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英语文学作品的探讨(3篇)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英语文学作品的探讨(3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英语文学作品的探讨(3篇)

第一篇:英语文学作品中红茶文化探析

摘要:在西方文学作品中我们经常能看见红茶这一意象,学界也对红茶与西方社会的关系做了一定的分析,在此我们以英语文学为切入点,从西方红茶文化的形成、其特点与其对社会的功能、作用这几方面对西方红茶文化做一个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英语文学;红茶;茶文化

如果经常翻看外国文学作品的话,会发现一件非常独特的情况。在西方,无论是宴请还是自饮,餐桌上永远能看到红茶的身影。因而我们能发现红茶经过发展俨然成为西方社会的一部分,成为一种以红茶为主体的茶文化,但是西方国家并不生产茶叶,西方的茶叶来源于中国,最早是通过荷兰的东印度公司获取的。因其价格昂贵,数量极少,最初茶叶只是贵族阶级才能享受的福利。不过西方与东方不同,以中国为例,中国对绿茶的偏爱明显多于红茶,而西方更多的是以红茶为主。之后英国在维多利亚女王统治时期,茶叶自上而下发展,下午茶出现,茶叶成了英国一种普遍性的饮品。红茶文化也首先在英国奠基。

1西方红茶文化的形成

1.1红茶功能大众化

一种文化的形成永远离不开群众,群众创造历史,也创造基于历史的文化,与此相同,西方红茶文化的形成也是当时人民接纳而发展壮大的。有一点值得思考,同样是茶,为什么红茶在西方的发展空间却远远大于绿茶。这就要从红茶的功能说起。茶叶对身体的功效也满足了大众的需求。茶叶刚传入西方时被视为一种神奇的东方药品,茶叶被制成饮料受到广大民众的喜爱。那些留学至东洋的知识分子,也对茶叶的功效与性能做了严密的分析与调查,确认茶叶的功效后,回国积极传扬,鼓励大众饮茶。同样红茶与绿茶的功效又有些不同,红茶主要以暖胃、健脾为主,深得西方人民的喜爱,因此以红茶为主的饮茶习惯逐渐深入西方社会。

1.2红茶文化本土化

每一种文化必须刻上该地域的印记才能变成自己的文化,同样有了地域印记之后该文化才能历久弥新。红茶在传入西方后,其饮用的方式与东方大相径庭。西方人喜欢在红茶中添加牛奶、糖、水果等他们喜爱的东西,这样一来红茶中的涩感被冲淡了,也满足了冲泡茶叶的趣味性。同时,与绿茶相比,红茶的茶味偏甜,这与西方历来以甜食为主的饮食习惯相契合。

2英语文学中红茶文化的特点

2.1体现家庭教养

在英语文学中,西方人饮用红茶的方式是一个家庭教养的体现,西方对红茶的饮用十分讲究。首先,从饮茶的环境上讲,家中的女主人要将家里最好的房间空出来,在里面摆上圆桌,圆桌上铺好亚麻布,放好花束以及果盘、刀叉等物品。客人的装束需得体,茶叶滴滴润心,说话彬彬有礼。在西方的茶会上,对点心的食用上也十分讲究,点心的使用顺序是自上而下,由咸到甜,口味也是由重到轻。所以主人对点心的摆放也要尽心。茶应由主人来倒,这也是当时的习俗,如果客人喝完茶还想再来一杯时,就将茶杯里的小茶匙拿出来,主人就能明白意思,客人自己倒茶也被视为很不礼貌的表现。

2.2注重人文社交

西方红茶文化与东方茶文化相比,更加活泼。在英语小说中,我们经常能看到,西方人对红茶的冲泡,往往伴随着亲戚朋友的到来。尤其是对女性社交方面,红茶功不可没。西方最初的饮品中包含了咖啡,与咖啡的提神及其苦与香相比,女性更喜欢的是香甜而又柔和的红茶。红茶也为西方的女性提供了社交场所,社会的茶园与家中的茶室,她们以茶会友,享受茶带来的乐趣,同时女性的社会地位得到了巩固,也确认了女性在社会和家庭中的重要地位。

