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邓小平开放政策发展观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邓小平开放政策发展观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正文】

实现经济发展是20年来中国的中心,也是开放经济理论建设的核心。显著的发展取向是邓小平对外开放理论的一大特点。这种发展取向理论的中心是如何利用开放实现发展战略。利用外资和发展外贸以弥补两个缺口,是发展中国家开放理论的经典。中国没有否定这一理论,却为这一理论创造了新内容。外资利用的意义,除了满足高速增长的资金需求外,同时有助于技术引进,管理方式的改善,世界市场的开拓,产业结构的提升。更深刻的是,中国利用外资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促进了国有企业的改造,以及传统经济运行机制的改善。跨国公司的国际投资理论,被改造为发展中国家利用外资理论,其中重要的是跨国投资的优势与战略学说被改造为外资优势如何转变为本国优势,以及本国已有优势如何用于吸引外资。如果说,跨国投资理论是发达国家海外经营战略理论的话,那么吸引外资理论是发展中国家开放型发展战略理论。邓小平对外开放理论在这一方面的创新与中国外资利用的成就一样丰富。

发展是对外开放的一个基本目的,这无论在发展中国家的实践中还是在发展经济学的理论中都是这样。

在西方经济发展观中,一种观点认为,经济发展应当用几个主要指标来衡量,其中首先是国民生产总值,同时还有收入分配、就业状况等。金德尔伯格指出,各种不同的发展目标,是通过各种不同的发展尺度来反映的。当着眼于物质产出时,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民众贫困的水平是通过收入分配来表示的,同时还有就业状况。(注:查尔斯·P·金德尔伯格等著,张欣等译:《经济发展》,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第9页。)另一种观点认为,传统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数不适合于作为发展战略的主要目标和发展战略成败的唯一标准的。因为高速增长中可能同时出现了日益增加的失业和就业不足,现代化部门的就业增长率要比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慢得多,伴之以增长的可能是更不平等的收入分配和社会上许多阶层的日益严重的相对贫困化。(注:转引自查尔斯·K·威尔伯主编,高@①等译:《发达与不发达问题的政治经济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490~491页。)这种观点强调发展中的收入分配,认为人均收入增长快的国家如果收入的增长完全落入富人手中,同时出于增长的原因是高度资本密集型的技术所以失业率没有降低,则其发展程度较差,但获得了以后发展的更大潜力;另一个人均收入增长较慢的国家,失业率降低了,因而从增长中受益的是最贫穷的阶级,那么其发展程度较好。(注:塞缪尔·亨廷顿等著,罗荣渠主编:《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的再探讨》,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年版第52~53页。)

中国经济的发展与一般发展中国家具有相同的任务,既要提高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又要实现较高的就业水平和收入的平等。但是,如何更快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呢?邓小平的经济发展观不仅深刻体现了经济发展的标准,而且包含关于实现这种发展的战略思想。邓小平强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我国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同时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这就在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上实现了高度的统一,不仅体现的发展目标,而且明确了发展道路,比发展经济学一般确定发展的收入平等标准要深刻得多。

发展是硬道理,这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容,因而邓小平对外开放理论也同样与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邓小平对外开放理论的发展观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为发展标志

在谈到中国的经济发展目标时,邓小平多次以具体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来表达他的发展思想。他指出,中国的发展目标是到本世纪末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八百美元,整个国家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一万亿美元,实现小康,再花三十到五十年时间接近经济发达国家的水平。他指出,“从一九八一年开始到本世纪末,花二十年的时间,翻两番,达到小康水平,就是年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八百到一千美元。在这个基础上,再花五十年时间,再翻两番,达到人均四千美元。那意味着什么?就是说,到下一个世纪中叶,我们可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年国民生产总值就达到六万亿美元,属于世界前列。(注:《有领导有秩序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1987年3月8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12页。)

