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音乐剧管理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音乐剧管理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音乐剧管理

[摘要]文章简要概述了音乐剧产生及发展的两个重要时期,探索了全世界范围内现代音乐剧在艺术和商业上成功的原因,对国内的文化市场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音乐剧安德鲁韦伯成功因素

音乐剧是世界近代音乐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现代音乐剧是从美国发展兴起的,继美国之后,英国也成为大量优秀音乐剧的摇篮,尤其是著名作曲家安德鲁,劳埃德,韦伯的天才创作,极大地推动了音乐剧的发展,并开创了音乐剧的新纪元。那么,现代音乐剧为什么能够在今天这个竞争激烈的艺术舞台上获得一席之地,它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成功在艺术和商业上又有什么必然因素呢?

(一)音乐剧的概述

1866年,由于音乐剧《黑魔鬼》在美国的纽约上演,被公认为是第一部美国的音乐剧。

经过19世纪中叶之后半个多世纪的多方位的探索,音乐剧逐步求得了音乐、舞蹈、戏剧的结合。在20世纪二十年代,音乐剧处于小歌剧时代,同时出现了一种新的演出形式,即娱乐性的时事讽刺剧(RENUE)。1914年,音乐剧《当心你的脚步》开始尝试将JAZZ因素引入音乐剧创作。到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美国音乐家与戏剧家在音乐创作上开始大量运用流行于美国的爵士音乐去丰富创作,舞蹈除了欧洲移民的舞蹈外,大量吸收了由黑人舞蹈发展而成的爵士舞和踢踏舞。至此美国音乐剧掀开了它的新纪元,作品逐步趋于成熟。20世纪四十至六十年代,受欧洲轻歌舞剧和爵士音乐的影响,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百老汇音乐剧经典剧目,如《俄克拉荷马》(1943年)、《窕窈淑女》(1956年)、《西区故事》(1957年)、《屋顶上的提琴手》(1964年)等。至此,美国音乐剧达到了一个商业和艺术创作上的繁荣期。

20世纪六十年代,“甲壳虫”和摇滚乐由英国冲向世界,各国音乐剧作曲家对这股不可抗拒的力量由抵制逐渐转向吸收。到了七八十年代,“音乐剧”的创作热潮转向伦敦,其中一个关键的人物就是安德鲁劳埃德韦伯。可以说,没有他就没有现代音乐剧在今天国际市场上的走红。英国创造了与美国风格大不相同的“音乐剧”,出现了一批英国“音乐剧”经典剧目,引起全世界的瞩目。从此,音乐剧的创作中心也由美国的百老汇移至英国伦敦的西区。

韦伯的音乐剧开创了现代音乐剧的时代。他在配器上也打破了管弦乐的严格限制,将电声乐器引入音乐剧,从而加强了它的时代感和表现力。加之由于现代音响广播设备的更新和普及,许多音乐剧中脍炙人口的歌曲通过现代传播媒介手段,很快就风靡世界,成为全球流行歌曲,如《艾维塔》中的《阿根廷,不要为我哭泣!》、《猫》中的《回忆》,在音乐会及平时街头广播中都常可听见,致使许多没有看过此剧的人也产生了一睹为快的期待。《万世巨星耶稣基督》(1971年)、《艾维塔》(1976年)、《猫》(1981年)、《歌剧院的幽灵》(1986年)和《日落大道》(1993年)以及根据雨果的名著《悲惨世界》创作的音乐剧《悲惨世界》(1980年)等,都成了世界各国竞相上演的保留剧目,它们在音乐和戏剧上都有了突破和飞跃。

(二)现代音乐剧在艺术和商业上在全世界范围内成功的必然因素

关于现代音乐剧的成功,媒体的报道和介绍早已汗牛充栋,毋需赘言。然而关于它作品的成功因素有一个广泛的误解,或者具有片面性,不少人认为:韦伯的成功之处在于古典歌剧与现代舞台剧的融合,一方面将摇滚、爵士等现代流行音乐的元素融入古典歌剧当中,令阳春白雪别添生趣;另一方面又保留了大量优美抒情的咏叹调式的唱腔,而这正是歌剧古典美的感人魅力所在。这种误解的真正实质是对现代音乐剧的美学特征不够了解。事实上,无论创作理念还是表现形式,韦伯的音乐剧与传统的古典歌剧完全植根于不同的文化土壤,在两者之间有一道文化断层,而沟通这一断层的则是源自二战之后兴起的美国百老汇歌舞剧。

