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英语文学作品汉译研究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英语文学作品汉译研究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英语文学作品汉译研究

【摘要】现代化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东西方文化的频繁交流,大量的英语文学作品也被翻译和阅读。本文主要探讨翻译特性视域下英语文学作品汉译,通过对翻译特性、翻译特性下英语文学作品翻译特点研究,给出相应英语文学翻译策略。

【关键词】翻译特性;英语文学;汉译

1.翻译特性理论概述

翻译特性在不同的地域文化中有不同解释,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看法:传统的中国文化追求翻译的“文质”、“信达雅”,近代又提出“直译”、“神似”和“化境”多方面的观点;而西方的翻译追求“三原则”,即泰勒提出的翻译标准。首先翻译要准确还原原来作品的本意,其次翻译的风格要与原来作品的风格相同或者相似,最后翻译句子和整体的阅读效果应该流畅通顺,能使阅读者明确的知晓其中意思。之后结构主义语言大师奈达又提出“等效”、“规划”、“功能对等”的翻译理论,要求目的语对原语的翻译,首先要找到自身合适的与之对应的翻译语言体系,翻译过程中要保证语言意义的准确,其次再追求翻译风格和翻译效果的相似性。翻译特性主要包括文化性、社会性、符号转换性、创造性和历史性。

2.英语文学作品汉译的翻译特性

2.1翻译的文化性

语言本身就具有文化属性,文化也只有通过恰当的语言描绘才能很好传达。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巨大差异,可以从两者之间的文学作品描绘看出,他们之间主要差异包括价值观念、伦理道德和传统习俗等。例如:狄更斯不说《大卫•科波菲尔》中,女仆辟果提的语言,将“exactly”说成“/akzakli/”,而中国翻译家董秋斯翻译为“十风”与“十分”。这种翻译策略,恰当的表现出女仆辟果提见识短浅、口齿不清的特点。比如:“...Weliveinalonelyplace,butinthebeautyofthewoods...”原意为“我们住在孤独的地方,但在美丽的树林中”,而中国翻译者把这句话译为“……俺们那时呆的地方挺背,前后八方的树林子说不出的漂亮……”从这句话的表面意思可以看出,说话的人没有受到较高的文化教育,话语显得有些粗俗,这种自然而然的翻译语调很好的传达任务的身份特征,表达出英国地域文化色彩。

2.2翻译的社会性

翻译的社会性涵盖民族文化心理、社会接受程度、精神需求、语言发展进程、译者的内在动力、翻译的外在诱因、相关学科和翻译理论自身的发展等多种文化特征,翻译时候要结合社会具体情境进行准确而又不超越意识形态的表达。例如:《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大量的性描写属于当时社会的禁忌内容,翻译的时候要根据社会的要求,进行恰当的语言表达,删去或者修改那些不符合热门审美特征的部分,使之符合社会需要。比如:“Everythinghedidwasinthisverymonotonousvoice,heshouldhavebeeninthesummerandchickhavingsex.”中国翻译家将这句话译为:“他只顾用那种些微单调的声音谈着他在今年夏天和一个女孩有暧昧关系。”“chickhavingsex.”的意思为“性交”,如果直接翻译会使中国读者产生厌恶情绪,也不符合当时政治形态要求,所以翻译者使用“有暧昧关系”,取代原来的意思。

2.3翻译的符号转换性

符号转换性是符号学的基本特征。英文文学翻译者首先要把看到的英文语言符号进行判断,从它的多个意思中寻找和整个句子最符合的意思搭配,产生语境的协调;其次要把英文语句整句话的汉语意义写下来,使翻译者明了这句话在汉语语境中表达的意义;最后再从汉语语境中挑选最合适的词语替代原来话中的意思,产生符合文学语言语境的效果。例如:“Whenyouwere12yearsold,youwillpickupbasketball?”这个句子刚刚出现再头脑中,翻译者就会对词组pickup的意思进行考虑,“pickup”在英文表达中具有以下意义:捡起;接载;学会;逮捕等。但是根据整句话的意义考虑,“pickup”的意思应该是“打”,这里选取“捡起”的意思。所以,翻译者在翻译时候首先会对整句话的语法进行分析;然后在大脑中挑选适合这一语法表达的意思;最后将适合的意思嵌套到整个句子中,产生恰当的表达效果,这就是多语境中的转换。

2.4翻译的创造性

英文文学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在翻译的时候语言含蓄性和模糊性等问题。翻译家在不熟悉历史文化和英语地域具体语境的情况下,很容易产生翻译上的偏差甚至错误。因此如何理解那些具有隐晦含义的英文文学作品,如何不脱离英文文化语境,并进行恰当的创新,成为翻译家最为关注的问题。例如:《哈姆雷特》剧中的独白“tobe,ornottobe,thatisthequestion”翻译家朱生豪译为“生存或死亡,那就是问题之所在。”,翻译家卞之琳译为“要活还是不活,这就是问题所在。”,翻译家张庆路译为“妥协还是抗争?这是一个问题?”。这些翻译都在原意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创新改造,使得整个句子有着强烈的表现效果,因此才使读者产生“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想法。

