而仅仅把它作为一门考查学生语言文字能力的基础性课程,这使大学语文与专业课相比处于弱势地位;另一方面,大学语文作为公共课的地位不突出。在中医药院校中,大学语文既没有思政课程的权威性,也没有大学英语的实用性,课程学时较少,且只开设一个学期,这使大学语文自身优势与价值未能得到充分重视与挖掘。

1.1大学语文蕴含丰富的隐性思政教育资源

大学语文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具有得天独厚的教育优势[2]。所谓“语文”,并不等同于语言文字,也不仅仅是文学作品,从其涉及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来看,语文涵盖了整个中华传统文化思想体系,具有深厚的文化意蕴,因此,大学语文课程体系包含语言、文学、文化3个维度。从语言维度看,大学语文通过对古代汉语文字的意蕴和演变进行讲解,使学生感受汉字之美,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语言文化,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阅读、表达和运用能力,激发他们对母语的热爱和共鸣;从文学维度看,大学语文的精讲篇目蕴含着历朝历代中国文人士大夫的文化精神、品格和情怀,特别是他们安社稷、济苍生的社会责任感,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重义轻利、安贫乐道的义利观,坚守独立人格的精神等,都具有深刻的思想和道德价值,通过对文学经典的赏析和品读,既能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使其形成独立思考和体察社会人生的能力,同时也能使其得到思想精神的熏陶和洗礼;从文化维度看,大学语文能发挥以文化人的作用,将文学经典进行拓展,使学生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认识和了解,进而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并能自觉以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

1.2大学语文具有道德引领的思政教育功能

《论语•阳货》中记载了孔子关于诗教作用的论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意思是诗歌可以通过激发人们的联想,领悟社会和人生的意义,可以帮助人们观察社会,帮助个体融入社会,达到群体和谐的状态,还可以干预现实、批判社会。这种“兴观群怨”的诗教观后来被进一步引申、发展成为“文以载道”,即文学作品具有道德引领的教育功能,能教化民众,唤起道德伦理和社会使命感。大学语文课程精讲的篇目涵盖了中国古往今来优秀的文学经典,这些文学作品承载了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道德规范,特别是构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三道”,即礼仪之道、君子之道、中庸之道[3],涉及个人社会模式、人格模式和行为模式的构建和完善。因此,大学语文通过具体的文学作品帮助学生去感受中华民族精神,去思考人生、了解社会、完善人格,从而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从这个角度来说,大学语文的课程目标本身与思政教育目标是一致的。

2中医药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思政的定位

不同院校具有不同的文化底蕴与特色,高校自身的文化氛围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人格形成。大学阶段是学生人生主体意识发展的成熟时期,也是人格发展的确立时期,人格的形成与教育和环境因素密不可分。也就是说,学生人格的确立是在环境文化、教育文化、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等不断的熏陶和影响下,进而内化为个体稳定持久的内在心理结构特征和外在的言语与行为方式[4]。因此,中医药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思政要通过改革与实践,结合中医药院校的历史与文化积淀,发挥中医药文化的育人功能,围绕中医药院校学生的特点来进行建设,让学生在良好的文化氛围中,完善自己的人格,从而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2.1结合中医药院校校本文化