在这里,邓小平的开放型发展观首先是以国民生产总值为标志的发展观,这表明,国民生产总值是发展的一个首要标志。事实上,尽管西方学者指出了国民生产总值的局限性,他们仍然无法提出一个更有标志性的指标来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目标。其次,邓小平的开放型发展观是一种国际比较观,他不仅注重中国本身的发展,而且尤其注重中国在国际上的相对发展水平,特别是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相对发展水平不仅激励了人民的发展热情,而且提醒了人民发展的艰巨性。第三,邓小平的开放发展观是一种国力观,不仅注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而且注重整个国家的国力水平。提高综合国力与提高全体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相一致的。

二、以开放实现更高的发展速度

发展速度历来是邓小平十分关注的问题。无论是他强调更快地开放、步子更大的改革,还是讲使我们睡不着觉的是能否避免经济的滑坡,都环绕一个经济发展的速度问题。尤其是关于“发展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更表明了邓小平理论中对发展速度的重视。开放为了更快的发展是邓小平对外开放理论的又一个要点。

邓小平揭示了有几个高速发展时期是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经济发展会有阶段性,经济发展全过程要有几个高速发展的阶段,其他国家有这样的经验,中国也需要通过开放来实现这种形式的发展。这是邓小平开放型发展战略中的一个重要思想。邓小平指出:“从国际经验来看,一些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曾经有过高速发展时期,或若干高速发展阶段。日本、南朝鲜、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就是如此。现在,我们国内条件具备,国际环境有利,再加上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在今后的现代化建设长过程中,出现若干个发展速度比较快、效益比较好的阶段,是必要的,也是能够办到的。”(注:《在武汉、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1992年1月18日~2月21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5~377页。)邓小平的这一高速发展观,总结了国际发展经验和发展规律,也表明了国际条件是可能实现一国高速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的思想。

中国开放型的高速发展在世界发展史上将具有普遍意义。邓小平指出,如果中国实现了发展目标,就是“给占世界总人口四分之三的第三世界走出了一条路”。(注:《有领导有秩序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1987年3月8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12页。)这表明,中国的发展是发展中国家发展道路的一种探索。

高速发展的实现,其中一条是通过对最有利的地区的更快开放。邓小平的战略是以沿海的快速发展带动内地,他指出,“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注:《中央要有权威》(1988年9月12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77~278页。)邓小平特别提出用中心城市的开发开放的加快来带动整个国家的发展速度:“要实现适当的发展速度,不能只在眼前的事务里面打圈子,要用宏观战略的眼光分析问题,拿出具体措施。机会要抓住,决策要及时,要研究一下哪些地方条件更好,可以更广大地开源。比如抓上海,就算一个大措施。上海是我们的王牌,把上海搞起来是一条捷径。”(注:《国际形势和经济问题》(1990年3月3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55页。)邓小平是从人才、技术和管理等因素上考虑高速发展实现中的拉动力量的。在谈到浦东开发开放时他指出:“那一年确定四个经济特区,主要是从地理条件考虑的。深圳毗邻香港,珠海靠近澳门,汕头是因为东南亚国家潮州人多,厦门是因为闽南人在外国经商的很多,但是没有考虑到上海在人才方面的优势。上海人聪明,素质好,如果当时就确定在上海也设经济特区,现在就不是这个样子。浦东如果像深圳经济特区那样,早几年开发就好了。”(注:《视察上海时的谈话》(1991年1月28日~2月28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66页。)“上海在人才、技术和管理方面都有明显的优势,辐射面宽。”(注:《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1992年1月18日~2月21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6页。)

三、在开放中实现稳定、协调的发展,不能为求稳而不敢大胆地发展

实现发展是处理开放中各类矛盾中的一个基本点。邓小平指出“经济要发展得快一点,不可能总是那么平平静静、稳稳当当。要注意经济稳定、协调地发展,但稳定和协调也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个问题要搞清楚。如果分析不当,造成误解,就会变得谨小慎微,不敢解放思想,不敢放开手脚,结果是丧失时机,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注:《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1992年1月18日~2月21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5~377页。)

