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邓小平理论概课程建设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正文】
根据党中央决定,由、教育部联合颁发的高校“两课”改革新方案,与原课程设置相比,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变动是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课(以下简称“社建”课)改为“邓小平理论概论”课(以下简称“概论”课)。高质量地进行“概论”课的教学,既是高标准地贯彻中央关于“两课”改革新方案的关键,也是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努力实现的目标。上海高校先行开设的“概论”课,经过几年实践,积累了不少经验,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搞好“概论”课课程建设的思路和做法。
一、正确把握教学定位
、教育部在“两课”改革新方案中指出,“邓小平理论概论”主要是对大学生进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教育,帮助学生理解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掌握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重点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认识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增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要达到这一教学目的,首先需要正确把握教学定位。应该把系统地讲授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教学的基本任务。根据这一定位,从邓小平理论体系自身出发来规划教学,全面、完整、准确地阐述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只有准确把握住了这一教学定位,才能实现邓小平理论进大学生头脑的目标。
要正确把握“概论”课的教学定位,对广大教师尤其是原来从事“社建”课教学的教师来说,实际上存在着一个教学定位调整的问题。“社建”课是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教学定位是讲授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政策和实践以及三者的有机结合,而不是定位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本身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社建”课的这一教学定位,是由当时的实际决定的。在80年代中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虽然已经提出,但还没有从理论的高度进行系统、完整地概括,人们对这一理论的认识还没有达到把它作为一个科学体系的深度。而在这一理论指导下的改革开放的政策和实践已使中国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社建”课把理论、政策和实践作为课程的教学定位,并侧重以政策和实践为切入点来讲述理论是有其客观性的。“社建”课的这一教学定位决定了其教学主体在于讲述改革开放的具体实践,阐明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以此帮助学生理解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要顺利实现由“社建”课向“概论”课的转变,应该看到两门课在教学定位上的差别,这也是在“概论”课开设之初,无论是教师的教学还是教材的编写,甚至是整个课程的建设都应充分注意的问题。教学定位把握好了,就是在总体上把握了“概论”课课程建设的要旨,也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才能更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的内容结构,并确定课程讲授的重点和切入点。
二、合理安排内容结构
内容结构的安排是和对“概论”课教学定位的把握紧密相关的。正确把握教学定位是合理安排内容结构的前提,而内容结构的安排则是教学定位的具体体现。“概论”课的教学定位决定了其内容结构安排的基本原则是:以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为依据,全面、完整、系统和准确地概括这一理论的基本内容和主要观点,使课程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特征。
关于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内容和主要观点,在党的十四大、十五大以及同志的一些重要讲话和党的有关文件中都有过科学的概括,“概论”课的内容结构安排应以此为基本依据。对广大教师来说,要做的事情是如何把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内容以教材、教学的形式来全面、准确地予以反映。由于“概论”课是由“社建”课转过来的,或者说是“概论”课取代了“社建”课,因此,在安排“概论”课的内容结构时,客观上有一个内容结构的调整问题。
“社建”课经过多年的建设,在课程体系和内容结构上已形成了一个比较成熟的框架。它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经济建设的内容占有较大比重,整个课程是以经济建设的内容为重心展开的,其他方面的内容比重较小。当初确定这一内容结构的意图是要突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因而经济建设的内容展开得较为充分,经济学的一些知识性内容占有一定的分量,而其他部分则比较概括,内容展开和深入分析显得相对薄弱。应该说这一内容结构是符合“社建”课的性质的,因为“社建”课是落脚在“建设”上,而建设当然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是,“概论”课的性质是阐述一个特定的理论,它是落脚在“理论”上,所以内容结构安排应以突出理论结构本身为落脚点。这是我们安排“概论”课内容的基本指导思想。具体说,“概论”课内容结构的安排要体现全面、完整、准确、系统地反映邓小平理论基本内容和观点的原则。根据这一原则,“概论”课的内容结构与“社建”课的内容结构相比较,应做以下调整:
一是课程内容的确定要以邓小平理论自身的科学体系为依据。这就要求课程的内容结构应与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结构相吻合,理论的基本内容和主要观点必须在课程的内容结构中得到反映。邓小平理论中关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思想和观点必须在课程内容结构中得到充分体现。如果上述基本思想和观点在内容结构中没有或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那么,全面、完整、准确、系统讲授邓小平理论的教学定位就难以得到落实。当然,在确定内容结构的时候,要处理好与其他课程在内容上的合理分工和各有侧重的问题。