校本文化是中医药院校在建校、兴学、育人过程中所形成的文化认同,它源于学校师生的长期教育实践和学校特有的文化传统,能潜移默化地影响每一位师生,使师生在思想观念、行为规范、价值取向等方面逐渐实现认同,因而具有独特的思政教育价值。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改革应该注重挖掘学校的校本文化,寻求文学作品与校本文化的结合点。以云南中医药大学为例,云南中医药大学的校训是“崇德和合、博学敦行”。“崇德”一词出自《论语•颜渊》:“主忠信,徙义,崇德也。”德行在中国古代教育中是人的立身之本,“崇德”的意思就是崇尚和发扬高尚的道德品质,这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医药院校学生医德培养的重要内容。“和合”指的是和谐、凝聚、融通,无论是儒家讲求的“礼之用,和为贵”,还是道家强调“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合”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中重要的思想观念,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医更是将“和合”思想贯穿于中医药理论及辨证施治的全过程。“博学”出自《礼记•儒行》:“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敦行”出自《礼记•曲礼上》:“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5]意思是通过刻苦学习和实践,获得广博的知识,并且知行合一,在实践中展现自己的知识与品格。校训代表学校在办学过程中的理念,也是学校历史和文化的积淀,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它可以内化为学生的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起到很好的思想教育和引导作用。因此,我校的大学语文课程在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及中国古代教育思想这3个文化专题中穿插和强化学校的校训文化,以加深学生对校训内涵的理解和认同,并以此引导学生的价值追求,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认同。

2.2强化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2009年的《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指南》中规定了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人为本、医乃仁术、天人合一、调和致中、大医精诚等理念,可以简单概括为“仁、和、精、诚”[6]。“仁”即仁者爱人,体现了中医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珍爱生命的伦理思想;“和”即“和谐”,体现了中医崇尚天人合一,讲求阴阳平和、调和致中的思维方式;“精”体现了中医钻研医术医道,追求精湛医术的理想追求;“诚”体现了中医心怀至诚的人格修养。“仁、和、精、诚”不仅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文化观,也能提升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医德信念。因此,大学语文课程应该结合具体篇目创设相应的情境,把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贯穿其中。如在讲授《养生论》一文时,课堂上播放养生之道的教学小视频,让学生了解孙思邈的养生思想,感受这位古代著名医药大家的人格魅力,以具体情境加深学生对“仁、和、精、诚”核心价值的理解和认同,并逐步帮助学生形成中医的价值伦理观。

2.3符合中医药院校学生特点

课程思政不仅要符合整体育人目标,还要符合学生的思政教育需求,提升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因此,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应该综合考虑中医药院校育人实际和学生的思政教育需求。由于中医药院校普遍重视专业课程教学,学生的人文素质欠缺,比如历史文化知识面狭窄、政治学习敏感度不高以及社会责任感、历史责任感不强,因此,中医药院校不仅要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修养,还要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素质。特别是学生的思政素养受所习得的知识及思维习惯制约,也受人的情商和人文素养影响,因此,大学语文课程应该结合中医药院校学生的兴趣特点、所学专业、思政教育需求,以分模块化、分阶段的方式整合教学资源,以此满足学生的个性化思政教育需求。

3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实施途径

3.1整合教材资源,挖掘思政教育元素

大学语文课程涉及的文学作品篇目种类繁多,通常都是按教材逐篇精讲。在课程思政理念下,大学语文不应该局限于单篇的讲授,而应该将相近或相似主题的文学作品进行整合,从中提炼出相近或相似的思政教育元素。我校大学语文课程在现有教材篇目中分别提取了“家国情怀”“仁者爱人”“士志于道”“和而不同”“以人为本”等思政关键词,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为总纲,在教学设计中将单篇教学和专题教学结合起来。以《诗经•七月》为例,其内核涉及家国情怀和天人合一精神。以农为本的农耕文化,培养了中国人一种安土重迁、勤劳守成的乡土情怀,也形成一种不事张扬、安分守己的民族心理,这也最终造就了中华民族深厚的家国情怀。而天人合一精神既表现为农业生产顺应自然,将自然的内在规律转化为人类活动的秩序性,也表现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共生。因此,大学语文应该基于对作品主题内在意蕴的拓展和延伸,组织学生联系相关作品进行分析、判断和反思,从而使学生将单纯的认知和对家国、自然的情感体验有机结合起来。

