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艺术歌曲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内容摘要:艺术歌曲是具有独特品质的重要的声乐体裁,在其独立成型之前经历了较漫长的历史发展阶段,本文试图对艺术歌曲的缘起进行一些探讨。
关键词:艺术歌曲缘起歌曲曲调伴奏声部
艺术歌曲是19世纪初欧洲浪漫主义音乐的产物,是一种专业性、室内性、抒情性相统一的音乐体裁,它是诗、声乐旋律、相对独立的器乐①(钢琴)部分构成的统一的有机整体,是文学与音乐,人声与器乐高度融合、珠联璧合的艺术形式,它的源头在德奥。
艺术歌曲表现的主体性、抒情性、专业创作的技巧性,器乐(钢琴)部分和声乐旋律的互动融合性,表演形式的室内性以及它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性是它独特品格的整体联系,是它定型成规的标志。基于此,人们普遍认为,艺术歌曲作为一种音乐体裁是由被誉为“艺术歌曲之王”的舒伯特最后确立的。但艺术歌曲并不是舒伯特凭空创造的,它在作为一种重要的音乐体裁真正确立之前经历了比较漫长的历史发展阶段。
欧洲自文艺复兴运动开始,音乐艺术逐渐发生了巨大的发展变化,声乐艺术开始了向近代过渡,产生了各种体裁、不同风格的声乐形式。特别是16世纪初发源于德国的宗教改革运动,不仅给整个欧洲的社会、经济、科学、文化等诸领域带来了全面的繁荣与进步,同时对音乐形式的发展变化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从此,个人风格和独创性成为音乐创作的首要原则,使彰显人文主义精神、追求感性自由、富于个性特点的歌曲艺术得到了蓬勃发展。
德国在宗教改革之前,其音乐只是一个二流的国家,主要模仿法国和意大利的音乐。但宗教改革之后,它就逐渐在欧洲音乐史上获得了重要地位,特别是在歌曲艺术方面,在经历了近两个世纪、几代作曲家的努力后,逐渐发展成为影响世界的重要的音乐体裁——艺术歌曲。
16世纪末以前,德国的各种歌集大都标明“可唱可奏”,这说明其形式尚未确立。从17世纪初开始,出现了一种新的声乐抒情体裁,艺术歌曲的雏形——新“歌体……”(NeueLieder)。就这一体裁的风格来说,曲调大多保留了民间音乐的基本素材,与民歌很接近,伴奏的形式及创作规范也尚未很明确。其代表性的作曲家的作品有很多,如奥佩茨(M.Opitz.1597—1639)的《德语诗歌集》(BuchvonderDeutschenpoeterey),硕爱因(Schoein1586—1639)的《森林音乐》(Jocusnuptialis),克里格尔(A.Krieger1634—1666)的自度曲《新旋律》(NeueArien)等等。
18世纪中叶,伴随器乐创作的“柏林乐派”的兴起,出现了“第一柏林歌曲乐派”,这一现象标志着德国歌曲走上了自身独特的发展道路,从此欧洲各国的歌曲有了创作方法、美学原则和风格上的鲜明区别。可以说,德国艺术歌曲得以产生的社会根源,首先在于启蒙运动对思想的解放,其直接原因则在于市民阶级社会地位的提高,也与普鲁士弗里德里克大帝对艺术的保护政策息息相关。
第一柏林歌曲乐派的理论奠基人是克劳塞(Chr.G.Krause1719—1770),最主要的作曲家是C.P.E·巴赫,他于1758年出版的《宗教颂歌和歌曲》(GeistlichenOdenandLieder),包括了为诗人盖勒特(Chr.Gellert,莱比锡大学文学教授)的54首诗歌谱曲。这些歌曲内容严肃深刻,富于思想性,代表着当时受启蒙运动影响的知识阶层的新思维。作品通常较突出歌词的意义,旋律相对处于服从的地位,其中的谱曲大多是分节歌形式的,引人注目的是,大都写出了完整的伴奏。作曲家表示,他不愿意让“呆板的通奏低音演奏者”去任意想象,其中有些作品的伴奏有相当的独立性。
C.P.E·巴赫的歌曲生前共出版约200余首,其创作实践充分表明了当时键盘伴奏歌曲风格崛起的趋势,从而使第一柏林乐派民歌风的、质朴的歌曲添加了专业创作式键盘音乐的典雅精致;与此同时,依然保持抒情的质朴格调。
另一种趋向与第一柏林乐派质朴风格截然不同:充分发挥个人创造力,突出创作歌曲音乐精致,逻辑严密的一面。如内弗(C.G.Neefe1748—1898)引入并发展了带修饰的分节歌,允许曲调和伴奏随歌词的后续段落作适当改变。他的歌集《歌唱与键琴小夜曲》(Serenatenbeimklavierzusingen1777)提供了范例:作曲家配合歌词变化,对分节歌音乐部分的节奏和结构适当调整,同时对伴奏进行相应改变,对伴奏地位充分加以重视,表明了将伴奏视为歌曲内在要素的重要取向。
