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历史意义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关键词】实事求是/继承与创新/机遇/人民的意志和利益
【正文】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思想理论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创立了邓小平理论。这个科学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它用全新的思想观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这一理论的正确指导,是我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功的根本原因。今后,这一理论仍然是指引我们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最强大的思想武器。当然,按照人类认识的一般规律,邓小平理论并没有也不可能已经完成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全部认识,作为一种科学理论,它还要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今天,我们在学习邓小平理论的过程中,回顾和总结这一理论形成和发展的特点及经验,不仅能够帮助我们准确地、完整地理解这一理论,而且对于加强党的理论建设,进一步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不断发展,也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正确处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准确地把握中国的国情,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是邓小平理论产生、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前提,也是我们今后推进这一理论进一步发展的根本前提
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豪无疑问,在我们的实践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它是观察和处理我国社会经济及政治问题的理论基础。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也有不同的态度,科学的态度应该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坚持他们提出的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基本精神,并把这些基本观点、基本原则和基本精神与实际相结合。我们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在党的历史上的很多时期,就是这种科学态度的杰出代表。他最早提出反对本本主义,一贯提倡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并把实事求是确定为党的思想路线。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坚持这条思想路线,反对教条主义,深入研究中国的国情,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创造性地运用于中国社会,创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找到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发展道路,彻底推翻了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成功地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进入社会主义时期以后,同样由于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引,在实践方面成功地解决了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一些重要问题。如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比较成功的,经济建设也取得了一些成就。此外,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理论。如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等等。但是从总体上来说,和以他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人,没有能够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来考虑中国的问题。发展到“”,已经形成一套脱离实际,具有严重的教条主义色彩的“左”倾理论。在实践上形成了单一的公有制结构,单一的按劳分配方式,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使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遭到了惨重的损失。正如邓小平说:“中国的苦头不只这十年(指“”——引者注),这以前,从一九五七年开始,我们就犯“左”的错误。总的来说,就是对外封闭,对内以阶级斗争为纲,忽视发展生产力,制定的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到了一九七六年,中国的政治经济形势已十分严峻。
逝世以后,中国社会面临着两种前途和命运的抉择:一是继续晚年的错误,搞以阶级斗争为纲;一是纠正晚年的错误,走一条社会主义建设的新路。但是,长期形成的“左”倾教条主义,仍然严重地束缚着人们的思想,整个国家百废待兴,问题堆积如山。在这历史的转折关头,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究竞应该怎样走,要求我们党迅速作出明确的回答。在这个关键时刻,邓小平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胆略和气概,迅速而正确地作出了历史性的抉择。面对积重难返,千头万绪的问题,邓小平首先进行了思想理论上的拨乱反正,这是最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把人们的思想从“左”倾教条主义的束缚下解放出来。思想解放的核心和实质就是要实事求是。邓小平把它提到关系到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来认识。他说:“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2]因此,邓小平重新出来工作的时侯,就旗帜鲜明地反对“两个凡是”,要求不能从个别词句来理解思想,而必须从思想的整个体系去获得正确的理解。邓小平“两个凡是”的批评,击中了教条主义的要害,极大地推动和鼓舞了思想解放运动。但是,要从根本上否定“两个凡是”,必须要解决究竟以什么标准来判断是非的问题。当时,理论界的一些专家重申了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指出了理论和实践相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实践标准的提出,立即引起了党内外的强烈反响。邓小平等中央领导满腔热情地支持了真理标准的讨论。这场讨论是我们党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以后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冲破了“两个凡是”的禁锢,冲破了晚年错误思想的束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使我国社会主义事业重新回到了正确的轨道,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开始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在以后的实践中,由于坚持实事求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为指导,深入地研究中国的国情,抛弃了对马克思主义某些原则和某些本本的教条式理解,抛弃了对社会主义不科学的甚至扭曲的认识,抛弃了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不正确思想,在实践中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概念,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没有论述过,更不可能针对中国的情况来论述。