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农村基层党建创新研究新视角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农村基层党建创新研究新视角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农村基层党建创新研究新视角

[摘要]农村基层党建创新的实践性、系统性、关联性特点,要求对它的研究,须从主体、客体、介体、载体四个方面入手。主体主要研究农村基层党组织应该发挥什么作用和怎样才能发挥这种作用;客体是指与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相对应的工作领域和工作对象,主要研究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介体是指影响农村基层党组织发挥作用的传导机制及其相关要素,主要研究体制机制问题;载体是指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发挥作用的渠道或平台,主要研究农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怎样建设和无职党员怎样发挥作用问题。主体、客体、介体、载体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

[关键词]农村基层党建;创新研究;新视角;主体;客体;介体;载体

推动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创新(以下简称农村基层党建创新),不是为创新而创新,而是为了解决问题;深化农村基层党建创新研究,不是为研究而研究,而是通过研究寻找推动创新的思路和方法。从基层党建创新所面临的形势任务看,它所面临的和所要解决的,有个性问题,也有共性问题;有孤立性问题,也有相互关联度很强的系统性问题;有历史延续下来的旧问题,也有社会发展进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有党和国家高度关注的宏观问题,也有与农民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微观问题;有通过方法创新就能解决的浅层次问题,也有需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才能解决的深层次问题。解决问题的前提,是聚焦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通过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伪存真的分析研究,找到问题关键,抓住问题本质,把握不同问题表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规律,在此基础上才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当前所需要的农村基层党建创新研究,应是以系统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时代背景,以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更好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为根本目的,以促进农村实现全面小康、完善党领导农村工作的体制机制、提高农村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为前行方向,以历史考察、调查研究、比较分析为基本方法,以推动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及相关问题的有效解决为着眼点的探索过程。研究要立足新形势、新任务,针对新情况、新问题,得出新认识,找到新方法,在坚持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个性研究与共性研究、纵向研究与横向研究紧密结合的同时,研究的切入点也需要有新的视角。农村基层党建创新的实践性、系统性、关联性特点,要求对它的研究,须从主体、客体、介体、载体四个方面入手。