2.3享受精致生活

与东方一样,西方对茶事也颇为讲究,一切都围绕“精致”二字。在喝下午茶时,西方人需要穿上精致得体的衣服,男性讲求绅士风度,女性则要穿用蕾丝花边点缀过的裙子,将腰束紧。喝茶的环境优雅,赏心悦目,茶具茶点也是经过考究摆放和挑选的。这一切都表明,人们对于喝茶非生理需求,是一种心灵上的寄托,富有表演性,成为一种文化性的动作。人们坐在茶室中,放松心神,忘却烦恼,享受宁静的下午。

3英语文学中茶文化的社会功能与作用

在英语作品中,茶叶的功能也得到了展现,下文将以英国著名女性作家简•奥斯汀的作品为例,对红茶的社会功能与作用进行分析。

3.1茶的药效功能

在简•奥斯汀的作品中体现了茶的药效功能,在茶最初传入西方时,是作为一种药品,对于茶的功效,当时的西方社会对此有较大的争议,直到后期的反复实践与调查,人才开始接受茶叶的功效,茶能使人头脑清明,提神醒脑,健身养性。在阅读小说过程中,读者会在脑海中构图,经常是真人真事的再现,简•奥斯汀的贡献就在于将茶带入作品当中,作品中的人物在长途跋涉后,进入另一个环境,喝一杯主人泡的茶后,往往一扫之前的疲惫。也有因茶的陪伴,长期的病痛渐渐得到改善。《曼斯菲尔德庄园》中的范妮,在长途跋涉后回到家中,作者对范妮的心理描写,都表明了范妮对下午茶的期待与重视,她急切地等待着下午茶的到来,范妮的姐姐,也非常体贴地为她准备了茶,喝过茶后,范妮的精神得到了恢复。《诺桑觉寺》中的凯瑟琳旅行回到家中,大家围着她,安抚她,让她顿时倍感温暖,建中拿出茶来让她饮用,消除旅途的疲劳,让她解解渴。由此可见,茶已经成为当时家中的普通饮品,同时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3.2茶的娱乐功能

在那个时代,茶会成了当时年轻人沟通的桥梁。茶会通常为小说人物提供见面的场所,也是故事情节开展的地方,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茶会中的茶渐渐脱离了药效功能,成为了社交的手段,茶会中的人们,不在意喝的是什么茶,也不在意茶的品质,但茶在茶会中依旧不可替代,茶会始终是以茶为主,其他饮品为辅的社交场所。简•奥斯汀笔下的小说都对茶会有一定的描写,在茶会之前他们往往会精细打扮,盛装出席。如《傲慢与偏见》中的达西和伊丽莎白的接触就是在茶会中,达西和伊丽莎白也是在舞会中进行沟通,逐渐了解对方。

3.3茶对社会地位的象征

茶会同时也是当时社会地位的一种象征,无论是茶具还是铺在桌子上的布艺,都能代表当时主人在社会上的地位。在《傲慢与偏见》中,达西住的地方,泡茶用的水是用精致的银壶烧好的水,放置在餐桌上。《理智与情感》中,婆婆送给范妮的茶具胜过她们目前所住房子的价值的两倍。在当时,好的茶具经常被当做家庭富裕、社会地位崇高的资本,被主人拿来炫耀。

4结语

通过英语小说,我们对西方的红茶文化有了个粗浅的了解。作为大众饮品,红茶在西方、尤其是女性当中受到了极大的欢迎,同时也成为一种文化对西方社会的方方面面有了一定的影响。这对我们追溯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杨再飞.俄罗斯的茶文化[J].青年文学家,2012(24):254.

[2]蔡东宏.世界茶叶概貌及其发展对策[J].茶叶,1998(4):182-186.