但是,邓小平和我们党在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深刻地分析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历史背景,对我国的社会性质及其发展阶段作出了实事求是的新的科学判定,系统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它是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党重新认识社会主义,重新认识中国的国情所取得的最重要的理论成果。它指明了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为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找到了基本依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具有重大意义。
邓小平理论的其它一系列重要理论原则和观点,都是在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引下提出和形成的。如党的基本路线;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一国两制”的构想;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理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的论断等等。如果离开了实践,离开了实事求是,这些理论观点不可能提出,提出了也不可能被接受。正如邓小平说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制定的一系列方针、路线、政策和理论,“归根到底就是恢复和坚持同志提出的实事求是的思想,根据这条思想路线来探索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3]邓小平理论就是坚持运用这条正确的思想路线,重新认识和观察中国的社会主义社会,深入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思想结晶。
今天,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正在实践中发展,我们对社会主义和中国国情的认识还有待继续拓展和深化,邓小平理论也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充实自己的内容,使之日益丰富和完善。今天我们完全可以象当年对待思想那样来对待邓小平理论,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我们要善于学习、掌握和运用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精髓来指导各项工作,不能把它当作教条,只能当作行动的指南,使这一理论接受实践的检验,由实践来修正,通过实践赋予活力,使之不断丰富和发展。
二、正确处理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善于把握机遇,抓住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和现实生活中的关键问题,突破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思想,这是邓小平理论产生和形成的重要条件,也是我们推进这一理论继续发展的重要原则
首先,任何一种理论创造都离不开前人的思想成果,即对前人的思想成果要有继承;同时,又要抛弃一些陈旧的、过时的观点,有所创新和发展。因此,那种对前人思想成果持一概否定的态度,或者唯本本是从,把前人的理论当作千古不变的教条,都是错误的。在邓小平理论形成的过程中,邓小平正确地处理了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如针对“左”的思想的长期禁锢,党内外对待马克思主义讲坚持多,讲发展少,甚至不敢讲发展的情况。邓小平一方面强调马克思主义、思想是一个科学体系,我们必须要坚持它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特别要坚持它的精髓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另一方面,邓小平又以革命家的胆略和勇气,积极主张发展马克思主义,思想。他说:“深入研究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所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并且作出重大指导意义的答案,这将是我们思想理论工作者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贡献,是对思想的真正高举。”[4]正是在邓小平的倡导下,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创了全党和广大理论工作者广泛参与学习、研究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新局面,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产生了诸如初级阶段理论、生产力标准理论、市场经济理论等一批璀璨的理论成果。
发展经济要讲机遇,理论创造也要讲机遇。邓小平善于把握历史的脉搏,从中看出时代的发展趋势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他有战略家的眼光和韬略,善于洞察世界之潮流,适乎人群之需要,从而准确地把握发展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条件或机遇。首先是实践基础条件。这个条件就是国际和国内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与教训。如八十年代开始,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开始进入低潮,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实践中遇到了严重挑战。这既是挑战,又是机遇。有些社会主义国家由于僵化保守,致使理论和实践都停滞不前。有些社会主义国家则放弃马克思主义,转向资本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没有囿于原有的社会主义观念。他认真地总结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对当代社会主义所发生的巨变作了非常冷静的分析,并深刻地总结了我党四十多年来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丰富的经验,紧紧围绕着什么进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积极的探索,由此确立了一系列新的理论观点,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的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新飞跃。
