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正文】
中共十五大报告指出:“在当代中国,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的邓小平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这是我党即将走上跨世纪新征程,做出的历史性决断,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不动摇成为我党取得更大成就的保障。但是在社会上人们对邓小平理论的认识水平很不一致,有时甚至在根本的问题上意见相左。对此,我们必须加强理论研究,力求在理论上取得统一认识。那么,首要的研究课题就是如何把握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本文将近年来国内对邓小平理论体系研究的状况进行回顾并作简单评析。
1.研究文献及构造邓小平理论体系的方法
根据本人通过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社会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研究》、《邓小平理论研究》(含未改名前的《邓小平思想研究》)等提供的索引统计,1993年至1998年间专论邓小平理论(几年来人们使用的概念发生了变化)体系的论文约在五十余篇,综述也计算在内,一稿多投的算作一篇。从数量上显得不足,和人们对研究应有状况的要求相差很远。据复印到的论文统计,93年为1篇,94年为7篇,95年为9篇,96年为8篇,97年为4篇,98年为18篇。从这里可以看出,93年学术界基本上还没有从体系上去把握和认识邓小平理论,97年下半年十五大提出邓小平理论是科学体系的论断后,98年发表的文章数量有明显增多,但研究的内容基本上是对前几年的延续,且其中有不少文章是宣传十五大报告的结论,分析性学术文章不多。
自97年以来,有关邓小平理论的教材大量出现,其中也有冠以“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名字,然而真正专门研究“科学体系”的专著并不多见。本人见到有四本,即张奎良主编的《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杨三省主编的《邓小平理论体系研究》、靳辉明主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金钊著《邓小平理论总论》。
就研究情况看来,每位研究者因其掌握材料不同,思考问题角度各异,构建的邓小平理论体系各有不同。归纳起来有这么几种方法:层次法、板块法、层次板块相间法、红线串珠法、平行线法、逻辑推演法等等。
(1)层次法,这是一种常见的构造体系的方式,细分又有以下几种层次。
二层次:邓小平理论的主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有些论者即以此做为划分层次的依据,把邓小平理论构造成逻辑上有相承关系的二层次。以储波为例,他认为第一层次讲明了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我们现在所建设的是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第二层次回答和阐述了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持此种观点的人对十四大报告中概括的邓小平理论的九个方面进行了分类。(注:储波:把握理论的科学体系,求是1994.24。)这是一种有代表性的层次法。
张乐岭则认为第一层次是方法论基础,这又可分为思想路线和国情两部分,也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个逻辑起点和初级阶段这个基石;第二层次是理论主题,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里最重要的是弄清楚社会主义本质,只有弄清楚“什么是”才能谈得上“怎样建”。因此,社会主义本质论成为邓小平理论框架的轴心。“怎样建”的问题归根到底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指导这一实践的主要是邓小平理论关于发展的理论、关于改革的理论和关于稳定的理论,这是邓小平理论的三大支柱,发展、改革、稳定三者关系,在党的基本路线中具体表现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注:张乐岭:论邓小平理论及其科学体系,文史哲1997.6。)
三层次:苏戎安认为基础认识层面解决“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一般性认识,这是整个理论体系的科学基石;建设规律层面解决“在中国这样的国家如何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规律性认识,这是整个体系的主体;行动纲领层面是以基本路线为指导的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巩固与发展的战略部署和策略方针。按此思路他对邓小平理论的九个方面进行了划分。(注:张乐岭:论邓小平理论及其科学体系,文史哲1997.6。)
陈文书认为三个层次分别是理论基础、核心内容、战略布局。理论基础由思想基础、政治基础、现实基础组成,分别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核心内容由基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组成,分别是经济建设、改革、开放、四项基本原则;战略布局即战略步骤、领导力量、依靠力量和“一国两制”,这是从时间、力量、空间上阐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布局。(注:陈文书:完整地把握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理论学习导刊1995.4。)和他相似的论者还有普布次仁,他认为三个层次为理论基础、主体结构、力量部署。(注:普布次仁: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几个问题的认识,西藏党校1996.2。)
张奎良构造的三个层次是,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体系的思想前提或逻辑起点,这是为了扫除改革开放的思想障碍;而理论基础是要纠正传统的社会主义理论中的空想因素,提出和确立改革开放所必需的新理论,主要是初级阶段论等四个基本原理;体现了前两者精神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是其逻辑要求和具体展现,基本内容包括经济篇、政治篇、思想文化篇、外部条件篇、祖国统一篇。(注:张奎良主编: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前言,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4—6页。)