第一柏林歌曲乐派的后继者被称为“第二柏林歌曲乐派”,崛起于1770年前后,他们的歌曲曲调更为精致、节奏与和声更复杂,键盘乐器伴奏的作用也更为重要,带修饰的分节歌较之前人更为靠近通谱歌曲(Throughcompose)。其中,三位代表人物是舒尔茨(J.A.P.Schultz1747—1800)、赖夏特(J.F.Reichardt1752—1814)和采尔特(C.H.Zelter1758—1832)。舒尔茨尤其注意采用较为优秀的诗歌为歌词,他的三部歌集都名为《民间音调的歌》(LiederamVolkston),赖夏特出版于1794年的歌集《哥德抒情诗与赖夏特谱曲》在德国颇为流行,其中有著名的《魔王》和《野玫瑰》。采尔特的成就更为突出,他最早的一部歌集是《钢琴伴奏歌曲》(LiederamKlavierzusingen),多数作品调性多样,节拍灵活自由,和声风格多变。他的歌曲对后代作曲家的影响是很大的,例如,他曾教过门德尔松和勒威(C.Loewe),在这两位作曲家的歌曲创作中,就有着采尔特风格的鲜明影响。
需要指出的是,德国文学浪漫派的支流——士瓦本派对艺术歌曲的兴起也有重要影响,其中,作曲家楚姆施蒂格(J.K.Zumsteeg1760—1802)的地位尤为重要,他的叙事歌曲创作对舒伯特的早期创作有直接的启发作用。士瓦本派的一位作曲家和理论家舒巴特(C.F.Schubart1739—1791)也影响了舒伯特的艺术歌曲创作(著名的《致琴弦》和《鳟鱼》的歌词即选自舒巴特的诗作)。
与舒伯特相对而言,维也纳乐派的大师格鲁克、海顿、莫扎特在歌曲创作方面只是偶尔旁涉,并未作为重要的音乐创作领域去对待。但莫扎特为哥德诗谱曲的《紫罗兰》(DasVeilchen,K.476),已经预示了浪漫主义艺术歌曲繁荣时期的到来。贝多芬的《致远方的爱人》(AndieferneGeliebte,Op.98,6首),属于艺术歌曲套曲,并且对浪漫主义的艺术歌曲创作具有重要的开拓意义。
在德国“利德”(Lieder)的发展轨迹中,可以看出,最初在16世纪,兴起过一种复调形式的“利德”。随着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精神追求感性自由的历史潮流,主调音乐逐渐发展并在音乐世界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这样就出现了“有伴奏的单声歌曲”。在较长一段时期内,伴奏处于陪衬地位,但是历史的发展不断赋予伴奏以重任。18世纪末,德国“利德”歌曲已开始出现浪漫主义迹象,作曲家较注重伴奏声部的写作和设计,这样,钢琴声部(器乐)从单纯的伴奏升级成为人声的伴侣,衬托、说明和加强诗歌的含义,几项任务并重。到19世纪初,“利德”成为了大多数作曲家运用的借以发挥最大才能的工具。舒伯特的天才创造,使“利德”歌曲发展至顶峰。这样艺术歌曲的体裁真正确立下来。从此,这一体裁在以后的音乐历史潮流中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蓬勃发展,在音乐艺术的长河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成为与奏鸣曲、交响乐一样重要的体裁。
注释:
①艺术歌曲一般都是由钢琴伴奏的,但自晚期浪漫主义音乐以后,很多作曲家创作的艺术歌曲的伴奏由管弦乐队代替了钢琴,如:马勒、理查·施特劳斯等。
参考文献:
[1]白君汉:《论沃尔夫的艺术歌曲》,载《交响》2001年第2—3期
[2]保·朗多尔未:《西方音乐史》,周薇等译,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年3月
[3]保罗·亨利·朗:《西方文明中的音乐》,顾连理等译,杨燕迪校,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3月第1版
[4]刘新丛、刘正夫:《欧洲声乐史》,中国青年出版社,北京,1999年
[5]唐纳德·杰·格劳特、克劳德·帕利斯卡:《西方音乐史》,汪启璋等译,人民音乐出版社,北京,1996年
[6]杰拉尔德·亚伯拉罕:《简明牛津音乐史》,顾译,钱仁康等校,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年12月
[7]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5月
[8]张洪岛:《欧洲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