[3]程翆英.英国红茶文化的形成、特点及其影响[J].饮食文化研究,2014(3):79-84.

[4]周云.英汉语言中红和绿两种颜色的文化比较[J].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16(1):103-106

作者:蒋丽琴 单位:郑州成功财经学院

第二篇:英语文学作品欣赏与中学英语学习探讨

摘要: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的情况下,我国与国际的沟通、交流越加频繁。这就使得我国对英语人才的需求提高。为了培养更多优秀的英语人才,应当在英语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正确的、适合的学习方法,如此可以使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不断提高。基于此,应当在英语课堂之中鼓励、引导学生进行英语文学作品阅读与欣赏,使学生可以更好的学习英语这门课程。本文将以中学英语学习为例,就如何在中学英语学习中进行英语文学作品阅读与欣赏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英语文学作品;欣赏;中学英语;学习语

言与人类社会文化信息相关,承载和传递着人类社会文化的精华。在当下我国对英语人才需求不断加大的情况下,应当注意优化调整英语课堂。也就是在当前中学英语课堂中,尽量营造良好的英语语言环境,使学生受到氛围的影响,进而循序渐进的学习英语这门语言。当然,要想营造良好的英语语言环境,最好、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将英语文学作品阅读与欣赏融入到中学英语课堂上,如此可以使学生明确英语语境、英语表达、英语文化背景等,这对于学生更好的掌握这门语言有很大帮助。

一、阅读和欣赏英语文学作品的作用和意义

1、为了解英语文化提供了途径

在英语语言学习的过程中,了解英语国家人们的生活习惯、思维模式、说话方式等方面,可以改变学生固有思维、说话方式,以便学生能够更加轻松的、理解式的学习语言,而不是死记硬背。而在中学英语课堂中,展开英语文学作品欣赏,则可以使学生通过文学作品阅读了解一个国家或一个社会时期人们的生活习惯、沟通方式、思维模式、文明文化等,让学生对英语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如此可以帮助学生在英语语言学习中,准确理解词汇、语句、文章,进而使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增强。

2、利于学生更加标准的说英语,翻译英语

中国与西方国家有很大差异,这使得学生在学习英语语言的过程中,以母语为基础,进行单词学习、语法拼凑,最终导致学生英语学习效果不佳。但是,在中学英语课堂中引导学生进行英语文学作品阅读与欣赏,则是让学生吸收语言精华,并且为学生提供标准的范文,如此可以帮助学生纠正“中式英语”,逐步强化学生的英语思维,长期如此,将可以使学生更加标准的、流利的、地道的说英语、翻译英语。

3、利于学生学习英语语言的兴趣

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只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如词汇学习、语法学习、文章理解等,使得学生们只能在教师的严格要求之下机械的学习,学生难以吸收英语知识,锻炼自身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但在中学英语课堂中展开英语文学作品的阅读与欣赏,学生能够被文学作品的故事情节所吸引、能够被西方文化习俗所吸引,如此可以增强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积极主动的学习英语知识、英语表达能力。所以,在中学英语课堂中合理的开展英语文学作品欣赏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大帮助。

二、中学英语学习中阅读与欣赏

英语文学作品的建议中学英语文学作品选材的原则:在中学英语课堂之中开展英语文学作品欣赏,需要注重合理的选材,保证英语文学作品适用,如此才能使文学作品影响学生,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英语这门语言。当然,做好中学英语文学作品的选材应当遵守以下原则:

1)内容趣味性

基于学生年龄阶段,学生心理特点及认知能力,应当注意选择内容有趣的英语文学作品,如此才能在学生进行英语文学作品阅读与欣赏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更加专注于英语语言学习。例如,在学习Friendship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诗歌AuldLanySyne鉴赏,如此可以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努力克服语言困难,阅读文学作品,这一过程中,学生不知不觉学习了很多英语知识,这对于提高学生英语水平有很大帮助。

