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邓小平民主观价值核心和意义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
邓小平从人民利益至上的价值观出发,突出对人民利益真正负责,把人民利益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这个价值核心,立足人民利益看民主,把握人民利益的至上性建设社会主义应然民主,把握人民利益的历史性发展社会主义实然民主,把握人民利益的全局性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化,形成了他的社会主义人民民主观。这对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进程中怎样看待民主,怎样推进民主化提供了有益启示。
关键词:邓小平理论;民主;利益;价值观
怎样看待民主?应然民主是什么?实然民主是什么?怎样推进民主化?在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进程中,特别是在外有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谓民主的“拉动效应”,内有商品经济很不发达等制约民主发展的因素存在的“滞后效应”的双重挤压下,中国民主化面临着浪漫与现实、应然与实然、突变与渐变、西化还是借鉴等艰难取舍的情况下,搞清楚这些问题,特别是掌握认识这些问题的价值观,更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邓小平的社会主义人民民主观,正好提供了有益启示。他从人民利益至上的价值观出发,突出对人民利益真正负责,把人民利益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这个核心,把人民利益同民主、人民利益的至上性同应然民主、人民利益的历史性同实然民主、人民利益的全局性同民主化结合起来辩证看待,强调要把握人民利益的至上性建设社会主义应然民主,把握人民利益的历史性发展社会主义实然民主,把握人民利益的全局性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化,解决了应然民主是什么,实然民主是什么,怎样搞民主(民主化)的问题。我们要领会他对人民利益真正负责的价值观,把维护好、发展好和实现好人民利益作为新世纪看待民主、发展民主的价值核心,推进中国特色的民主化,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一、应然民主:体现人民利益至上性,把建设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民主作为战略目标
价值观决定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民主观。邓小平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群众观,立足人民利益来看待民主,把人民利益至上作为他民主观的价值观,突出人民群众在民主政治中的主体地位,提出了他的体现人民利益至上性,把建设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民主作为战略目标的应然民主观(虽然他并没有提出过应然民主和实然民主这两个词)。
把维护人民利益作为共产党人政治和民主的起点和归宿。邓小平对人民怀有深厚的感情,自称“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他始终坚持人民利益至上,他“尊重群众,热爱人民,总是时刻关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他从人民利益视角来看待民主和政治。他认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是关系人民根本利益的大局,政治“是国内外阶级斗争的大局,是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在现实斗争中的根本利害”,“中国共产党员的含意或任务,如果用概括的语言来说,只有两句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他甚至还提出了合法性的观点,他说,“我们要想一想,我们给人民究竟做了多少事情呢?”从人民利益至高无上的价值观出发,自然就会形成他的人民民主观。
把民主提高到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最高目标之一的高度看。邓小平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始终抓住人民利益至上这个原则不放,提出了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系列要求,回答了什么是应然民主、民主的地位等问题。他对社会主义民主进行了界定,指出社会主义民主就是“保证全体人民真正享有通过各种有效形式管理国家、特别是管理基层地方和各项企业事业的权力,享有各项公民权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核心问题就是支持和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他把民主作为毕生奋斗目标,还提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建设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民主的宏伟蓝图。1987年,他谈到这个问题时明确指出:“我向一位外国客人讲过,大陆在下个世纪,经过半个世纪以后可以实行普选”。而普选正是高度民主化的重要标志之一。这实际就是回答了应然民主是什么的问题,因为在他看来,这还只是理想和奋斗的目标而已。他强调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把民主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的同等地位上看;他还强调:我们改革的总方向,是为了发扬和保证党内民主,发扬和保证人民民主;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们建设的是社会主义民主和人民民主,而不是资产阶级的民主;发展民主,包括人民民主和党内民主,实现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是坚定不移的目标和方针。可见,民主在邓小平的思想体系中的地位是同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他对民主建设是目标坚定、高度重视的。