四层次:黄荫涛构造的体系被他称之为“四层楼结构”,即按哲学基础、理论基石、政治纲领、战略原则等四个部分来构造邓小平理论体系的逻辑结构。他认为政治纲领即党的基本路线,包括三个基本要点:基本路线的形成过程与形成依据;基本路线的要素与“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主体部分;基本路线的时效、功效等。第四层次又可以分为经济、政治、文化、外交等四大领域。(注:黄荫涛: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与逻辑结构,科学社会主义1994.4。)
周荫祖的看法和他大致相同,即分为哲学基础、理论基石、理论主题、基本观点系列等四个层次。理论主题就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是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党的基本路线集中反映了“建特”理论是完整的科学体系的特征。(注:周荫祖:我所理解的邓小平理论的体系及系统结构,南京社会科学:经济哲学版1995.11。)
靳辉明的四个层次分别是哲学基础、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政策、基本范畴。在第二层次他认为包含着两个既有区别又有内在联系的理论层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第四层次他提出了“制度与体制、计划和市场、公平和效率、发展和稳定、民主和法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这样一些重要范畴,认为这些范畴是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这一理论体系的实质、深化人们认识的关节点。(注:靳辉明主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研究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25~27页。)
吴雄丞的四层次是哲学基础,理论基石,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党建诸方面的基本原理,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政策。而且由上述四层次组成的邓小平理论的体系中还包含着一系列重要范畴。(注:吴雄丞主编:邓小平理论简明教程,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年版,17~18页。)
五层次有包心鉴的体系。他认为第一层次基石是初级阶段理论;第二层次支柱理论是基本规律理论,包括本质论等四个基本理论;第三层次是前两者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个层面的展开,包括根本任务、“三个有利于”标准、战略步骤等;第四层次应用理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在实践中的深入展开,包括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及由此引申的基本范畴;第五层次是世界观和方法论。(注:包心鉴:论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苏州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2。)
(2)板块法也是研究者常用的方法之一。因为运用这种方法的研究者所划分的板块差异较大,语言表述也大相径庭,归纳起来很不容易,故而选择有代表性的加以介绍。
陈荣耀认为邓小平理论体系的逻辑结构大致包含五个方面:重点论,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点论,即把握矛盾两极正确处理公有制和效率之间的相互关系,发挥双重功能,追求双重效应;要素论,马克思主义、商品文化和国情民情的归纳是三大要素;特色论,建设必须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多学科,指邓小平理论包含着许多领域的学术成果。他认为重点论、两点论讲的是方法论体系;要素论构成的是基本理论要素;特色论揭示的是中国式社会主义体系上的特征;学科论则是从学术范畴上对邓小平理论的一种归纳。五者统一,构成一个完整的逻辑框架。(注:陈荣耀:试论邓小平理论体系的逻辑框架,社会科学1994.3。)
孙纪成和李茂岭认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邓小平理论的立足点、基石;“一心一意搞建设”是理论的主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理论的精髓;“抓住机遇、发展自己”是理论的重要方法;两个文明一起抓是理论的重要原则。这五个方面为邓小平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注:孙纪成、李茂岭: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初探,江淮论坛1994.3。)王诚安提出一个精髓、一个主题、一大任务、一条方针、一种精神、一个关键的六个重点问题论,(注:王诚安:把握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六个重点问题,理论导刊1996.7。)和他俩思路上完全一致,他也代表着一种板块法。
张佩德认为从系统论思想出发分析研究邓小平理论,可以看出它的体系结构主要由目的元、目标元、导向元、能力元、活力元五个系统构成,可称为五元构建。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是对目的元的高度概括;目标元则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导向元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精神文明建设;能力元是经济发展依靠现代科技和人才;活力元是充分发挥调动劳动者和经营管理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注:张佩德: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五元构建,江西社会科学1995.1。)
(3)层次板块相间法,这又可分为大层次小板块和大板块小层次两种。前者在上文述及层次法时其实可以看出来,如有研究者认为邓小平理论的基石由某几个部分组成,诸如此类,等等。后者以庄前生为例,他认为邓小平理论的体系由思想前提、基础结构、主体结构、三大目标组成。基础结构、主体结构两者之间有一种承接的层级关系,主体结构内部又分一个中心、两个支柱、基本观点三个层次。(注:庄前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体系结构,理论学刊1995.1。)