2)主题思想性

中学阶段的学生还没有正确树立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对此,教师在选择英语文学作品时应当遵循主题思想性原则,选择有态度、有正能量的文学作品,让学生在英语文学作品欣赏的过程中,深受文学作品所体现的精神影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3)难度适宜性

英语文学作品阅读难度过大将会消耗学生的阅读热情;阅读难度过低,将会难以起到教育作用。为了避免此种情况发生,在英语文学作品选择时,应当遵循难度适宜性,选择适合的文学作品,如《百万英镑》、《圣诞颂歌》等。

三、基于英语文学作品欣赏的中学英语课堂教学建议

1、注意引导学生进行阅读体验

英语文学作品的欣赏,应当可以吸引学生,感染学生、熏陶学生、影响学生。基于此。在中学课堂中开展文学作品阅读,应当结合教学内容及教学实践,选择篇幅适中、阅读难度适中、趣味性高的,且与教学内容相联系的英语文学作品,来鼓励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并在学生阅读中适当的指导学生,以便学生可以克服阅读困难,更好的阅读,从阅读中体验到文学作品阅读的乐趣。在此基础上逐渐的将文学作品阅读成为课堂英语教学的一部分,这会使英语文学作品影响学生,促使学生英语水平不断提高。

2、鼓励学生积极提出自己观点,相互讨论

为了使英语文学作品可以充分发挥作用,辅助学生更好的学习英语,提高学生英语水平。教师还要注意采用不同方式来组织学生进行英语文学作品阅读,或讨论式的阅读、发散式的阅读、合作阅读、情境阅读等,使学生快乐阅读、自主阅读,并且在文学作品阅读中,发散思维、开发想象,这不仅可以使学生的英语水平提高,还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四、结语基于以上内容的分析,确定中学英语课堂中展开英语文学作品欣赏是非常有意义的,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利于学生标准化英语学习等。

参考文献

[1]傅山云高中英语文学欣赏课教学实践研究[J].英语教师,2012(11)

[2]张春开浅谈英美文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渗透[J].英语教师,2012(4)

作者:朱孜丹 单位: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

第三篇:英语文学作品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研究

摘要:译者作为文学作品的再现者,能够将原作跨越时空、语言和文化的障碍,使其成为可供全世界读者共赏的文学瑰宝。然而传统翻译理论对译者的作用存在相当的误解和偏见,导致他们在很长时间内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而当翻译研究出现“文化转向”之后,在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逐步得到重视,译作的地位得以提升。本文从译者的主体性角度出发,简要探讨其对文学作品翻译的影响,并着重论述译者主体性在英美文学作品翻译中的具体体现。

关键词:文学作品;英语翻译;译者;主体性

引言

翻译是两种不同语言符号的转换,其目的是为了实现意义的传达和不同文化间的相互交流,具有强大的社会和文化功能。文学作品翻译更是如此,“”以后,大量经典英美文学作品译入我国,对我国文学乃至社会文化的发展都造成了深刻的影响。但长期以来,译者和译本的价值一直被业界所忽视,译者往往被当成不同语言转换的“匠人”,在文学创作中处于从属地位。但随着20世纪70年代西方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译者的地位和作用被重新审视,其在翻译中赋予了原作崭新的生命力和艺术性,是原著能够经典不衰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译者的主体性地位被不断认可。受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影响,对文学翻译的主体研究在我国开始得到重视,很多学者从不同视角出发,对译者在文学翻译中的身份和作用,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剖析和探讨。