二是在课程内容结构上要适当减少经济建设内容的比重,增加其他方面内容的比重。“社建”课中经济建设内容的比重较大是其自身特色的体现。“概论”课的教学定位是全面、完整、准确、系统地反映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内容和观点,因而其内容结构的特点不在于以某一方面为重点,而在于反映理论的全面性和系统性。这就要求各方面内容所占的比重相对平衡,使内容结构体现出课程自身的性质。“概论”课与“社建”课在内容结构上的这一差别,是体现两门课在性质上不同的主要标志之一。因此,只有合理地确定内容结构,“概论”课自身的特色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当然,这样做并不排斥根据教学与学生的思想实际对某些问题的讲授可以有所侧重。
三是在具体内容上要适当弱化学科的专业性,强化综合性。“概论”课的内容涉及到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各个组成部分,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各方面的内容,同时还包含着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实践中各个方面新的重大发展。因而“概论”课具有当代马克思主义综合性的鲜明特点。这一特点要求我们在涉及各方面的具体内容时要有大学科的意识,有综合性的观念。对于原来从事不同专业教学的教师来说,知识理论的相对不足,是面临的一个新问题。以往的“社建”课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师往往以自己所学的专业或原来从事的专业教学来安排教学内容,一些本该讲授的内容往往一带而过。因此,要讲好“概论”课,就要在具体内容上适当弱化学科的专业性,强化综合性,使“概论”课名符其实地成为一门融会多门学科具有鲜明综合性特征的理论课。
三、准确选择讲授角度
在“概论”课的教学过程中,如何选择讲授角度,可以看作是属于教学方法的问题,但同时也反映出对课程性质、教学定位、教学目的和内容结构的总体把握。因此,准确选择讲授角度是增强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一环。确定“概论”课的讲授角度的一个总的原则是:突出理论性和思想性,重点是把握思想实质和基本观点,弄懂理论内涵,不在具体问题上过多展开。
如果“概论”课这一讲授角度的确定是准确的话,那么就应该看到它与“社建”课的差别。“社建”课根据其教学定位和内容结构的特点,讲授的重点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经济建设的伟大实践,以及党和国家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方针和政策,在此基础上结合讲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应该看到,这一讲授角度使“社建”课在联系改革开放的实际、增强教学的现实感等方面具有很强的优势。但“概论”课的性质和教学定位决定了其讲授角度和重点应突出理论性和思想性,通过对理论内涵和思想实质的把握来认识和指导实践。这一讲授角度,使“概论”课在突出思想性、增强教学的理论感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因此,两门课的讲授角度的差别可以概括为,“社建”课主要是从实践切入过渡到理论,“概论”课主要是从理论切入联系到实践。讲授角度的选择是否准确,关键要看是否符合课程的性质,能否更有利于达到教学的目的,提高教学的效果。“概论”课的讲授角度的确定正是以此为出发点,并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初步的验证。
例如,在讲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时,“社建”课一般是从改革开放实践的角度,把经济学的一些知识性内容作为讲授的重点,进而过渡到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在讲“概论”课时,调整了教学角度,直接以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为切入点,把讲清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作为重点。具体是以邓小平的两句话为切入点,即“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第一句话是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一个重大突破和发展。讲清为什么在那么长的时间里都认为社会主义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认识根源在于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教条式理解。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提出的理论是依据当时的条件,有它的理论依据和理论逻辑,但还不是实践,不符合在经济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实际。邓小平把市场经济看作是一种资源配置的方式,不属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范畴,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这是他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新发展。讲清了这一点,就能够从整体上把握住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基本思想内涵,对我们实践中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就有了一个正确的认识基础。第二句话是邓小平在对社会主义实践进行深刻总结的基础上得出的新结论。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的问题解决以后,要不要搞的问题应该由实践来回答,即邓小平得出的这一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比计划经济更能有效地促进生产力发展。这一点决定了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本质、根本任务、发展目标都是一致的,不存在根本矛盾。所以,邓小平得出的结论是正确的,中国的改革必须实现经济体制的根本转变。这样,以理论为切入点,在重点讲清理论的基础上来联系实际,从改革开放已有的实践来验证理论,从而既突出了邓小平理论的自身内容,又紧密联系了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