“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深刻地指出了处理开放中矛盾的一条基本原则,那就是,我们需要注意稳定,但稳定是为了实现发展,即实现稳定的发展,而不能为稳定而影响了发展。如果单纯地片面地寻求稳定,那么不但不能实现发展,而且还会倒退。相反,在发展中才能实现真正的稳定。为了发展,必须解放思想,敢于和善于处理开放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在实现稳定的发展中,关键的一点是善于正确地分析形势,把握时机,及时作出果断的决策。从邓小平领导我国对外开放的实践看,正确地分析判断形势,处理好稳定与发展的关系,抓住发展的机遇,是对外开放不断获得阶段性推进的关键所在。

四、在开放中解决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

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也就是就业水平问题,是宏观经济均衡中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之一。与此同时,解决失业问题又是经济发展中的核心问题。因此在邓小平对外开放理论中,发展取向与宏观均衡面对了同一主题。

在西方开放经济理论中,降低失业率的基本方法是实行宏观扩张政策,包括以各种政策工具刺激出口扩大市场。

在对外贸易上,发展经济学着重研究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中国的国际分工理论在较大程度上是但又不完全是要素禀赋论。中国强调劳动力富裕是本国的优势,但是出口发展战略却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劳动力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全国近半而南方更多的“三来一补”外贸结构,既回答了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也回答了外汇缺口的弥补问题。中国出口结构的这一特点同时具有发展中国家和国际分工战略等多重意义。强调劳动力的要素禀赋并以多种形式劳动力出口的发展战略,对发展经济学有重要意义。

五、通过对外开放提高国民经济的素质

党的十五大对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确定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以此来进一步优化我国的经济结构。这是开放战略发展导向的一个重要内容,也从一个新的高度阐明了邓小平对外开放理论,说明了对外开放对国民经济的宏观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结构得到了优化。第一、二、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比重,从1980年的30.1%、48.5%和21.4%,转变为1995年的20.6%、48.2%和31.1%,第二、三产业均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经济结构的进步导致了对外贸易结构的进步。初级产品与工业制成品出口在货物总出口中所占的比重,1980年分别为50.3%和49.7%,1994年优化为16.3%和83.7%;同期两者在总进口中所占的比重,从34.8%和65.2%优化为14.2%和65.2%。1996年和1997年,初级产品的出口再度下降到总出口的14.5%和13.1%,工业制成品的出口分别上升到85.5%和86.9%。

出口的增长可以带来进口能力的提高,而进口的目的不仅是利用产业的比较优势,而且是为了提高国民经济的技术水平。十五大把“鼓励引进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作为进口的一条基本方针,确定了使进口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发展服务的发展战略。这表明,我们需要的不只是一般的市场开放,而且要使市场开放更好地为我国工业水平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进步服务。

由于外资带来了一大批先进产品,因而外资的进入使我国许多产业和产品迅速缩小了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上海大众汽车公司和北京吉普车公司经过短短几年,便把我国轿车工业的水平从50年代推进到了80年代。天津的奥的斯、中国迅达、上海三菱等电梯合资企业,使我国的电梯工业从手工控制一步跨入了电脑制动的90年代。彩色显像管、微电机、小汽车、电梯行业的外资带进了一批先进实用技术,为电子、汽车等行业的产品国产化作出了贡献。利用世界银行大规模贷款的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通过国际招标,吸引了国际上众多水平高的建筑承包商,对我国水利水电业产生了巨大影响。

近年来,世界的一些著名跨国公司开始进入我国,资金、技术密集的大型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从无到有,不断增多。1997年以来,一些利用外资的特大项目一个接一个,具有投资金额大,技术含量高,符合我国产业政策的共同特点。