2.5翻译的历史性

文学作品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具有不同主题与表现手法。翻译家在翻译文学作品的时候,也会根据相应的时代创作特点、语言风格进行翻译。历史背景下的翻译,必然会受到译者“偏见”、译本历史性、社会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翻译特征。例如《简•爱》中:“Idon'talwayslovetowalk,especiallyinthecoldafternoon”的两种不同翻译。翻译家李雾野的译本较早,将“love”译作不喜欢,后来的翻译家黄源深根据读者阅读喜好,将“love”改为爱。所以说不同时代翻译具有不同的特征,对于同一作品的理解方式也不相同。所以说翻译不仅要紧扣原文旨意,也要根据时展,翻译出使人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文学含义。

3.英语文学作品的翻译策略

3.1体会英语文学作品的情感特征

英语文学作品结构语言具有情感化、结构化、风格化的特点。英语文学作品作为世界上为数较少优秀语言作品的代表,具有行文优美、情感表达热烈奔放等方面的优点。英语文学作品属于抽象的语言表达,与音乐、绘画和影视等的直观表达不同,抽象文学表达不可能直接对观众进行视觉的冲击,只能从内心慢慢的感化和体会,体会文学语言的美妙与热烈,这属于极其私人的语言感受。所以翻译家在翻译英语文学作品时候,应该全身心的投入作品的阅读中,感受作品字里行间的美感与节奏,以及作品背后隐藏的深意。英语文学作品最难翻译的问题为英语诗歌,英语诗歌以其饱满的感情、丰富的律动感和快速的场景转换,使人产生如梦如幻的感觉。英语诗歌的翻译首先就是要找到文学创作者在创作诗歌时的内心感觉,抓住这种感觉进行阅读和体会,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3.2理解英语文学作品的结构语言

英语文学作品的创作和其他文学的创作模式相同,都是将头脑中积累起来的素材、意象甚至是模糊的印象进行提炼,对这些素材恰当的整合加工,形成完整而富有感染力的艺术形象。所以翻译家在翻译原文的时候,要进行恰当的结构整理,将具有内在关联的情节进行统一规划,使之形成完整的逻辑联系;同时发挥审美想象和联想,把原有的语言结构进行拼装组合,形成中国读者容易理解的鲜明人物形象。英语文学作品语言结构中最重要的是单词,单词是组成英文语句的最小单位,而单词与句式之间的微妙联系,单词含义的不同用法,却不是每个翻译者都熟练掌握的。因此,在翻译时,要把握作品整体结构和内容,进行完整的故事叙述;同时也要注意英文作品的细节部分,对那些具有歧义的地方进行反复斟酌,特别是作品的“文眼”,保证翻译的准确性和文学性。

3.3掌握英语文学作品的风格特征

英语文学作品的风格化特征,形成其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和卖点,翻译者在翻译的时候要把握这个特点。翻译者在翻译某个作家文学作品的时候,首先要准确把握作家自身的创作风格;创作风格一旦确定,再进行相应的语音、词汇、句法和篇章的处理就显得相当容易。翻译家的阅读要进入作品内部,体会作家想要表达的深刻思想,以及故事中蕴含多角度解读的问题;同时对原作品的艺术画面和场景进行适当夸张翻译,使作品的创作意图和表现手法更加清晰展现在读者面前。

3.4把握原语与目的语的文化差异

美国翻译理论家LawrenceVenuti的异化翻译法指出:“翻译在在翻译原作的时候,要遵循以下两种规则的其中一种,这两种规则是:以英文作品创作者的角度翻译,完全遵循作者本意,而不在意读者的阅读习惯;或者迎合读者的阅读习惯,对英文文学作品进行适当的改编和再加工,加入读者常见的人物和事物意象。”两种翻译方式都有各自的优点,也有着自身局限性。总之,翻译需要在遵循原语言语境特征和文化特点基础上,融合目的语人群的接受习惯进行适当的转换,互相借鉴两种文化相通之处,文化差异的地方需要权衡利弊,做出相应取舍和改变,这种取舍非常考验翻译家对两种语言的熟悉程度。

4.结语

翻译特性视域下英语文学作品汉译,具有多方面的翻译考虑。翻译家的英语文学作品翻译,不仅要把握两种语言体系下的政治、文化、宗教、地域习惯的共同点与差别,而且要结合英语作品的翻译特性,比如:中国翻译家所提倡的“信达雅”,外国翻译家的“三原则”,以及翻译家自身的翻译习惯等等。以上翻译策略包含所有翻译家能够遇到的翻译问题,希望能对广大翻译家的英语文学作品翻译带来巨大帮助。

【参考文献】

[1]蒋丽娜.翻译的创造性[J].沈阳大学学报,2011(04).

[2]周湘如.英语文学作品的赏析与翻译[J].芒种,2013(07).

[3]李心艳.英语文学作品的翻译策略研究[J].芒种,2013(09).

[4]俞华萍.英语文学作品中的评价功能分析[J].海外英语,2015(03).

作者:熊英 单位:莆田学院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