一、“文化转向”下译者在文学作品翻译中的主体地位

自20世纪70年代始,翻译研究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文化与翻译的关系密切,因此从文化的角度对翻译进行研究,是长期以来翻译界的热门话题和前沿学科。在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前,译者必须完全忠实于原著,译文是对原文信息的等值传递,是人们对译者的主要要求。在文学作品翻译中,译者只是两种语言转化的搬运工,译者的创造性是绝不被允许的。但在以美国翻译理论家安德烈•勒菲弗尔为代表的翻译研究文化派看来,译者和原作者的地位同等重要,译本应当是原作的生命延续和文学再创作。在其著名的翻译操纵论中,翻译是对原文的一种改写或重写的形式,它受意识形态、诗学和赞助人三种基本力量的影响,译者通过在语言和文化层面对原作的改写,使文学以一定的方式在特定的社会里产生作用。文化转向颠覆了传统的翻译原则,文化意识在翻译研究界的地位不断被强化,翻译不再局限于翻译本身,人们能够从外部和宏观上重新审视文学作品翻译的全过程,这些都使得译者的能动性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在今天的大量文学作品翻译中,我们能够更多地看到译者身影,尤其是众多女性主义翻译家,她们将女性的个人特点融入到译作之中,译者的主体性愈加凸显。

二、译者主体性对文学作品翻译的影响

(一)赋予文学作品永恒的生命力

文学翻译是一种在理解基础上的解释,它将在一种文化下被熟知的文本信息和意义,在另一个陌生的文化中被诠释。一部能在全世界范围内经久不衰广为传颂的经典文学作品,需要被不同文化下的读者都能理解和接受,译者的主体性发挥在这其中至关重要。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正是由于译者对作品的不同理解和诠释,他们从政治、道德、伦理和社会等不同层面对原作进行结构和翻译,人们才能在多角度和多样化的译本中全方位地了解原作的真谛。基于译者的主体性,不同时期不同译者对文学作品的解释,一次次赋予文学作品原著以崭新的生命力,使读者始终对其产生阅读的兴趣,文学作品才能够得到长久的传承。译者通过自身主体性的解释行为,将大量承载着原语民族精神和文化内涵的外语作品引入本国,使之在更广泛的地域得到传播,文学作品因此被赋予了永恒的生命力。

(二)文化语境下对作品的重新解读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学作品翻译更是两种不同文化的交流和传递,译者对两种文化的了解和熟知程度,是文学作品能否成功翻译的关键。另一方面,由于翻译不再是语言层面的机械转换,而是译者在文化层面对原作的改写,他们在具体的文化语境中采取什么样的翻译策略,其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译本则会截然不同。归化和异化是译者在翻译中可以选择和操控的两种翻译策略,归化策略是以母语文化为中心,将本民族的价值观、文化意识放在核心地位,在翻译中消除对方文化中的个性,顺应母语读者的阅读习惯;而异化是以原语文化为主,保留原语文化的原汁原味,帮助读者拓宽视野,了解外部世界的文化氛围。译者基于自身不同的翻译目的,都会对两种语境文化的交流互动产生深刻的影响。我国翻译家对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经历了从归化为主到注重异化的一个过程。在不同历史时期,译者从自身主体理念出发,在处理原作文化中或侧重归化或侧重异化,都对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意识形态对作品的操纵和控制意识

形态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客观产物,当社会出现和文化产生以后,人类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相应的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特定社会政治和经济条件下,该社会群体所具有的一切观点、观念和概念的总和,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意识形态。作为文学作品的翻译者,他必然受到自身所生存环境的干扰和影响,其翻译活动的全程始终被其所在的主流社会意识形态限制和操控。这种意识形态的控制,或来自官方权威机构的审查和引导,或来自译者自身的政治和思想理念。译者主体意识形态对其作品的翻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由于不同译者人生阅历、教育程度、文化底蕴、思维意识、价值取向和社会背景等方面的差异性,往往使得译本打下了强烈的译者本人意识形态的烙印。例如19世纪末的英国作品《牛虻》,在本国文学界长期以来默默无闻,但由于其符合中国译者的文学观念和思想倾向,因此其被积极译介到我国,在中国引起轰动并被广泛传播,这一文学史上的特例正是译者意识形态对文学作品翻译操控的真实写照。

