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邓小平策略思想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关键词】策略思想/改革开放时期/实践/循序渐进/实事求是/摆脱贫困/不封闭
【正文】
策略不同于政策,政策是实行路线的行动准则和要求,而策略更多的是领导方式和领导艺术,是工作经验和工作方法的提炼和升华。涉及全局的策略就是战略,艺术性极强的策略就是韬略。革命战争时期我党的斗争策略极大地保证了革命目标的实现。政策是执行路线的必要保证,策略对于路线的贯彻同样意义重大。内容和形式相互依存,政策和策略密不可分。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的策略思想,不仅保证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的顺利贯彻,保证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而且充分展示了邓小平高超的领导艺术和驾双全局的能力。本文仅对一些涉及全局性的策略思想作一述要。
不争论,是为了争取时间干
邓小平同志倡导不争论,特别是不搞意识形态的争论,既缘于对历史教训的深刻总结与反思,又是集中全党智慧和力量聚精会神发展经济的重要策略思想。他说:“不搞争论,是我的一个发明。不争论,是为了争取时间干。一争论就复杂了,把时间都争掉了,什么也干不成。”我们曾经有过“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的痛苦历史,没有争出是非,反而使思想更加混乱。更重要的是,那些无谓的、无休止的争论,尤其是动辄把思想认识问题说成是不同意识形态斗争的作法,不仅耗费了时间,丧失了机遇,也拉大了差距,挫伤了人民的积极性。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全新的事业,找不到经典答案,没有现成模式借鉴,新旧利益的调整,整个过程,充满矛盾,充满困惑,充满探索,有些问题不宜争论,有些问题不必争论,有些问题既没有争论的价值,又没有争论的意义,争起来没个完。大至土地能不能分,特区能不能办,一国两制能不能搞,小到喇叭裤能不能穿,一首歌能不能唱,一台戏能不能演,……空耗岁月进行口舌之争,远没有“拿事实说话”更为有效。当然,不争论并不是没有标准,评价是非的标准就是“三个有利于”。是否有利于,最好的回答是实践,是实践后的社会成果和铁的事实。事实胜于雄辩,不争论,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向实践,体现了小平同志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唯物主义原则。
不乱风,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
有人说,中国是一个感性认识的海洋,盲目模仿,一窝蜂,一阵风,一个样,常常可以形成巨大的惯性和风气,出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鉴于历史的教训,小平同志说:国家这么大,情况太复杂,改革不容易,因此决策一定要慎重,绝不能一哄而起,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解决,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总设计师的一项重要设计,就是认清国情、省情、县情、乡情,就是从具体的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干什么都不搞一刀切,一股风。
推行一项政策,允许等待、观望,允许看一看再说,想通了再干,不搞强迫,不搞运动,干多少是多少。这样慢慢就能跟上来。改革的政策,人们一开始并不是都能理解的,要通过事实的证明才能被普遍接受。要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正确引导,不搞一哄而起;学习典型,不照搬照抄;循序渐进,不搞齐步走。出了问题,提倡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属于什么范围就在什么范围解决。不借题发挥,推而广之,举一反三。
不乱风,可以争取主动。有利于我们脚踏实地,苦干实干,边干边总结,此路不通走彼路,这里不行往那里,不断摸索,不断总结,不断前进,有利于从眼前的事情做起,一步一步前进,一个一个解决问题,不回避,不等待,不空喊,不乱来,有利于稳步前进,循序渐进,情况不明,把握不大时,不轻举妄动,出了问题的时候,可以暂时停一停,整顿一下,整顿还可以留一个尾巴,时机成熟,条件具备时,就可以大步前进。
不摇摆,看准了就要大胆地改、大胆地试
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但这条道路是曲折的、艰难的。虽然信心不足者有之,急于求成者也有之,耽心悲观者还有之,但“自己的路”必须走到底。在改革开放的十几年,来自“左”的和右的干扰,常常容易使航向改变。必须排除干扰,把握方向,不被风浪左右,才能保证始终如一地沿着正确的航向前进。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批判,政治风波的平息,经济秩序的整顿,高层领导人的变更,苏联东欧政局的剧变,等等,这些在过去足以使局势发生改变的重大历史因素,而在今天却没有阻碍、更没有改变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为什么?归根到底在于邓小平同志的“不摇摆”。
动摇来自于摇摆。立场不稳,信心不足,左右摇摆,最终才动摇根基。翻开邓小平文选第3卷,类似“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扭住不放,顽固一点,毫不动摇”的表述随处可见。“我们现在的路子走对了,人民高兴,我们也有信心。我们的政策是不会变的。要变的话,只会变得更好。”“我们的政策是坚定不移的,不会动摇的,一直要干下去。”“我们的一些提法,从发展战略到方针政策,包括改革开放,都是对的。要说不够,就是改革开放得还不够……以后怎么办?原来制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要照样干下去,坚定不移地干下去。”“有了这一条,中国就大有希望。”
做到不摇摆,还要敢闯敢干,敢试敢冒。“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相反,有了这种胆识和开拓进取的精神,就会增加信心,更加坚定不移。
不教条,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出真知。邓小平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不是用现成的结论去裁剪现实生活,而是面对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作出新结论。他认为:“马克思主义并不玄奥”,是“很朴实的东西,很朴实的道理”。对待马克思主义不能迷信,更不能盲从,必须从本国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他们许多人(指第三世界国家)想搞社会主义,我劝他们按照自己的情况搞,叫什么都可以,只要发展生产力就行。”
