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第三代领导集体对现代化理论新贡献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第三代领导集体对现代化理论新贡献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第三代领导集体对现代化理论新贡献

【关键词】第三代领导集体/现代化/中国

【正文】

现代化是自1840年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孜孜以求的目标。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给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契机,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从此,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共同进行了长期的艰辛的探索。以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站在历史和时代的交汇点上,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开拓进取,不懈探索,结合新的实践深入研究,以跨世纪的思维创新,带来了发展目标、发展道路、发展战略的较大飞跃,从而以一系列理论和实践上的重大创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的现代化思想。

第一,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市场经济推进中国经济现代化。

从1979年到1992年间,邓小平同志曾先后12次论及市场经济问题,特别是在1992年春,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发表重要谈话时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邓小平同志的这一重要论断,石破天惊地打破了人们原有的只有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传统观念,使人耳目一新。这不仅极大的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同时也为解决改革开放以来在计划与市场关系上长期悬而未决的问题找到了正确的答案,奠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基础。但是,明确地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定位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却是党的第三代领导核心同志。

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领导我国人民深入进行改革开放,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提出了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的伟大目标,并初步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框架。1992年6月9日,同志在中共中央党校发表的讲话中,依据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也可以发展市场经济的重要思想,第一次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构想,同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大正式确定我国经济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而实现了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突破。这个目标的提出,集中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意志,从而成为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改革、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思想指南。随后,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把十四大确定的目标、要求和原则等加以系统化、具体化,阐明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勾画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成为建立新经济体制的工程化蓝图,这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一个突出贡献。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同志代表党中央提出了公有制可以有多种实现形式的新论断,同时作出了一系列新的战略部署,这些战略部署,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和实践又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解决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兼容性问题,它把市场化、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改革这三个重大的社会变革结合在一起,以市场经济为体制动力推动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实现,从而大大加速了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第二,提出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要求,以依法治国方略推进中国政治现代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总结“”及其之前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邓小平同志强调“发展民主是我们坚定不移的方针”,他立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高瞻远瞩地作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著名论断,同时,他特别强调:“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非常重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问题。1989年,在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上的讲话中,同志指出:“民主和法制建设要抓紧进行。”同年9月,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他又指出:“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和任务,是党和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把“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使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有一个较大的发展”,作为全党“必须努力实现的十个方面关系全局的主要任务”之一。到了党的十五大,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制建设又有了新的飞跃性认识。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跨越世纪的发展,要求我们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强调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充分地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表明人民当家作主、管理国家和社会的权利,已经进一步被纳入了法制化的轨道;表明我们党的执政方式和国家的治理方式正在从原有的“政策治国”向依法治国转变;标志着我们正在向社会主义政治现代化迈进。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是我国民主法制建设史上一座崭新的里程碑,充分体现了以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治国思维和理念上的日益成熟,必将对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现代化的发展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第三,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战略任务,以精神文明建设推进中国文化现代化。

在领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邓小平同志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强调社会主义必须有高度的精神文明,提出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邓小平同志把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为我们党工作重点之一,并把它看成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最重要的保证。

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十分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问题,为加强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进行了巨大努力,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地增添新的理论内容,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还专门作出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这一决议是新时期我党指导精神文明建设的纲领性文献,标志着我国精神文明建设跃上新的台阶。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依托,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以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一个重要的论断。同志高度重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问题,早在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就系统地论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问题。后来,他多次就这个问题进行了论述。在党的十五大上,他对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纲领又作了进一步的阐述,明确提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的论断,强调文化既反映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基本特征,又对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起巨大促进作用。指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其主要内容来说,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贯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文化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精神文明相对于物质文明而言。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只有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同志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理论,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明了正确的方向。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依托,我国的文化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进程一定会进一步加快。

第四,以经济、政治、文化现代化为基础,把促进中国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的总体考虑之中。

邓小平同志认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内容包括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和文化现代化三个方面,三位一体,不可偏废。据此,党的十三大首次明确提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总目标,这个提法一直沿用到十五大。“富强”主要体现为经济现代化的要求;“民主”主要体现为政治现代化的要求;“文明”主要体现为文化现代化的要求,主要是指精神文明。这三个方面的现代化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在动态发展中共同促进现代化总目标的实现。