抓住机遇,还要注意理论形成的条件是否成熟。一个新的正确的理论观点的提出,要被社会所接受,必须有一个过程。当这一过程成熟时,要不失时机地进行引导,这就是机遇。邓小平在这方面也是全党的典范。如对市场经济的认识上,实际上国内外的实践已经充分证明计划和市场只是发展经济的手段,它不是属于社会基本制度的范畴,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都可以用,一向讲求实事求是的邓小平,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也是最早最深刻的。早在一九七九年他就说过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以后也多次阐述过这样的思想。但是,由于传统社会主义认识的包袱,当时很多人要接受这个思想还比较困难。到了九十年代,一方面我国市场取向的改革取得了重大的成功,党内外大多数人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另一方面,人们对社会主义能不能搞市场经济,思想认识并未统一,怕市场经济搞多了会偏离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这个问题当时已经成为改革开放向前发展的主要障碍。善于抓住关键环节的邓小平,看到了这个问题的条件已经成熟,下决心捅破了这层窗户纸。一九九二年他在“南方谈话”中对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关系作了精辟的论述。这就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从而解决了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一个悬而未决的难题,使我们在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上的认识有了新的重大突破。
此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所触及的不是常规性的或一般性的问题,而是关系到社会主义历史命运的全新课题,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是中国如何向前发展、走自己的路的一系列现实的、关键的问题。比如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们党扬弃了传统的“大、公、纯”模式,突破了传统的把社会主义看成只能以固定不变的单一公有制的观点,提出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确立了“三个有利于”是检验各项工作得失成败标准的新观点;经济体制改革目标上,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观念,新目标。在上述一系列以往为人们视为禁区的重大问题上,邓小平和我们党突破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思想。
三、反映人民群众的意志,服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是邓小平理论产生和形成的出发点及社会基础,也是我们推进这一理论继续发展的出发点和社会基础
社会主义社会是以人民作为主体和主人的社会,人民群众是我们立党立国之本,它既是我们党的服务对象,又是我们党的依靠力量。因此,人民的利益是我们党的全部工作的出发点,是价值判断的根本标准。一套理论体系能否最终形成,并在实践中产生多大的积极影响,关键是这一理论是否代表了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确保理论正确,就必须以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为依据。邓小平曾经说过他是“中国人民的儿子。”在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报告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邓小平“尊重群众、热爱人民,总是时刻关注着最广大的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提出理论,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5]在邓小平理论的创立过程中,处处反映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赤诚之心。他把人民的利益上升为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一切立足于人民的利益和一切立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邓小平的理论和实践中获得了根本性的统一。在理论上,邓小平把人民的利益彻底引入社会主义范畴。如他反复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为了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他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就是要消灭贫穷。他突出强调效率,指出“发展才是硬道路”,主张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先富帮后富,在提高效率的前提下求得公平。可以说,邓小平理论每一个人观点都反映了人民的呼声,代表了人民最现实、最根本、最长远的利益。正因为如此,这一理论已深入人心,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肯定和拥护,并转化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自觉行动。
四、革命领袖理论上的洞察力与全党集体智慧相结合,并实行学术民主,充分发挥理论界的力量,这是邓小平理论产生和形成的重要条件,也是我们推进这一理论继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进行科学理论创造是一项相当艰苦的工作,一个重大的理论体系的产生和形成更为复杂艰巨。不管是借鉴前人的优秀成果,还是从新的实践中总结出新的理论,一方面离不开卓越历史人物的特殊作用,另一方面也要借助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才能实现。邓小平理论,其实也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它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与全党智慧以及广大理论工作者相结合,经过近二十年的艰苦探索,不断总结才逐步形成和完善的。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首先,邓小平对创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贡献最大。邓小平有近七十多年的革命生涯,他跨越了两个时代,既是我们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成员,又是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具有十分丰富的治党治国经验。党的十四大指出:“邓小平同志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他尊重实践,尊重群众,时刻关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意志,善于概括群众的经验和创造,敏锐地把握时展的脉膊和契机,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表现出了开辟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的巨大政治勇气,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做出了历史性的重大贡献。”[6]这一段论述完全符合实际。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以他巨大的政治气魄、卓越的政治智慧、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深厚的理论功底,在我国改革开放的不同时期,最早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论观点和原则。如关于恢复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关于要准确地完整地理解思想的科学体系;关于政治上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关于实行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开放的思想;关于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重要思想;关于物质文明精神和文明建设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关于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理论;关于“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关于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的科学论断;关于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发展阶段的理论等等,都是邓小平第一个提出来的。这些重要的理论观点和原则,构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重要和最基本的内容。正因为如此,我们现在称之这一理论为“邓小平理论,”实际上就是反映和突出了邓小平在这一理论创立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这是完全正确的。