三、英语文学作品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具体体现

(一)译者的作品选择和翻译风格

既然文学翻译是一种文学再创造的过程,那么译作自然也会体现出译者的某类翻译风格。一般来说,一部译作往往是译者个人翻译风格和原作创作风格的结合体,它在忠实原作的基础上,更能体现出译者的主观能动性,而译者的主体性能够在译本的语言和句法层面得到充分展现。首先在语言特征上,英汉两种语言分属不同语系,无论在语音、语义、句式、语法等方面都差异显著,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处理两种语言间的差异性,往往由译者的主观意识所决定,反映了译者的主体性。例如在词汇的选择上,原作中的一个英语词汇可以对应多个汉语词汇,具体在译本中选择哪个词合适,决定权完全归属译者,译者的主体性地位使得他有权决定是“忠实”还是“背叛”原作的词汇特征。因此我们在同一作品的不同译本中经常能够看到,守旧一些的译者在词汇选择上一般比较正式,而追赶潮流的译者在词汇的选择上则更能体现时代的气息,译者的主体性能够改变原作的时代背景。

(二)译者对翻译策略的选取

文学作品的翻译需要在一定的翻译策略指导下进行,对同一部作品,不同译者基于自身主体性的发挥,会采取截然不同的翻译策略。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是当前主流的翻译方法,它最早由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所提出,他认为归化法是将目的语的文化价值观放在首要位置,是将原作作品本土化的一种翻译策略;而异化法则是保留原作的异域性,让目的语读者能够更深刻地体会不同的文化差异。文学作品翻译到底应选择归化或异化策略,没有一个标准和固定的答案,它往往基于译者的翻译目的和个人喜好,但它会使译本向两个不同的文化方向发展,前者弱化了两种语言在文化上的冲突,使目的语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原作;后者则在一定程度改变了目的语的常用规则,将不一样的异域风格呈现在读者面前。正是译者在选择翻译策略上的主体作用发挥,使得复译现象不断涌现,原作被不断赋予崭新的生命力。

(三)译者的语言及跨文化交际能力

译者是翻译活动中最为积极的因子,其主体性的发挥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这其中就包含了译者的语言能力和文化立场。不同译者的语言能力和文化底蕴如何,都会影响到文学作品的译本水准,这是因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分别承担了读者、讲解者和创作者三种文学身份。译者在翻译的初始阶段,首先要对原作的内容加以阅读和理解,之后再基于自身的两种语言能力,对原作所蕴涵的思想和美学进行诠释,最终从个人的文化立场和跨文化交际的目的出发,对原作进行文学的再创作。因此译者要想实现译本的高质量,就必须具备极强的语言能力和文化解读能力,才能在表达原作基本内容的同时,向读者传达出原作的美学价值和思想内涵,还原和再现作品在思想、美学、语言风格等不同层面。

结语

文学翻译是一种再创作活动,对译者而言,他具有写作者和读者双重身份。不同译者对原作的感悟和体会可能存在不同,他们基于自己对作品内涵的理解,在目的语中实现对原作的完整构建,因此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作用不容忽视。译者作为翻译过程中最活跃的因子,其主体性因素贯穿始终,译者的翻译风格、翻译策略的选择、两种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下的交际能力等,都会对翻译效果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一个优秀的译者必须在准确把握原作思想、文风、文体的基础上,适时发挥其主体性,在忠实原作的同时在译作中最大限度地诠释作品的艺术美。

[参考文献]

[1]陈嘉昱.论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No.12204.

[2]雷应秋.论意识形态对文学翻译产生的影响[J].作家,2013(12).

[3]崔博.试论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D].长春:吉林大学,2014.

[4]袁婷.文化视域下的文学翻译主体性研究[J].东岳论丛,2015,v.36;No.25408.

[5]李庆明,刘婷婷.译者主体性与翻译过程的伦理思考———以文学翻译为例[J].外语教学,2011,v.32;No.15004

作者:刘秀梅 单位:吉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