坚定不移的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化进程。人民利益的价值观和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经验教训使邓小平更坚定了推进民主政治的决心。他心忧人民的民主权利,在提出民主是改革的方向时,也特别提到:“人民的民主权利,在、横行时期遭到践踏”。他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推进社会主义民主进程始终是义无反顾、坚定不移。他指出,中国现阶段最大的原则就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要坚定地、持久地、全面地的把党的基本路线贯彻下去。他强调:“基本路线要关一百年,动摇不得。只有坚持这条路线,人民才会相信你,拥护你。谁要改变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老百姓不答应,谁就会被打倒。”他认为,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特征是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暂时利益和长远利益的辩证统一,“民主集中制也是我们的优越性。这种制度更利于团结人民,比西方的民主好得多”。而资本主义民主实质是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民主,“资本主义国家的多党制有什么好处?那种多党制是资产阶级互相倾扎的竞争状态所决定的,它们谁也不代表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因此,他坚决拥护社会主义民主,反对资本主义民主。“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资产阶级自由化实质就是否定社会主义民主。当资产阶级自由化干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民主进程时,他旗帜鲜明地反对,说:“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不能动摇。这一点我任何时候都没有让过步。”“在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整个过程中,至少在本世纪剩下的几十年,再加上下个世纪的头五十年,都存在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问题”。他还强调要正确处理好“大民主”和“小民主”之间的关系。早在1957年,他就说过:“有些青年总觉得大民主解决问题。我们是不赞成搞大民主的,大民主是可以避免的,这就要有小民主。”为了保护人民和人民民主,他强调要正确处理民主与专政的关系,把人民内部民主同对破坏社会主义的人和反对社会主义的势力实行专政辩证统一起来。没有对人民利益真正负责的价值观,就绝对没有这个义无反顾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坚定性和原则性。
可见,邓小平的民主观是建立在人民利益的价值观上的。他理解的应然民主是真正的人民民主,他对推进社会主义人民民主是坚定不移的。联系到当前和今后我国民主发展的实际,就是要从人民利益视角来看待民主,体现人民利益至上性,把建设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应然民主作为战略目标来逐步实现。要始终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要求,在体现新兴阶层的合法利益同时,要维护和尊重弱势阶层的合法利益,不能把民主仅仅发展成某一部分人、某个阶层的民主。要深化和加快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程,把握民主化同社会稳定的辩证关系,积极稳妥的扩大政治参与,拓宽人民利益表达渠道,建设责任政党和责任政府,提高民主化水平。
二、实然民主:体现人民利益的历史性,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人民的历史利益
仅有应然民主这个目标不行,作为执政党的核心,在邓小平主政时期,民主问题,他最关心的应该是、实际也是实然民主是什么?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民主化)的问题。因为,他知道:人民利益具有历史性的特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有不同的历史利益。因此,仅仅谈人民利益至高无上是不行的,关键要研究如何才能做到对人民的历史利益真正负责,把它维护好、发展好和实现好。超越人民利益的历史性过份去追求应然民主,会导致民主成为“奢侈品”,消化不了,就会成为形式民主,有害无利。结束后邓小平主政时期,也即中国改革开放起步阶段,中国人民的历史利益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利用难得的外部和平环境,维护和发展好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推动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实现经济的迅速腾飞,使群众享受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利益,实现“经济建设时代”的第一次转型。从民主化角度看,就是要搞清楚实然民主是什么,优先发展实然民主,而不是过分追求形式民主和制度转型。邓小平就是这样思考和这样实践的。1989年,他在会见美国前总统老布什说:“中国正处在特别需要集中注意力发展经济的进程中。如果追求形式上的民主,结果是既实现不了民主,经济也得不到发展”。那么怎样从维护、发展好和实现好人民的经济利益出发,发展实然民主呢?他强调:
民主要服从经济建设这个大局。大局就是实现人民根本利益的大局。邓小平认为,(在当时)要实现人民的利益,最根本的就是要发展社会生产力,贯彻以按劳分配为主的政策,逐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最终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实现人民的整体利益。他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因为它代表着人民最大的利益、最根本的利益”,“经济工作是当前最大的政治”、“四个现代化就是中国最大的政治”。他提出要讲政治:从政治上观察和处理问题,从根本上说,就是讲大局,就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上,从大局着眼处理问题,不搞“空头政治”。什么是大局?他把大局概括为革命、改革、建设的总形势,概括为我们奋斗的总目标、总任务,概括为党和国家为实现奋斗目标而制定的基本路线及其方针政策。他认为,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三步走”的现代化战略,关系到人民的根本利益,“把我国建设成为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全党全国都要为实现这个伟大目标而奋斗。这就是大局”,“考虑任何问题(民主和民主政治自然也在内)都要着眼长远,着眼于大局。许多小局必须服从大局,关键是这个问题。”所以,他一直强调,发展是硬道理,把经济搞上去是最大的政治。“先把经济搞上去,一切都好办。现在就是硬着头皮把经济搞上去,就这么一个大局,一切都要服从这个大局”。看得出,在经济先行还是民主先行的问题上,邓小平还是略微倾向于二者兼顾,优先经济,这其实也是民主服从大局的一方面。这当然也是特殊国情决定的。他认为,“在当今中国,实现和保障人权,放在首位的是生存权、发展权。不致力于发展,不致力于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而去追求什么形式上的民主、人权之类,那就不要说实现小康,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就连最起码的吃饭问题都解决不了。”那么民主怎样才能服从好经济建设这个大局、这个最大的政治呢?除了前面提到的略微的经济优先外,那就是以民主化为核心的政治稳定同经济发展的良性平衡,即他认为的:民主政治发展只能有利于稳定,而不能有害于稳定,不搞大民主,稳定是大局。他说,“一心一意地搞四个现代化建设,必须一心一意地维护和发展安定团结、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政府的有效性是民主化发展和强化的必要前提。他强调要有领导有秩序有步骤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他强调要善于正确处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带有全局性的重大关系,(最基本的全局性关系就是一个中心和两个基本点相互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一再强调的要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他说,“民主是我们的目标,但国家必须保持稳定。”顺着这个逻辑,他还强调民主是:手段和目的的统一、民主和专政的统一、民主和集中的统一、民主和法制的统一、民主和人权的统一、民主与纪律的统一、民主与政治稳定的统一、民主与党的领导的统一,扩大民主与维护中央权威的统一。为了衡量政治体制改革和政策是否正确,他提出:“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政治结构和政策是否正确,关键看三条:第一是看国家的政局是否稳定;第二是看能否增加人民的团结,改善人民的生活;第三是看生产力能否得到持续发展”。这三个标准突出的还是稳定和团结。还是顺着这个逻辑,他提出并实践了渐进型的经济和民主改革战略,在迅速推进经济建设的同时,有领导、有秩序、有步骤的推进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实现了良性改革和良性稳定之间的动态平衡。这一战略在当前和今后相当一段长时期内都是我们的第一选择。
民主要服务经济建设这个大局。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民主既是目的更是手段。没有社会主义民主的保证和支持,社会主义现代化就不可能实现。但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却长期被忽视,党、国家和人民包括邓小平本人都吃尽了没有民主的苦头,因此,推动民主发展,对邓小平来说更具有迫切感和使命感。但他更多的是从坚持民主政治与经济发展的辩证统一,从推动经济建设,实现好人民根本利益角度出发的,突出的还是民主要服务经济建设这个大局。改革开放初期,针对当时党和国家领导制度存在着权力过份集中、党政不分、官僚主义等种种弊端,他呼吁全党充分认识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他指出:“现在看,不搞政治体制改革不能适应形势”。“现在经济体制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因此按照兴利除弊和用扎扎实实、稳步推进的办法去解决制度的改革和创新问题的思路,他领导和推动了政治体制改革,推进了政府内部民主,促进了经济发展;针对党政不分,党委干预政府,政府自主性不高的问题,他提出“改革的内容,首先是党政要分开,解决党如何善于领导的问题。这是关键,要放在第一位”,推进了党政民主;针对中央与地方,地方与基层之间存在的上级集中过多,下级民主过少的情况,他提出权力下放即正确地划分中央与地方权力,以及地方与基层的权力,激活地方和基层的积极性。他说:政治体制改革的“第二个内容是权力下放,解决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同时地方各级也都有一个权力下放问题”。他还说,“农村改革是权力下放,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要权力下放,下放给企业,下放给基层,同时广泛调动工人和知识分子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管理,实现管理民主化”。他进一步说明了下放权力的实质是发扬民主,“调动积极性,权力下放是最主要的内容;调动积极性是最大的民主”。调动积极性就是为了更快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不改革原有政治体制的弊端,不调动社会方方面面的积极性,不激发亿万群众的主动精神和创造精神,现代化便不可能实现。这实际就是推进基层民主。总之,无论是推进党政民主、政府民主还是发展基层民主,调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是最大的民主。
