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邓小平以德治国管理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论文关键词]邓小平德治思想
[论文摘要]邓小平德治思想是对传统德治思想的科学扬弃,是对新时期治国方略的理性认识。邓小平德治思想有深厚的历史渊源、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意义。
一、邓小平德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邓小平德治理念的提出有着很深的理论渊源它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为邓小平德治理论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邓小平德治理论的理论基石。
唯物辨证法关于普遍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对德治活动的开展起到了及其重要的作用。由于德治的一切要素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因此,在进行德治思想教育的过程中,应全面考虑,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方法、教育内容、教育原则、教育环境等多方面要素,避免孤立的看问题。同时,德治思想在发展变化的过程中是存在规律的。因此,我们要取得德治的成效,只有认识和把握其客观规律,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历史唯物主义中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间的辨证关系对邓小平德治思想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一方面,社会存在的复杂性决定了人的思想的复杂性,多种多样的社会存在,反映到人们头脑中,就自然会产生出各种思想观点,造成思想的复杂性,另一方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促进和加速社会的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阻碍和延缓社会的发展。因此,只有通过德治思想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思想,充分发挥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才能使人们用先进的思想去指导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二、邓小平德治思想是对中国传统德治思想的科学扬弃
中国传统的德治思想是中国政治文化的传统基础。我们党历来重视以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革命道德教育全党、教育人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应该批判的继承我国古代优秀的德治传统。
在我国几千年的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历史中,涌现了大量的优秀德治思想,其中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德治”思想影响最为广大。孔子强调“为政以德”。他说:“为政以德,譬若北辰,居其所而众心共之,”《论语·为政》“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意思是说,统治者治理国家要有德,只有治国者拥有良好的道德,才能感染和熏陶人们,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和爱戴,才能治理好国家。在强调“德政”的同时,孔子也强调要实施“德教”。“德教”就是通过对民众的道德教化来提高人们的道德自觉性。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不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意思是说,仅仅用政令来引导,用刑罚来威慑,禁止人民作坏事,那么,民众充其量能够做到不触犯刑规,但不会有羞耻之心。如果用道德来引导,用礼节来规范民众的行为,民众就不但会有羞耻之心,而且能逐渐成为有道德的人。
我国古代的“德治”思想不可避免的具有阶级性和历史局限性。但其中也包括着大量合理因素和教育睿智,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一部分。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德治思想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是对我国传统“德治”思想批判的继承。
三、以德治国思想包括的主要内容
(一)加强党的领导,治党务必重德
在一定意义上说,以德治国能否真正贯彻执行的关键在于是否成功实现以德治党,好的社会风气的形成要靠好的党风的带动。中国共产党必须使自己成为良好社会道德风尚的实践者和示范者。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提倡的正确的作风,就是指出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作风,联系群众的作风,自我批评的作风”。[1]“为了促进社会风气的进步,首先必须搞好党风,特别是要求党的各级领导同志以身作则[2]”;“要提高全党同志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信心,通过各个岗位的党员的模范行动影响和吸引群众,振奋精神,团结一致,专心致志,稳步前进,实现我们的宏伟目标。”[3]
邓小平同志强调加强党的道德水平的提高,他说:“党章草案要求,每一个党员严格的遵守党章和国家的法律,遵守共产主义道德,一切党员,不管他们的功劳和职位如何,都没有例外。在这里,中央认为,关于于任何功劳、任何职位的党员,都不允许例外地违章、违反法律、违反共产主义道德的规定,在今天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4]
(二)社会主义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提出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他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5]两个文明建设是相互促进,缺一不可的。一方面,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的基础,它为人们从事精神生产提供物质生活条件和物质手段,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源泉,决定着精神文明发展水平。另一方面,精神文明建设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并保证其正确的前进方向。没有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社会主义的经济和政治就不可能存在和巩固,更说不上向前发展,也就不能从根本上实现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三)确立了培养“四有”新人的任务
邓小平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创造社会主义新人的理论,结合我国具体实际,多次明确提出,必须按照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要求,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新人。邓小平指出:“我们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一定要坚持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坚持五讲四美三热爱,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6]培养“四有”新人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邓小平指出:“我们的目标是‘四有’”“搞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主要是使我们的各族人民都成为有理想,讲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人民。”[7]
“四有”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素质提出的综合要求。邓小平指出:“四有”即是统一的,又是有层次的。从其统一性来看,它们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有理想是目标,有道德是基础,有文化是条件,有纪律是保证。邓小平指出:“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怎样才能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呢?一靠理想,二靠纪律。”[8]
邓小平关于德治的理论凝结了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6][8]《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10,111
[2][3][5][7]《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77-178,260,367,408
[1][4]《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5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