韦伯的作品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从形式上讲,他的音乐剧基本上体现了美国音乐剧载歌载舞的艺术风格。从骨子里讲,这是百老汇式的。但是作为一位受过正统音乐教育的“学院派”英国作曲家,韦伯又不甘于走罗杰斯和哈默斯坦的老路。

百老汇歌舞剧的商业法宝主要有三个:①豪华明星阵容;②模式化的群舞场面;③华丽的舞台效果。韦伯的音乐剧在舞台表现形式上虽然继承了百老汇的衣钵¨并以现代科技手段加以发扬光大,但他的作品中表现的艺术主题常常使百老汇歌舞剧望尘莫及,不仅具有百老汇歌舞剧极少体现的先锋派精神,而且常常以大量适合于流行传唱的优美唱段取胜。

的确,音乐是音乐剧的主体。韦伯有良好的古典音乐修养,但没有走艰涩高深的作曲曲风一路,选择的是通俗的、大众的形式:旋律动听上口,歌词明白流畅。对旋律之美的追求,使韦伯赢得了“旋律大师”的美称。正是这种追求,使韦伯的音乐剧超越了一般的百老汇喜歌剧,它喧闹而不失优雅,超越了流行音乐瞬息万变、稍纵即逝的文化特征,进入现代经典艺术的殿堂。

从舞台表演形式上看,韦伯的音乐剧不是古典歌剧的后裔,而是现代科技美学观念革命的产物。以韦伯为首的英国艺术家和演出商摸索出了与传统美国音乐剧不同的生产方式,利用舞台机械和声光电方面新技术,制造出以往不敢设想的复杂多变、惊心动魄的舞台效果。根据《纽约时报》报道中的描述,《歌剧院的幽灵》上演时,能让19世纪八十年代巴黎歌剧院瓦斯灯金色光晕中的观众席一瞬间又变幻为歌剧院楼顶、陵园,甚至于地下湖泊,湖中蜿蜒游走着一只无线电遥控的木舟。台面设有96个暗门,无数道具从台侧平台移上舞台,此外还有一座宽36英尺的移动电梯悬在两座25英尺的塔楼间。这一切当然离不开电脑和自动化技术。可以说,以韦伯为首的英国音乐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专业水平。他们将多年磨砺的技艺、严肃的工作态度、充沛的想象和丰厚的修养倾注在音乐剧这一商业戏剧样式上,这对于传统剧的改观所能起到的作用是容易相见的。还有一个最为关键的原因是韦伯深知版权对于一个作品而言意味着什么。因而他专门成立了一个从事音乐剧制作推广运作、保护其版权的公司。一个音乐剧的所有,包括剧本、音乐、灯光、舞美、音像出版等,都在其版权范围之内,并且公司为音乐剧制定了严格的演出标准,再加上对音乐、音响以及舞台美术等版权都有近乎苛刻的保护,演出质量能得到优质的保证,这样就刺激了票房收入。我们可以发现。现今流行的许多百老汇的音乐剧到现在为止都没有录制过出录像带,但是音乐剧中的部分流行的唱段,却可以在街上买到它的钢琴谱和歌曲片段。他在卖这些东西的同时也是在对整部音乐剧做宣传。你要真正看到全剧,还是得买票到剧场去看。而专业的演出公司,又保证了现场演出的原汁原味。上海大剧院在成功引进音乐剧《猫》后,感触颇深:“百老汇的生产是标准化的生产,像生产麦当劳和可口可乐一样。在美国生产和在中国生产,对质量和配方的要求都是一样的。”从而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保证了音乐剧演出的寿命和质量,为现代音乐剧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成功奠定了一个基础。

今天,在美国、欧洲各国以及亚洲的日本、韩国等,音乐剧正以巨大的生命力在文化市场争奇斗妍,成为大众文化的一颗明珠。因而探索其在艺术和商业上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成功的原因,对我们今天国内的文化市场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