可见,当时,在特定的历史阶段,他的民主观偏重的还是民主要服务服从经济建设这个大局的,还是突出对人民利益真正负责,把人民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这个价值核心的,这就是他的“民主要讲大局”思想,这就是他的实然民主观。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成功实现了经济建设第一次转型的同时,实现了社会的政治稳定,这与我们积极建设社会主义实然民主的思路是分不开的。我们要领会他把握人民利益的历史性发展社会主义实然民主的精神实质,把握新时期人民利益的历史内容发生的新变化,发展新的社会主义实然民主。经济发展是硬道理,社会公正和民主也是硬道理。新时期人民的历史利益就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加快小康社会和政治文明建设进程,使人民获得除经济利益以外的政治利益、社会利益,实现人和社会、自然的协调全面发展。因此,必须把民主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来抓,发展以民主建设、制度转型同经济发展并重的新时期的社会主义实然民主。
三、民主化:体现人民利益的全局性,实现实然民主与应然民主的动态平衡
民主化,也就是怎样发展民主,实质就是处理应然民主和实然民主的问题。人民利益还具有全局性的特点。它包括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个人利益和整体利益、物质利益和非物质利益等。因此,执政党和政府,就要在民主的实践中一定要讲全局,从大局出发,既要照顾当前利益、局部利益、个人利益、物质利益,也要着眼长远利益、全局利益、整体利益和非物质利益。同时,“政治体制改革很复杂,每一个措施都涉及千千万万人的利益”,推进民主化和政治体制改革更是牵一发动全身,所以,民主化的理想路径应是从对人民利益真正负责的价值观出发,把握人民利益全局性特点,以应然民主为目标,优先发展实然民主,渐进、稳妥推进实然民主走向应然民主,实现二者的动态平衡。这方面有拉丁美洲等发展中国家提供了经验教训。这也是第三波民主化回潮的重要原因之一。邓小平总结经验教训,实事求是,在怎样发展民主(民主化)的问题上,提出了渐进、稳妥推进民主化的战略思路,既保证了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又推进了我国民主政治建设。
对人民利益真正负责就要考虑到中国民主化的特殊国情。邓小平始终强调要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来研究和解决中国的问题。“各国必须根据自己的条件建设社会主义。固定的模式是没有的,也不可能有。”那么中国民主化的特殊国情是什么呢?在邓小平看来,就是中国长期的封建专制和经济落后的历史以及人口众多、文化水平低下(特别是公民政治实践锻炼程度相当低)的现实,就是“中国国家这么大,乱不得”的现实。在这样的条件下,发展生产力就是第一要务,经济建设就是中心和大局;在这样的条件下,民主化就只能是渐进和稳妥的推进,不能一蹴而就,而是要实现政治稳定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如果突然实行普选等应然民主,公民的政治行为只会被一些政客和野心家利用,社会只会陷入动乱,倒头来,人民利益不但得不到维护,反而受到损害。这就是他强调的,“如果我们现在十亿多人搞多党竞选,一定会出现中那样全面内战的混乱局面。……民主是我们的目标,但国家必须保持稳定。”“一旦不稳定甚至动乱,什么建设也搞不成。”在这样的条件下,“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方针必须坚持,但是,方法要细密,步骤要稳妥。”总之,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民主化和现代化一样,也要一步一步地前进。”“实现民主和法制,同实现四个现代化一样,不能用的做法,不能用‘大鸣大放’的做法。”
对人民利益真正负责就要走渐进式、阶段式民主化道路,实现实然民主和应然民主的动态平衡。围绕把人民利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以及实现实然民主与应然动态平衡的思路,邓小平提出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原则、目标、内容、要求:
关于原则。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基本原则是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一个是人民利益至上,一个是坚持社会主义,但归根结底还是人民利益至上。他强调:“中国人民今天所需要的民主,只能是社会主义民主或称人民民主,而不是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的民主。”“我们必须进行政治体制改革,而这种改革又不能搬用西方那一套所谓的民主,不能搬用他们的三权鼎立,不能搬用他们的资本主义制度,而要搞社会主义民主。”