(4)红线串珠法。朱奎保按照概括的16个方面把邓小平理论划分成基础理论,即“什么是社会主义”,反映社会主义本质的层次,由1~3部分组成;应用理论,即“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反映社会主义应用本质层次,由4~11部分组成;条件理论,即对所需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国际条件和国内条件的说明。所有这些理论都是讲的社会发展问题,所以贯穿于其中的红线是社会发展理论。(注:朱奎保:把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3。)这个归纳的特点是三个部分间有层进关系,由红线贯穿其中。卫阳光认为邓小平理论主干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枝叶涵盖诸领域、多学科,整个体系体现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注:卫阳光:邓小平理论体系构建特点,党政干部论坛1998.10。)这个归纳的特点是诸领域间是并列关系,没有层进关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红线贯穿其中。
(5)平行线法,这可以雷云的文章为例。他认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主题,邓小平理论除了在经济、政治、思想等各个领域展开,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理论外,还因为有三条主线贯穿于其中,邓小平理论才成为一个科学体系。这三条主线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思想主线;生产力标准理论是理论主线;党的基本路线是政治主线。(注:雷云:试论贯穿邓小平理论始终的三条主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1996.1。)
(6)逻辑推演法是李鸿烈文章中体现出的一种方法。他分析,邓小平理论建构“特色理论”体系的基本思路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和发展中国→中国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过去失误在于对社会主义认识有偏差,没有发展生产力→……→坚持发展、改革、稳定,使“发展中国”由理论、理想变为现实。他在分析后发现邓小平理论的逻辑起点和终点相类似,相呼应,这正是一种理论成为严密逻辑体系的应有要求。(注:李鸿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论要,福建学刊1996.2。)
2.体系内部各部分的研究状况
当然,其他研究邓小平理论体系的文章还有,在写作本文时,对思路大致相同的选择有代表性的做了介绍。下面进一步分析研究者们对体系内部各部分认识的情况。
研究者在各自的文章里对同一问题提出了名称各异的概念,为方便起见,本文在进行归并后大致按理论主题、哲学基础、理论基石、战略部署进行比较分析。
(1)理论主题:大部分研究者认为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里不再举例。也有不同看法,如李茂岭认为是“一心一意搞建设”,(注:孙纪成、李茂岭: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初探,江淮论坛1994.3。)侯远长认为是坚持基本路线不动摇,(注:侯远长:正确把握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邓小平理论研究1995.2。)朱奎保认为是发展理论,(注:朱奎保:把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3。)雷云认为是生产力标准理论,(注:雷云:试论贯穿邓小平理论始终的三条主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1996.1。)顾海良认为是以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为主题,以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基本路线和基本思想为主题。(注:顾海良:邓小平理论的主题与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1998.5。)
(2)哲学基础:有不少研究者认为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里不再举例,也有人认为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注:靳辉明主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研究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25~27页。)黄荫涛认为哲学基础有三个要点:关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关于尊重群众、尊重实践;关于要警惕右,主要是防止“左”。(注:黄荫涛: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与逻辑结构,科学社会主义1994.4。)庄前生认为是普遍真理同具体实践相结合,唯物主义思想路线,实践检验真理的认识论标准。(注:庄前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体系结构,理论学刊1995.1。)四个要点的有,周荫祖认为是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观。(注:周荫祖:我所理解的邓小平理论的体系及系统结构,南京社会科学:经济哲学版1995.11。)张奎良认为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警惕右,主要防止“左”;照搬外国不能发展社会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注:张奎良主编: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前言,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4—6页。)苏星、龚育之等认为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尊重实践、尊重群众;照辩证法办事;“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注:苏星、龚育之、杨春贵主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程,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6年版。)