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立足于中国社会的长远发展,为实现“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总目标,从90年代一开始,就突出强调了社会全面发展问题。指出:“既促进经济的发展,又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因此,“我们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各项事业,是相互协调和全面发展的事业,不但经济要上去,人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和社会秩序、社会风气都要搞好。”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要求出发,党和国家在制定现代化建设的大政方针时充分体现了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1994年10月,我国制定并公布《中国社会发展纲要》,向全世界郑重作出了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加快社会全面发展的承诺。1995年9月,中共中央在关于制定“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突出强调要把社会全面发展放在重要战略地位,要十分重视并妥善解决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实现经济社会相互协调发展,并提出了“保持社会稳定,推动社会进步,积极促进社会公正、安全、文明、健康发展”的社会发展总要求。接着,中共十四届六中全会再次确认: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事业。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又一次明确提出,我们应该“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经济体制改革要有新的突破,政治体制改革要继续深入,精神文明建设要切实加强,各个方面相互配合,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以上一系列的重大决策和举措,深刻反映了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我国社会发展全局的驾驭能力,表明党中央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发展的认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富有时代精神的新飞跃。

第五,准确把握知识经济发展的脉络,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以知识创新为动力加速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现代化进程。

邓小平同志早在1978年就有了这样的预见:“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作用。”时隔八年,他又进一步明确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是了不起的事情,要重视科学,最终可能是科学解决问题。”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科教兴国的思想逐渐被重视和丰富起来。

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把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放在经济发展战略的首要位置。1991年5月,总书记代表党中央在中国科协四大上发表讲话,指出把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1992年3月,国务院正式批准颁布了我国的中长期科技发展的纲领。1995年,“科教兴国”战略被明确提出。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同志全面清楚地阐述了科教兴国的主要内容,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十五大报告同时还指出:“我国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早在1994年3月我国政府制定的《中国21世纪议程》中,便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今后的发展将不只是经济的发展,而是要走一条人口、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新路。1995年9月,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教兴国战略一起被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为推动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当今世界,高度重视知识创新、人才开发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大作用。1998年5月4日,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首次使用了知识经济的概念。同年6月1日,在接见出席中国科学院第九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四次院士大会部分代表的讲话中,再次论述了知识经济问题,指出:“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就是知识不断创新,高新技术不断产业化。”希望两院院士和广大科学技术工作者,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创新精神,加快建立当代中国的科技创新体系,全面增强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此后不久,在同志的亲自过问下,我国首项《知识创新工程》开始启动。

以科技为主要推动力的经济增长才是现代意义的经济增长,才是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经济增长。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准确把握知识经济发展脉络,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着手研究中国的创新体系。以知识创新为动力,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现代化的发展将驶入快车道。

第六,正确把握世纪之交的国际战略形势,致力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使我国在比较长的和平时期集中精力进行现代化建设。

8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在科学分析国际形势重大变化的基础上,以战略家的胆识和气概,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的著名论断,明确指出:“国际上有两大问题非常突出,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南北问题。还有其它许多问题,但都不像这两个问题关系全局,带有全球性、战略性的意义。”他又说:“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有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说发展问题。”正是基于这一科学论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的工作重点实现了战略转移,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党的基本路线。

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邓小平的外交思想,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致力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强调“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并指出“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避免新的世界大战是可能的,争取一个良好的国际和平环境和周边环境是可以实现的。”“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的坚定力量。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一个长期的和平国际环境特别是良好的周边环境。中国的发展不会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1999年,国际上发生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重大事件,与前几年相比,1999年的国际形势确实比较严峻,突出表现在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发展,军事干涉主义有新的发展,经济殖民主义有新的发展。面对国际形势和国际关系这种重大而深刻的变化,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冷静观察、沉着应付,正确把握世纪之交的国际战略形势,作出了“机遇大于挑战”的准确判断。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认为,当前国际战略形势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国际形势总体趋向缓和这个大趋势并没有改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并没有逆转,我国所处的战略环境和周边安全环境仍是机遇大于挑战,希望多于困难。正确把握世纪之交这一世界大势和世界格局,可使我国在比较长的和平时期集中精力进行现代化建设,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努力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让我国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