当然,如同思想不只是他个人的思想,同时也是他的战友、是党、是人民的思想一样,邓小平理论,同时也是党,是人民和他的战友集体智慧的结晶。这个科学理论的创立,凝结了理论界很多同志的大量心血和劳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发后,由于我们党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使我国的思想理论建设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可以说,二十多年来,是建国以后理论界最活跃的时期。广大理论工作者在实践中,开动脑筋,解放思想,畅所欲言。他们站在理论建设的前沿阵地,认真总结我国及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成功的经验和遭受挫折的教训,排除了“左”和右两种错误倾向的干扰,提出了很多具有远见卓识的理论观点。其中最具有政治意义和理论意义的是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争鸣,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讨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本来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常识,但是由于引起这场讨论的特殊的历史背景,从而极大地启迪了人们的思想。因为通过这场讨论,使我们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样才有可能正确评价建国后二十八年的历史,才有可能正确评价同志的功过是非,才能进一步探索和解决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完全可以这样说,没有真理标准的讨论,就不可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社会主义经济中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是当代社会主义运动中的一大难题,也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个核心问题。我国理论界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大量的、艰苦的研究。其中有些理论工作者在这个问题上的认识一开始就和邓小平的思想是一致的。他们为我国的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谋计献策而弹精竭虑。我国有些经济学家早在1979年就提出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要全面改革计划经济体制,主张发展市场经济。[7]这一认识与邓小平1979年11月会见《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副总编吉布尼谈话,肯定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一思想几乎是同时出现。后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广大理论工作者就计划与市场都是手段,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性等重大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论成果。这些成果成了邓小平理论的组成部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党的十五大,我们党根据不同时期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程度和认识水平,对邓小平理论从不同角度作过多次不同的概括和总结。其中较为全面的有六次,而最重要的是三次。一次是1987年党的十三大用十二个观点初步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所处的历史阶段、任务、动力、条件、布局、国际环境等基本问题,规划了我们前进的轨道,形成了邓小平理论的轮廓和基本框架。这次大会提出和阐明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和生产力标准三个重要理论观点,从而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重大贡献。另一次1992年党的十四大,它在以前几次概括的基础了,着重从理论的角度,把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概括为九个方面。这一次概括的基本精神与前几次是一致的。但是更加清晰、简练、理论色彩更浓。其中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充分体出了邓小平“南方谈话”的精神,首次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而列入了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问题之中。有了这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更加全面、系统和严密了。第三次是1997年党的十五大,正式提出“邓小平理论”这一概念,并把它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从而科学地肯定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这是我们党经过近二十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实践作出的历史性决策,反映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识和心愿。作出这样的概括,反映了我们党对邓小平理论的认识发生了一个新的飞跃,达到一个新的水平和新的境界。以上无论是哪一次概括,从内容到形式的,都是党的集体和理论界经过深思熟虑才形成的,都是党内外的集体劳动和智慧的产物。
总的来说,二十多年来,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给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宝贵的经验。我们完全可以象对待思想那样,来对待邓小平理论,并且用创立这一理论的方法、原则、经验来推进这一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不断丰富和发展,使这一理论的内容不断充实和更新,并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26,193.
[2][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3,198.
[5].在学习《邓小平文选》第3卷报告会上的讲话[N].湖南日报,1993—11—04(1).
[6]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Z]北京:[N]人民出版社,1997.
[7]李子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