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汉画石像中的音乐艺术研究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汉代时期南阳的音乐艺术形式多样,内涵丰富,最典型就是丰富多彩的舞乐百戏,尽管在某些方面还不够成熟,但却是后代各类表演艺术的雏形。汉代帝王对音乐的提倡,促进了南阳音乐文化的发展。近年来在南阳发掘的近50座汉墓中,描绘汉代乐舞百戏的生动画面占据很大比例,再现了当时的盛大场面,具有不可低估的艺术价值。在南阳出土的汉画像石中,反映出音乐文化在汉代民众生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弹吹乐器,吟唱歌曲,成为民间聚会时必备的项目,其中宴饮舞乐百戏尤为精彩,汉画《舞乐宴飨图》反映这种饮宴情景:画面上方一人跽坐,三人鼓舞,下面二人对坐,中间置酒杯、鱼、肉等饮食。画中舞者的长袖“云转飘忽”,身段“体若游龙”,给人以飘逸的美感。通过汉画了解南阳汉代音乐文化,间接地了解当时社会文化生活的特点,对于研究社会人类学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汉画像石中音乐的艺术形态
1.汉画像石中的说唱乐舞百戏,在汉画像石占有很大比例。在汉代乐府的统一组织下,统一采集反映民众生活风貌、思想观念的民间音乐艺术精华,创作了多姿多彩的汉代音乐。汉画形式丰富多彩、规模宏大且音乐具有比较完美的表现形式。其中的弹奏伴唱同现代曲艺中的大调曲、三弦书的演唱形式十分相似,边鼓边唱,其鼓状与今天所用的鼓也很相像。汉代的相和歌,是一种用歌唱讲故事的形式,是说唱艺术的前身,南阳汉画馆珍藏的汉代“抱相俑”则证明,两汉时期“相和歌”已在南阳流行。在南阳汉画像石刻中也看到了水袖的运用,后逐渐演变成了戏曲中使用的水袖,在汉代这就是且舞且歌,旁边有一支歌队伴唱“长袖舞”,张衡在《观舞赋》写到:“抬修袖以翼面,展清声而长歌。”
2.汉画像石中的乐器南阳出土汉画中,《撞钟图》、《击铙图》十分生动,弹琴、抚琴、吹笙、击鼓,更是栩栩如生。反映在画面上的乐器有建鼓、鼓、铙、钟、埙、竽、排箫、瑟、筑、小锣、拊、笙等多种多样。不仅乐器种类多,还有乐队组合,有单独的器乐演奏,也有为歌舞和百戏伴奏。无论何种形式,鼓是必备乐器,在画面上占据着突出的位置。这种乐队的组成和伴奏形式,影响了后世的戏曲音乐。这些汉画中的音乐形态为我们研究古代音乐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对于挖掘南阳汉代音乐,了解中国民族音乐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
3.汉画像石中的舞蹈舞蹈是南阳汉画像中另一种经常出现的艺术形式,且往往作为独立节目出现,这时乐队处于伴奏地位,舞蹈地位有所提升,为主人欣赏乐舞和宴会所用,多为杂舞。主要有长袖舞、巾舞、折腰舞、七盘舞、鼙鼓舞和建鼓舞等。舞蹈与先秦舞蹈特别是楚风舞蹈的联系密切。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小舞,即帗舞、羽舞、皇舞、旄舞、干舞和人舞等种类繁多,姿态婀娜。
三、汉画像石中音乐的美学价值
古代音乐是歌、舞、乐三位一体的形式,即“诗言志,歌咏其声,舞动其容”。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成为独立的表现形式。这在出土的南阳汉画中有很直观的体现,从不同侧面反映出两汉社会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独特的音乐文化特点,无论在音乐体系的构建还是音乐艺术的表现方面都存在着雅俗并存的现象,汉代音乐以综合的艺术形态发展,形成了一代乐风,体现了汉代社会博大精深、包罗万象的宏大气魄和精神实质。由此可以看出汉代是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转型期,音乐文化在当时社会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南阳汉画的音乐艺术形态中可以发现,汉代音乐对中华文化艺术的发展方式和发展方向起着重要的导向和奠基作用,以至于对于整个中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体系的生成和发展也有着不可否定的作用。它生动具体地描绘汉代音乐的真实场景,纯朴含蓄、完美统一,是研究古代音乐美学的珍贵资料。美学家王朝闻先生则称南阳汉画像石为“难以匆匆理解的文化现象”,并断言:“这一艺术宝库的价值在未来将更加光辉。”
作者:范宛新单位: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