关于目标和内容。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目标包括长远目标和具体目标,这体现了民主建设的渐进性和阶段性。他认为,“我们是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但匆匆忙忙地搞不行。”“民主化和现代化一样,也要一步一步地前进。”长远目标即应然民主就是“在政治上创造比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实际的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调动人民和基层单位的积极性。”就是在条件成熟下“普遍实行直接选举”,彻底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具体目标和内容即实然民主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在服从服务经济建设大局的前提下,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具体制度、运行机制和操作程序等方面的建设,这包括:完善民主集中制,发展党内民主;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展议会民主;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党外民主和协商民主;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民族民主;简政放权,推行机构改革,完善企事业民主管理制度,扩大基层民主和社会民主;完善民主监督制度,加强人民监督;加强法制建设,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坚持民主与专政结合,保障人民民主。这样使我国的民主化基本上保持了有领导、有秩序地进行,既使公民享受的民主权利越来越广泛,创造了安定团结的政治稳定局面,促进了经济建设第一次转型。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关于要求。最能体现邓小平对实现应然民主和实然民主动态平衡,推进渐进式、阶段式民主化道路关注的还是他对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提出的要求方面,就是他对要正确处理民主与稳定、民主与集中、民主与法制、民主与人权等问题关系的论述上。他说,“我们在宣传民主的时候,一定要把社会主义民主同资产阶级民主、个人主义民主严格区分开来,一定要把对人民的民主和对敌人的专政结合起来,把民主和集中、民主和法制、民主和纪律、民主和党的领导结合起来。”强调发展民主要处理这么多对关系,从人民利益角度看,就是要把握人民利益全局性特点,正确处理好人民暂时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就是要在把人民利益维护好、发展好和实现好;从民主化角度看,就是要处理应然民主和实然民主的关系,实现二者的动态平衡,在稳定中推进民主,在经济发展中推进民主,使人民得到真正的实惠。
人们往往把中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取得的辉煌成就归因与经济建设的第一次转型,却忽视了20多年来在邓小平民主观指导下,渐进式、阶段式民主化道路的发展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巨大贡献。这条道路是我们今后必须要坚持走下去的,他提出的有关原则、要求也是我们应该领会和把握的。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到我们民主化的特殊国情正在和已经发生的新变化,那就是有利于民主化的各种因素不断形成和壮大(如市场经济发展、主体分化、主体意识增强、新的政治文化等),民主对促进社会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人民对保障民主权益和经济权益的呼声越来越大,等等。渐进不是不进,过程不等于无程。这就要求我们坚持渐进式的民主化道路同时,要适当加快民主化的进程,促进实然民主向应然民主转化。这也是邓小平希望的,“改革总要有个期限,不能太迟。”
世纪之初,第一次转型完成后,以民主化为核心的第二次转型(制度建设)日见迫切,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宏伟事业已全面铺开。这正是人们越来越关注民主、越来越需要正确认识民主,搞清楚用什么样的价值观去看待民主,搞清楚什么是当今中国的应然民主、实然民主和怎样推进民主化的时刻。邓小平从对人民利益真正负责的价值观出发,阐述的社会主义人民民主观,给我们以有益的启示。我们不仅要学习他关于民主的具体思想,更要掌握他对人民利益真正负责的价值观,把把人民利益维护好、发展好和实现好作为看待民主、发展民主的价值观核心,把握人民利益的至高无上性、历史性、全面性特点与应然民主、实然民主和民主化的辩证统一关系,把握人民历史利益的新变化和中国民主化国情的新变化,积极、稳妥的推进民主化。也就是党的十五大和十六大提出的,要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同依法治国结合起来,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参考书目:
[1]候少文著《邓小平的政治观》,中共党史出版社,1997年7月第1版,北京;
[2]胡鞍钢、王绍光、周建明主编《第二次转型:国家制度建设》,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北京;
[3]王浦劬主编《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2月第1版,北京;
[4]潘小娟、张辰龙主编《当代西方政治学新词典》,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10月第1版,长春;
[5]乔·萨托利著,冯克利、阎克文译《民主新论》,东方出版社,1998年12月第2版,北京;
[6]屠春友著《邓小平战略思维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北京;
[7]王惠岩主编《邓小平社会主义民主论》,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长春;
[8]候远长主编《邓小平理论的风格》,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郑州;
[9]宁骚、关海庭主编《邓小平理论与当代中国政治学》,北京大学出版社、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北京、哈尔滨;
[10]李景治等著《邓小平政治体制理论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北京;
[11]张彬、王友明主编《邓小平政治思想研究》,国防大学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