3.2优化教学内容,提炼思政教育融入点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内容涵盖了作家作品简介、作品主题意蕴归纳、人物形象分析、诗文意境品味、作品艺术特色赏析等。教学设计应注意在教学内容中提炼具体的思政教育融入点。在作家简介部分,可通过对作家生平经历的讲解,以作家独特的人格魅力和高尚的精神品质影响和感染学生。如《诫子书》的作者郑玄是著名的儒家学者和经学大师,他为读书求学不惜辞官,后因党锢之祸遭受14年的牢狱之灾,即使在最艰难的环境下,郑玄仍不忘求学志向,在监狱里一心做学问,回顾一生,郑玄认为自己“虽无绂冕之绪,颇有让爵之高;自乐以论赞之功,庶不遗后人之羞”,并鼓励自己的儿子努力钻研,勤奋不懈,同时还应该努力追求君子之道。在作品主题归纳部分,可以通过对诗文流露出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的解析,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东城高且长》蕴含强烈的生命意识,同时也流露出一些及时行乐的消极倾向,《酒德颂》展现了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独立人格,这些篇目都可让学生结合自身做判断和评价,甚至可以把这些问题和观点结合教学内容设置成辩题,让学生进行辩论,并鼓励其表达对人生和生活的感悟和理解,真正让学生学以知,思以悟,辩以明,论以弘。

3.3创新教学方法,创设思政教育情境

在实施课程思政时应该注意转变传统教学方法,可以师生互动为主,也可以学生讨论为主,目的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具有趣味性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感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传统的思政课程偏重思政理论的介绍,学生被动接受,而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在教学方式和方法上则应有多种尝试,可以创设典型场景与营造氛围,采用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等。特别是小说、戏剧等作品由于有生动的情节、富于个性的人物形象,可以组织学生扮演相应角色,以角色扮演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增强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以《赵良说商君》为例,商鞅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也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他属于中国古代社会中非常特别的一个阶层———“士”。通过让学生扮演赵良和商鞅,在针锋相对的对答中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领会儒法两家不同的立场,思考礼与法、德与刑之间的关系,感受士人身上独特的精神品质和文化内涵,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不畏强权、不慕富贵的独立人格,追求思想自由与精神充盈的信念等,让学生通过角色体验、情感模拟等方式,实现理性认知、情感共鸣与行为认同。

3.4改革考核体系,注重价值引领

目前,大学语文考核一般采用闭卷考试或论文考查的方式,而考核内容主要是学生对文学常识、作品主题及内容、艺术特色等的理解和掌握。在课程思政理念下,大学语文必须对考核体系和标准做相应改革,建立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及与课程思政相适应的考核标准,要构建基于学生行为表现的系统观察、判断的教学评价体系,将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在设计过程性考核时,可将学生的学习态度以及课堂表现进行整合,评价学生内在思想认识,特别关注学生的自我评价,以此促进学生对课程思政学习动机、态度、过程及效果的反思。在终结性考核中,创新考核形式和内容。考核内容方面,打破传统知识模块化考核,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动态,设置开放性问题或作文,要求学生从国家、社会等多个角度进行深入思考,融入自身情感,以此检验学生在思想认知和情感体验层面的表现。考核形式方面,可以小视频、小论文等形式进行汇报总结,将学生的文学素养及思想素质结合在一起,使学生能够对外界事物进行客观判断,以此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突显课程思政的现实功能。

参考文献:

[1]李兵,李滨,张志维.新时代背景下课程思政建设研究[J].职业技术,2020,19(12):56-60.

[2]马松.大学语文融入思政教育的优势及有效途径[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8(3):62-66.

[3]王银灿,刑红梅.儒家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J].理论研究,2016,6(3):57-62.

[4]典成阳,郭红禹.论文化对人格形成的内因与作用[J].经济研究导刊,2020(7):186-187.

[5]俞仁良.礼记通译[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

[6]杨辰枝子,傅榕赓.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人文课程体系建设[J].当代教育论坛,2016(5):115-120.

作者:杨扬   单位:云南中医药大学人文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