一、关于农村基层党建创新的主体

主体作为哲学概念,是指对客体有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是客体存在意义的决定者。这里的主体,指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创新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推动农村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和主导力量,是解决好农村问题的关键所在。主体研究需要关注的,是农村基层党组织自身建设面临或存在的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什么样的党组织能够发挥这样的作用,基层党组织建设需要解决自身哪些问题才能发挥这样的作用。首先,关于农村基层党组织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党和国家制定的相关法规制度已有明确规定。十八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第三十一条明确规定:“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第三十二条规定:“街道、乡、镇党的基层委员会和村、社区党组织,领导本地区的工作,支持和保证行政组织、经济组织和群众自治组织充分行使职权。”2014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指出“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是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基础工程,对于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具有重要意义”。强调“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要坚持服务改革、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服务党员”,要“大力推进基层党组织强化服务功能、改进服务作风、提高服务能力、完善服务保障,不断增强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促进全面深化改革,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组织保证。”这些规定,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规定了任务,指明了方向,农村基层党建创新研究,就是要找到有效途径和方法,最大限度地使这些目标任务真正落到实处。其次,关于什么样的党组织能够发挥这样的作用。这个问题的实质,是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有什么要求,前后提法也不相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一段时间后,有的根据当时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状况和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出“四个有”,即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章理事、有场所议事,并逐渐成为地方党委的共识。所谓“有人管事”,就是要把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班子建设好,特别要选配好村党支部书记;所谓“有钱办事”,就是村级集体经济要有一定的实力,能够为农民群众的生产经营和运用科技等提供更多的服务;所谓有章理事,就是要建立健全规范村“两委”关系和村级事务的规则制度;所谓“有场所议事”,就是要有村“两委”班子办公和村民办事、议事的设施与场所。“四个有”看似是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最基本的要求,实际也是很高的要求,特别是其中的“有钱办事”“有章理事”,一些地方至今仍然没有解决好或没有得到很好解决。此后,中共中央办公厅于2010年5月转发了《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关于在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意见》,提出先进基层党组织的基本要求是,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成效明显,出色完成党章规定的基本任务,努力做到“五个好”:一是领导班子好。领导班子能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团结协作,求真务实,勤政廉洁,有较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二是党员队伍好。党员素质优良,有较强的党员意识,能够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三是工作机制好。规章制度完善,管理措施到位,工作运行顺畅有序。四是工作业绩好。本单位各项工作成绩显著,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事迹突出。五是群众反映好。基层党组织在群众中有较高威信,党员在群众中有良好形象,党群干群关系密切。与“四个有”相比,“五个好”要求更高,真正做到的难度也更大。按照“五个好”要求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从一定意义上说,农村基层党建创新所要研究的,就是如何使广大农村基层党组织达到这样的标准,发挥应有的作用。第三,关于怎样建成这样的党组织。解决好这个问题,涉及两部分人,需要处理好两个重要关系。两部分人,一是支部班子成员怎样选拔,如何产生,事关农村基层党组织能不能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二是党员怎样发展,如何管理,事关能不能始终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纯洁性。两大关系,一是村“两委”关系如何协调,事关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能不能很好发挥;二是党群关系怎样密切,事关党在农村的群众基础是不是扎实,执政基础是不是巩固。在前述党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目标、任务确定之后,怎样坚持从实际出发,使这些目标、任务成为现实,就是创新研究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农村基层党建创新研究可以有用武之地。近些年的许多实践探索,都在围绕解决这些问题而进行,而且着眼点多聚焦于体制机制创新,如着重解决党支部书记选拔问题的“两推一选”“公推直选”,着重解决带领群众致富问题的“领头雁工程”,着重解决农村权力配置问题的“一制三化”,着重解决完善办事规则问题的“四议两公开”,着重解决党组织、党员联系群众问题的“两会两评”,着重解决村干部激励保障问题的“一定三有”等。围绕主体,聚焦问题,抓住关键,找准切入点,是这些实践探索的共同特点,也是其能够产生较大社会影响的重要原因,对进一步深化农村基层党建创新研究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二、关于农村基层党建创新的客体

客体是相对于主体而言,通常是指存在于主体之外的客观事物。这里的客体,是相对于农村基层党组织这个主体而言,是指与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相对应的工作领域和工作对象,具体则是指“三农”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党的建设要联系党的政治路线来进行,是党的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这条经验,民主革命时期适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适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条件下也适用,农村基层党建创新研究同样适用。当前适用的含义,就是农村基层党建创新必须联系与农村基层党组织发挥领导核心作用紧密相关的实际问题来进行。农村基层党组织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所面临和需要解决的最大实际问题,就是“三农”问题。“三农”问题虽然不能等同于党的政治路线本身,但它是党的政治路线的重要内容,解决好“三农”问题,是贯彻党的政治路线题中之义。党提出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就内含有农业的现代化、农村的稳定和谐发展,以及农民民主权利的实现、文明程度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各项内容,具体则体现在“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社会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中。农村基层党建创新要从研究“三农”问题入手,一方面,因为它本身就是“三农”问题的一部分,解决好“三农”问题,既离不开解决好农村基层党建问题,也离不开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问题的首先解决。实践证明,哪个地方农村基层党建搞得好,基层党组织坚强有力,哪个地方农业生产就搞得好,农村就和谐稳定,农民就安居乐业,生活幸福。反之,哪些地方矛盾复杂,问题多,往往是那里的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或出现了问题,特别是在一些村“两委”班子不团结、党群干群关系不和谐甚至连“两委”班子都建不起来的地方,不首先解决好基层党组织建设问题,那里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农民幸福等都将无从谈起;另一方面,解决好“三农”问题,本身就是基层党组织工作的主要内容。党章规定,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农村发挥领导核心作用。这种领导核心作用,就体现在要贯彻落实中央各项农业、农村政策,统筹领导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协调发展,提高农村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维护农村和谐稳定,带领农民群众建设美好生活等各个方面。这既是党的政治路线在“三农”问题上的重要体现,也是农村基层党组织职责所在。农村基层党组织只有准确把握“三农”问题在本地的特殊表现,抓住问题的症结所在,在此基础上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才能更好地发挥在农村各项工作中的领导核心作用。推动农村基层党建创新要与研究“三农”问题紧密结合,并非一切“三农”问题都要研究。“三农”是个大课题,非常复杂,内容涉及农业农村政策、相关法律法规、土地制度、户籍制度以及城镇化进程、土地流转、人口流动、美丽乡村建设等,农村基层党建创新要对所有这些问题都进行研究,既不可能,也无必要。它所应该研究的,是基层党组织职责范围内的问题,是基层党组织能够解决的问题。另从现有“三农”问题研究队伍现状看,同是研究“三农”问题,不同的学者既有不同的学科背景,也有不同的研究视角或切入点,使用的研究方法也不相同。据此,我们认为,农村基层党建创新要研究“三农”问题,在视角上,要从党的建设研究角度切入;在方法上,主要运用党的建设研究方法;在内容上,必须与基层党组织发挥作用相联系;在研究基础上,要以当前的农村政策体系和制度安排为基本前提;在研究目的上,应着眼于探索规律,聚焦难题,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三、关于农村基层党建创新的介体