(3)理论基石:关于此差别挺大,归纳为一、二、三、四、五个基石的都有,即使基石的数目相同,组成成份也不同。
一基石,孙纪成、李茂岭认为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注:孙纪成、李茂岭: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初探,江淮论坛1994.3。)苏戎安认为是“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注:苏戎安:关于邓小平理论体系的三个基本问题,社会科学研究1994.6。)李鸿烈认为是发展中国;(注:李鸿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论要,福建学刊1996.2。)储波认为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我们所建设的是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注:储波:把握理论的科学体系,求是1994.24。)包心鉴、来丽梅等认为是初级阶段论。(注:包心鉴:论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苏州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2。)(注:来丽梅:完整准确地把握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长白学刊1998.3。)
二基石,普布次仁认为是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注:普布次仁: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几个问题的认识,西藏党校1996.2。)
三基石,周荫祖认为是本质论、初级阶段论、市场经济论;(注:周荫祖:我所理解的邓小平理论的体系及系统结构,南京社会科学:经济哲学版1995.11。)庄前生和他的看法十分相似。(注:庄前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体系结构,理论学刊1995.1。)陈文书认为是思想基础、政治基础、现实基础共同构成了理论基石;(注:陈文书:完整地把握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理论学习导刊1995.4。)徐文泽认为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市场经济论、本质论和初级阶段论。(注:徐文泽:完整准确地把握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理论学刊1998.2。)
四基石,张奎良认为是初级阶段论、基本路线、本质论、发展战略;(注:张奎良主编: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前言,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4—6页。)靳辉明认为是本质论、初级阶段论、市场经济论、改革论;(注:靳辉明主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研究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25~27页。)吴雄丞的看法和他极为相似;(注:吴雄丞主编:邓小平理论简明教程,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年版,17~18页。)包心鉴认为是本质论、改革动力论、市场经济论、全面发展论。(注:包心鉴:论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苏州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2。)
五基石,黄荫涛认为有生产力标准、初级阶段论、本质论、根本任务论、市场经济论。(注:黄荫涛: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与逻辑结构,科学社会主义1994.4。)
(4)再下一层次的分析不易进行,因为研究者提出的概念很多,有政治纲领、行动纲领、战略部署、战略策略、基本观点系列、应用理论等等。简单说来,研究者大都按两种思路进行思考,一种思路是由理论基石展开,或者说是具体化,认为邓小平理论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外交、祖国统一等领域,在这些方面提出了许多重要观点,实现了理论突破,指导了并将继续指导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另一种思路是认为邓小平理论围绕“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进行战略部署,不再详述。
3.简要的评析
以上是对研究者们对邓小平理论体系构造情况的比较分析,本人在分析中感到目前的研究有这样几个特点:
(1)统一的认识没有形成。这是因为研究者掌握的材料、思考问题的角度、思维方式、认识水平高低不同造成的,同时也与现在良好的学术氛围有关,研究者可以各抒己见,见仁见智。这种活泼的研究局面必将促进人们加深认识邓小平理论,正确掌握邓小平理论体系。另一方面,此种情况也不利于人们对邓小平理论形成大致共同的看法。这使得学术界必须重视邓小平理论体系的研究。
(2)论证过程简单。从本人复印到的文章来看,二千字至五千字的文章占绝大多数,篇幅只要稍长于三千字,就必然又要论证体系形成的标准、体系形成的过程、体系的特点等。这样,分布在论证体系上的文字仅仅有一、二千字,如此小的篇幅如果再构造成层次状或板块状,每部分的论证分量就会显得单薄,堆砌的痕迹明显,这种“惜墨如金”的局面亟待改变。
(3)有力的大作不多。有不少文章把权威性的结论拿来进行宣传性说明,而缺乏学理性的分析。曾有研究者提出要按邓小平的思路来理解邓小平理论,这是一个很好的号召,然而研究状况却表明有些研究者是在自顾自说。比如,人类认识事物的方式有演绎法和归纳法两种,邓小平有许多结论是他基于自己的观察、思考归纳得来的,而并非由一个起始点一步一步演绎而来。尤其是,当被有些研究者拿来作为演绎推理开端的观点是在邓小平思想成熟时期才提出的,而推理的结论反倒是邓小平早就提出的观点时,这就不符合邓小平思想发展的实情。邓小平同志对事物的认识也有一个深化、完善过程,这是确定不移的,我们应该尊重这一点。
(4)相承性比较研究不够。大家都认识到邓小平理论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有相承关系,然而研究者要么单就邓小平理论谈起,要么沿用经典性版本来比照邓小平理论,说一下邓小平理论在观点上的重大突破,对它们在体系上的比较研究很少提及。应该说,邓小平理论的体系和马列主义、思想的体系已经不同,简单说来,邓小平理论的体系重点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