党的十五大还提出,要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进一步提高我国国民经济的素质。这是正确处理开放与发展关系的又一个重要环节。指出:“我们是发展中国家,要实现现代化,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关键在于要走出一条既有较高速度又有较好效益的国民经济发展路子。多年来的经验表明,我们讲发展,难就难在把速度和效益有机地结合起来。问题往往出在偏重数量扩张,单纯追求增长速度,而忽视经济质量,效益不理想,整体素质不高。这是我们今后经济工作中需要注意认真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他还指出:“正确处理速度和效益的关系,必须更新发展思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这种转变的基本要求是,从主要依靠增加投入、铺新摊子、追求数量,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转到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这一思想,早在改革开放之初就已明确提出,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总体效果还不明显。”(注::《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闭幕时的讲话》(第二部分),1995年9月28日,引自《人民日报》1995年10月9日。)

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根本途径在于加快转变经济增长的方式。在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下,经济增长主要依靠铺新摊子、上新项目,形成低水平的重复建设;通过高投资、高积累来支撑经济增长的高速度;增长依靠资源的多占用、高消耗,不注重降低成本,忽视经济效益。增长指标追求的是产值的增长速度和产品数量的增加,不讲究品种、质量,产品的附加值低。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有助于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这是因为,第一,有助于改变投入多产出少,经济效益低的状况。使中外合资项目更加注重经济效益,使国内企业在更开放的竞争环境下通过经济效益的提高求得生存和发展。通过更有效地利用外资,注重对现有企业进行改造、充实和提高,而不是走传统的扩大建设规模的路子。第二,有助于改变技术进步缓慢、生产工艺设备落后的状况。提高外资引进的水平,可以带进一批先进技术和设备,国内多年遗留下来的陈旧的生产企业也会加速被淘汰。要从原来主要依靠增加大量资金投入,转变到主要依靠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和使用效率,提高综合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贡献的份额。第三,有助于改变资源浪费严重,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的状况。高消耗、高污染行业是传统产业的主要特征。除了旧体制下的许多企业外,开放初期我国引进的一部分外资企业也有这种特点。但这不是开放的必然结果。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发展开放型经济,依靠更合理的引资战略,我们不但可以改变我国经济本来存在着的这种情况,而且应当也可以改善外资引进中存在的这些问题。第四,有助于改变经济中的结构不合理,产品质量差,附加价值低的状况。通过引进一批高附加值、高技术的产品,可以大大加速我国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进步。要通过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从主要依靠经济规模扩张,转变到主要依靠结构优化升级、实现规模经营、合理布局生产力,提高结构优化效益、规模经济效益和区域分工效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础上,目前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的重要性在于要使我国经济在经历了高速增长以后再进入一个“高质”增长的阶段,以实现更高的发展目标。从今后一个中长期的发展需要看,我国经济所要解决的一些发展中的问题,应当通过增长方式的转变来解决,而这一转变与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和发展开放型经济密切相关。这些问题是:要在实现经济的持续较快增长的同时保持总量的平衡;要缓解能源、交通、重要原材料的供给制约,防止生态环境的恶化;要适应国际经济科技发展的大趋势,提高我国产业和产品的竞争力;要深化改革,转变经济运行机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要与国内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的目标和要求紧密结合。在扩大对外经贸关系中,要使外贸与外来投资的增长与以下几个目标相结合:第一、大力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第二,充分发挥现有企业的重要基地和主力军作用;第三,加速科技进步和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第四,切实合理调整和优化固定资产投资结构;第五,注重发展规模经济,实现规模效益;第六,实施资源节约型的发展战略;第七,实行有利于上述目标的综合配套政策和法制措施;第八,正确处理好现有基础与新建项目的关系,正确处理好实行集约化经营与扩大劳动就业的关系,正确处理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不同地区经济发展要求的关系。在所有各个环节中,就利用外资而言,提高外资项目的科技含量,提高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而提高国民经济运行质量的关键。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为钱的左半部右加舌

文档上传者

相关期刊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上海社会科学院

邓小平理论研究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