介体,通常是指主体用以影响、作用于客体的媒体或中介。作为农村基层党建创新所要研究的介体,是指影响农村基层党组织发挥作用的传导机制及其相关要素,核心内容是与此相关的体制机制。众所周知,事物具有什么功能和作用,与它能否表现应有功能或发挥应有作用,两者既相互联系,又彼此区别。在许多情况下,特定事物功能和作用的发挥,还需要借助介体才能实现,如发动机要驱动汽车四轮,就需要借助齿轮、皮带、转轴等动力传导装置,后者就是介体。依据基本的机械原理,在发动机动力确定之后,传送动力的介体不同,发动机输出的功率不同,力量作用的方向也不相同甚至有可能相反,这对深化农村基层党建创新研究富有启示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讲,农村基层党建创新在主体的问题解决之后,介体就是决定的因素,这也是农村基层党建创新研究的重点所在。决定介体效能优劣的,是其内部结构,即机制。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创新所要研究的介体,是以制度为载体、以内在关系为纽带建立起来的动力传导系统。这个系统包括择优机制,即怎样在组织发展过程中保证党员质量,怎样把优秀干部选出来;激励机制,即怎样增强支部班子及其成员做好各项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怎样调动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积极性、主动性;协调机制,即怎样正确配置农村权力,处理村“两委”班子以及与其他村级机构的关系,使其在处理村政村务及做好农村各项工作中团结协作,形成合力;监督机制,即怎样保证村级权力受到监督制约、资金使用合法、办事结果公开,农民群众权利和利益得到切实维护和保障;民主机制,即怎样在完善村级治理体系过程中将法律赋予农民群众的各项民主权利落到实处,真正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等。以上诸方面,不仅有创新必要,存在较大的创新空间,而且实践价值较高、能够产生广泛社会影响的实践创新,也多集中在这些方面。农村基层党建创新对介体即机制的研究,应把系统化、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作为重点。近些年,服务于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和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各地围绕基层党支部设置、党支部书记选举产生、党员发挥作用、党员管理监督、党员权利保障、党员教育、党内关怀等,在完善机制方面进行了许多创新探索,创造出不少成功经验,也推出了一批理论、实践和制度成果。但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承认存在如下不足:一是工作方式方法的创新多,体制机制方面的创新少;二是解决某一方面问题的孤立性创新多,解决综合问题的系统性创新少;三是单纯解决农村基层党组织自身建设问题的创新多,能够实现解决农村基层党组织自身建设问题和解决“三农”问题有机结合的创新少;四是具有典型意义的创新多,具有普遍意义并能在更大范围推广的创新少。这说明农村基层党建创新加强对介体问题的研究,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很有意义。

