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歌唱艺术管理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内容摘要:思维活动自始至终都结合着具体生动的形象叫形象思维。在歌唱表现中形象思维起着重要的作用,没有形象思维就没有艺术歌唱。
关键词:歌唱艺术形象思维文学语言音乐语言
艺术都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现实生活、反映人们的思想情感的,音乐也是如此。然而,音乐的物质媒介是声音——音响,它不可能像绘画、雕塑、舞蹈、戏剧、影视那样,给观众一个具体可感的形象,相比较而言,音乐是一个更为抽象的艺术。别林斯基说过:“艺术是寓于形象的思维”。艺术家运用形象思维把已观察到的、经历过的印象和情感体验,在大脑中复现,让想象和联想多向度地展开,把情感意象外化,再运用音乐语言或文学语言去塑造艺术形象。这个运用想象和联想的思维方式就是形象思维。离开具体生动的形象,歌唱与发声就无法进行。
音乐之所以美,是由于音乐表演体现了艺术形象的美。音乐的艺术形象,是由歌唱家、演奏家或指挥家通过创造性的劳动塑造出来的。声乐作品是文学语言和音乐语言的结晶。声乐作品必须通过演唱(当然也包括器乐伴奏),才能塑造出音乐的艺术形象,才能把音乐作品的美由潜形态转化为显形态,在形象思维的过程中,还要对多个形象进行选择、提炼加工,才能形成一个理想的艺术形象,才能为听众所接受和欣赏。
在声乐作品中,词、曲作者已经做到了“立辞为象”。那么,演唱者怎样才能做到立辞为象呢?元代燕南芝庵《唱论》认为:“三教所唱,各有所尚:道家唱情、僧家唱性,儒家唱理。”“唱情”,就是要唱出情感;“唱性”就是要唱出风格和个性;“唱理”,就是要唱出理趣,意余声外,通过形象来表达含蓄的道理。这些都需要演唱者用“心”去“唱情”“唱神”。唱出“情”和“神”就是唱出了(塑造了)音乐的艺术形象。情来自形象,形象逼真,情感也就生动,形象不准确,感情就会产生失误。歌曲中所描写的形象是客观事物的形象,演唱时必须使主观与客观形象相吻合,否则,演唱者在塑造音乐形象时就会失去分寸,若过分夸张,就没有真实感;如不够,就显得呆板,缺少神韵,感染不了听众,所以,在唱情时必须注意感情是否真切,是否符合声乐作品的形象要求。我们以歌曲《小二黑结婚》为例,第一乐段从首句“清粼粼的水来,蓝莹莹的天“到”站也站不定,坐也坐不安,背着了我的娘,来洗衣衫”。不到30小节的音乐就把小芹等待二黑哥开会回来的焦急心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演唱者若能把这种情绪和情境演唱出来,那么,一个朴实、纯情的农家少女神采就形象地凸现出来了。
一个演唱者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和艺术素养,必须深入生活,因为艺术创作源于生活。现实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只有深入生活,才能扩展视野,深化认知,积累经验,只有这样,演唱者在舞台上一展歌喉之际,才能做到“厚积而薄发”。具体地讲,演唱者在准备唱一首歌曲时,首先对音乐作品必须有个理性的认识,准确地理解、领会音乐作品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细致地分析歌词和曲谱,剖析愈深刻细致,艺术构思就愈准确愈丰满,头脑中的想象就愈丰富、愈鲜明,而通过歌声表现出来的情感就愈清晰,听众感受到的情感也就愈准确。在剖析和艺术构思的过程中,演唱者已下意识地开始了形象思维活动,随着歌曲优美的旋律,不知不觉地就展开了想象的翅膀。脑海中一个与歌词内容统一的具体形象就显现出来了。例如,在演唱《在希望的田野上》时,歌者回忆家乡农村的情景:“炊烟袅袅”“小河流淌”“一片冬麦”“一片高粱”“河塘”“果园”等;演唱《英雄赞歌》这首歌曲时,通过对电影的回忆(因为没有亲身体验)进行间接的感情体验,“双手紧握爆破筒,怒目喷火热血涌”。歌唱者如身临其境,犹如亲眼目睹在硝烟滚滚的战场,双手紧握爆破筒冲向敌人——一个志愿军战士王成的英雄形象。又如演唱《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这首歌曲时,“桃树倒映在明净的水面”,“桃林环抱着秀丽的村庄”,以及歌曲《草原之夜》、《乌苏里船歌》等这些生活经验留给我们的表象就会在脑际凝聚成多个完整的视觉图像,眼前好似一幅幅美丽的风景画;这时画中有物,物在画中,人也在画中,“心随情走”,情来自形象,形象激发情感,从而达到“心儿在歌唱”的状态。这是一个由理性分析(理性认识)进入形象思维(情感反映)的创作过程,在这个创作思维活动中,情感体验得到了升华,激发了演唱者的灵感。此时,演唱者的声音、眼睛、面部表情及肢体间的距离消失,“声情并茂”的歌声,促使听众与演唱者发生心灵感应般的情绪感染,所谓情感随歌而动,情绪随歌而起,听众真正欣赏到了歌唱艺术的美,获得了心理、情感上不同程度的满足。歌唱艺术真正达到了韵味醇厚而隽永的境界。从美学角度,主体显示了一个鲜明而生动的情感形象,激发了审美主体的联想、想象、情感体验等情感反应。所谓“色美以感目、音美以感耳、意美以感心。”“意美”即“意象”,“意象”是由“联想、想象”产生的,“想象”属于形象思维,而“在艺术中起着最积极和最主导作用的是想象”。(别林斯基语)因为演唱者在演绎声乐作品的过程中,进行了积极的形象思维活动和创造性地想象和联想,从而“以情带声”,淋漓尽致地发挥了歌唱艺术,把音乐形象塑造得鲜明生动,丰富感人。
实践证明,歌唱艺术离不开形象思维,特别是进行歌曲情感、情境体验时,如果脱离了形象思维,犹如“瞎子摸象”。在歌唱艺术中运用形象思维是极其重要的。因此说,没有形象思维就没有艺术歌唱。
参考文献:
[1]《声乐艺术心理学》邹长海著人民音乐出版社
[2]《声乐艺术美学》石惟正著人民音乐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