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邓小平根据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提出了实现共同富裕的策略思想。他说:“共同富裕的构想是这样提出来的: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起来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被国外许多政治家称之为“天才创造”的“一国两制”构想,是邓小平敢于创新,富于睿智的杰作。用他自己的话说:“如果‘一国两制’的构想是一个对国际上有意义的想法的话,那要归功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用主席的话来讲就是实事求是。”处理国际事务,“考虑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主要应该从国家自身的战略利益出发……不去计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如果从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上考虑国家关系,在苛责别人的同时,也孤立了自己,不仅朋友难交,交了也难相处。必须学会“同什么人都可以打交道”,只要对中国的发展有好处,就要结交。
不教条,一切为了发展,只有发展才是硬道理。原则的坚定性同策略的灵活性一旦能够有机地结合起来,释放出的能量是巨大的。
不超越,我们仍然处在一个摆脱贫困的阶段
制定政策不能超越阶段,过去的失误就是“超越了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我们必须明确,“虽然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一直到本世纪末,我们仍然处在一个摆脱贫困的阶段”。“只有到了下世纪中叶,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才能说真地搞了社会主义。”在整个初级阶段,一切非共产主义、非社会主义因素,只要有利于发展生产力,都有其存在的理由,不能追求超越阶段的纯而又纯的社会主义模式。
“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现在之所以贫穷,就是因为还没有真正进入社会主义。也正是因为贫穷,必须加快发展步伐,必须有一种紧迫感。“不要慢”,“不能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现在,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比我们快,如果我们不发展或发展得太慢,老百姓一比较就有问题了”。所以“能快就不要慢”,“能发展就不要阻挡,有条件的地方要尽可能搞快点”。
正确判断是科学决策的依据。从初级阶段的现实出发,邓小平设计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如果达到这一步,第一,是完成了一项非常艰巨的、很不容易的任务;第二,是真正对人类作出了贡献;第三,就更加能够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不超越,是邓小平总结过去,着眼未来的重要思想武器。
不封闭,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的状态,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要谋求发展,摆脱贫困和落后,就必须开放”。“你不开放,五十年要接近经济发达国家水平,肯定不可能。”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需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的先进科学技术。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闭关自守不行,开放不坚决也不行。“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
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开放,使我们在解除了思想禁锢的同时,也拓宽了发展视野。“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一些长期束缚人们的思想有了新的突破,看到了前途,坚定了信心。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封闭起来搞建设一不可能,二不明智。对外开放是国际竞争的需要,也是世界经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普遍采取的一项重要政策。“现在国际垄断资本控制着全世界的经济,市场被他们占了”,“像我们这样穷的国家要奋斗出来更不容易,没有改革开放政策,竞争不过”。正是在邓小平亲自指导和关心下,我国的对外开放,从兴办经济特区开始,不断推进,已形成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以及内陆省份的多层次、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有力推动我国综合国力的迅速提高。
不当头,把中国发展起来,少管别人的事
东欧和苏联剧变,使科学社会主义运动转向低潮,世界上发展中国家和西方敌对势力同时把目光转向中国,转向中国共产党。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以及我国在世界政治、经济地位的变化,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冷静观察、沉着应付、稳住阵脚、韬光养晦的重大策略。
他说:在中美关系处于“严峻”状态时,我们“朋友还要交,但心中要有数”。不要随便批评别人、指责别人,过头的话不要讲,过头的事不要做。“我们要利用机遇,把中国发展起来,少管别人的事。”“现在国际形势不可测的因素多得很,矛盾越来越突出。过去两霸争夺世界,现在比那个时候复杂得多,乱得多。怎么收拾,谁也没个好主张,第三世界有一些国家希望中国当头。但是我们千万不要当头,这是一个根本国策。这个头我们当不起,自己力量也不够。当了绝无好处,许多主动都失掉了。”历史上,我们曾有过和苏共九次公开论战,我们曾勒紧自己的裤带去无私无偿地援助别人,尽管都产生过积极作用,但失败大于成功,留给我们的是应当重新思考的历史课题:究竟怎样才能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
不当头,不扛旗,争取主动,留有余地,不引火烧身,把中国自己的事情办好,就是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最大贡献,邓小平同志说:“只要中国不垮,世界上就有五分之一的人口在支持社会主义”。我们过上了富裕生活,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吸引力就会不言自明。韬光养晦和有所作为,坚持原则,坚持斗争和有理、有利、有节,以两手来对两手,这些处理国际事务的方法都是唯物辩证法的科学运用,是政策和策略的有机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