四、关于农村基层党建创新的载体

载体,一般是指能传递能量或运载其他物质的物体。这里的载体,是指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发挥作用的渠道或平台。如果把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比喻为一台发动机,要使这台发动机发挥其应有的带动作用,必须为它找到合适的平台,把它安装在合适的位置,这样才能避免发动机功能闲置或空转现象的发生。这就是农村基层党建创新研究载体的意义所在。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创新研究要关注载体问题,是因载体关系到以下两个问题能否得到很好解决:一是农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怎样建设;二是无职党员怎样发挥作用。关于农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怎样建设。十八大报告在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总要求下,提出了建设服务型政党的战略任务。这是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的根本保证。建设服务型政党与建设服务型基层党组织,既彼此区别,又相互联系。党在总体上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是由作为党的细胞的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决定的,只有广大基层党组织普遍具备了服务功能,全党才能成为服务型政党。从这种意义上说,建设服务型政党,必须从建设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做起。而农村相对于城市社区、企事业单位,党建工作又有自己的特殊性,因此,对农村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方式、方法、途径进行探索,对于推动马克思主义服务型政党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农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应具备以下基本特征:第一,服务普遍化。即提供服务的行为主体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全体或多数党员而不只是村干部、党内少数先进分子和模范人物。第二,服务有形化。即服务要有明确的对象,有具体内容,有方法措施,能够很好地解决为谁服务、服务什么、怎么服务的问题。第三,服务常态化。即服务是经常性活动,是长期行为,而不是暂时要求,阶段性任务。第四,服务制度化。即将提供服务作为对行为主体的制度性要求,纳入制度化建设轨道,不仅要求行为主体做出服务承诺,而且可以根据承诺对服务内容、服务质量进行监督,做出评判。同时具备以上特征者,才能称为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关于无职党员怎样发挥作用。党员是党的细胞,党的先进性要靠党员先进性来体现,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要靠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来保证,但普通党员特别是无职党员怎样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却是一个仍需解决的问题。现在,中国共产党已经有8700多万党员,其中相当部分党员特别是无职党员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上长期处于“休眠”状态,与普通群众没有多少区别,这也是不争的事实。出现这种状况,党员个人有责任,但责任不全在党员,甚至主要责任也不在党员。近几年,从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到科学发展观学习教育活动再到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各地都在探索解决这样的问题,但还缺少令人满意的解决方案。从实践角度看,要使无职党员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必须解决平台问题,即党员发挥作用要有舞台和场所。这样的平台党员自己要主动寻找,但更要靠组织来搭建,归根到底要靠创新研究来发现。综合以上四个方面,强调农村基层党建创新研究要有新视角,决不是要把它分割成四个孤立的问题去分析,而必须把主体、客体、介体、载体作为一个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用系统思维来研究。这四个方面,不研究主体,就不知道谁来创新;不研究客体,就不知道为什么创新;不研究介体,就不知道在什么地方创新以及怎样创新;不研究载体,就不知道怎样使创新设想付诸实践;不把农村基层党建创新作为有机整体统筹思考,系统谋划,所谓的创新就可能成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按下葫芦起来瓢,劳民又伤财,事倍而功半。系统思维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分析问题,主客观原因都要考量;推动创新,主客观条件都要分析;解决问题,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必须统筹解决;谋划创新,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必须有机统一。将新视角与系统思维结合起来研究农村基层党建创新,才能聚焦问题,理清思路,抓住关键,定位着力点,找准突破口,提出有价值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措施和办法。

作者:薛建中 单位:中共河北省委党校党建教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