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改革开放党建的历史经验研究论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论文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改革开放执政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论文摘要:改革开放的每一重大战略部署和伟大实践,都包含着党的建设的新举措和党的建设理论的新探索。党的建设的实践和理论的每一创新发展,也反过来推进和保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各个领域的改革。中国共产党对历史方位转变和执政党建设理论的认识,已经达到了新的高度,提出要“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这一命题,本身就是中国共产党在30年党的建设理论创新过程中,获得的一个重要成果。我们研究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从根本上说,就是要认识执政规律,尊重执政规律,努力按照执政规律加强执政党建设,加强和改善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完成党肩负的伟大历史使命。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年,中国共产党是这场伟大革命的领导核心。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自己也在这场崭新的革命中经受了考验,并在改革创新中不断完善自己。在总结改革开放30年经验的同时,总结一下党的建设的经验,应该讲,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改革开放30年,也是党的建设的实践和理论创新发展的30年。改革开放的每一重大战略部署,每一伟大实践,都包含着党的建设的新举措和党的建设理论的新探索。党的建设的实践和理论的每一创新发展,也反过来推进和保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各个领域的改革。
回顾总结党的建设的实践和理论在改革开放30年中所走过的轨迹和所积累的经验,对于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的中国有意义,对于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的中国共产党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更有重大的意义。总结改革开放30年党的建设的实践和理论的创新发展历程及其经验,必须把党的建设放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环境及其发展全局中去考察和研究。
“党的建设”这个范畴,包括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的建设。狭义的党的建设,主要指的是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广义的党的建设,包括狭义的党的建设的全部内容,还包括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党的纲领的制定,包括党在各个阶段的中心任务的确立,等等。但是,这仅仅是逻辑上的划分,在实践中这两个层面的党的建设是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因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只有围绕着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党的纲领及其规定的各个阶段的中心任务去推进,才能既保持正确的方向,又具有明显的成效。这两个层面党的建设,实际上是党的建设与党的工作全局之间的关系。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告诉我们,总结改革开放30年党的建设的经验,必须从党领导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从这一全局与党的建设互动的特点出发,去考察,去总结。我以为,这是总结30年党的建设的经验,必须遵循的重要方法。
放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来回顾总结30年党的建设的经验,最重要的是,我们党认识到了党所处的历史方位的转变,开始了从“革命党”向执政党的历史性转变。
党的思想路线要求我们,一切要从实际出发。党的建设也只有从党的实际出发,才能适应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党的实际,最大的实际就是党所处的历史方位的转变。这就是,中国共产党自从1949年在全国范围执政以来,特别是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已经从一个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转变为一个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从一个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转变为一个在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这个转变,是带有根本性的转变,是中国共产党t921年成立以来最重要、最深刻的转变。认识这一转变,揭示这一转变的意义,并按照这一转变来建设一个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可以说是我们党30年党的建设的最大进步、最重要经验。
四认识党所处的历史方位的转变,自觉地把中国共产党从一个“革命党”转型为执政党,是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的。
应该讲,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和党中央作出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包括夺取全国政权后,党在城市工作中要以发展生产为中心。要牢记“两个务必”等思想,是一种执政党意识,即党已经在考虑从执政的角度来加强自身建设。
但是,从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和党的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以后,特别是1962年党的八届十中全会对我国阶级状况和阶级斗争形势作出错误估计,并在1963年重提“以阶级斗争为纲”以后,党尽管强化了“巩固政权”的执政意识,但是这种“强化”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下强化的,不仅不能建设一个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反而以加强执政党建设的名义强化了“革命党”意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摒弃“以阶级斗争为纲”,不仅仅是党的工作重点的转变,而且是党的历史方位的转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正是党对历史方位转变自觉认识的历史起点。由此而决定了30年前的拔乱反正,最大的变化,就是推动中国共产党从一个“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党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党。30年改革开放的历程,最大的进展,就是中国共产党开始从一个“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五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对自身所处历史方位的转变,对如何从“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认识过程。
党的十二大召开前,邓小平提出了一个对党的建设全局带有根本性的问题:“执政党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党,执政党的党员应该怎样才算合格,党怎样才叫善于领导?”根据这样的思考,党的十二大在确定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同时,制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目标的政治路线。特别是,鲜明地提出了党要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1983年,邓小平还提出了与“五十字”建党纲领完全不同的党建目标一“把我们党建设成为有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成为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坚强核心。”可以说,十二大前后党中央的这些认识,表明我们党已经开始从党所处的历史方位转变这一实际情况出发,把执政党建设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
但是。要把中国共产党建设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执政党,绝非易事。我们既要遵循世界上执政党建设的普适性原则,又要充分考虑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特点。党的十三大制定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既强调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不是以阶级斗争为纲,又强调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而不是一个基本点。制定这样的基本路线,反映了我们党在执政党建设问题上的认识又提高了一步。
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当时在执政党建设问题上,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最大的问题是,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同时依然是中国各族人民的领导核心,那么,中国共产党掌握政权以后,要不要在政权机构内部,在经济组织和文化组织内部建立党组织并继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这个问题的实质,是中国共产党在加强执政党建设时,能不能简单地照搬西方的执政党理论,退出政权机关和经济、文化组织?我们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既借鉴世界上市场经济的成功经验,更强调要从中国实际出发,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我们加强执政党建设也要把世界上的执政党理论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实际结合起来。这一问题,历史地摆到了十三届四中全会形成的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面前。
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铭记小平关于“常委会的同志要聚精会神地抓党的建设”的政治交代,在抓党的建设的同时,认真研究具有中国特色的执政党理论。1989年12月,就强调“我们党是执政的党,党的领导要通过执政来体现。我们必须强化执政意识,提高执政本领。”也就是说,党组织不能退出政权机构,要在政权机构内部来进行领导,但又不能取代政权机关的职能。在党的十四大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党中央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执政党建设,1994年提出要实施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特别是2000年2月,同志提出“三个代表”要求后,党中央明确提出了党的历史方位已经发生根本性转变,在执政党的性质、纲领、任务和党的阶级基础、群众基础等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的重大理论观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要把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统一起来,解决执政党如何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紧跟时展的进步潮流,永远保持党的先进性这一核心问题。可以这样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已经形成了科学的执政党建设理论。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提出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进一步探索和完善执政党建设理论。尤其是党的十七大,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提出要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强调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这表明,中国共产党对历史方位转变和执政党建设理论的认识,已经达到了新的高度。
综上所述,在党由“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过程中,党的建设理论也在改革创新中不断完善和发展,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可以说,这是党的建设30年来最大的理论成果。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围绕着“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根本问题,形成了一个具有丰富内容的科学理论。
首先,在这3O年党的建设过程中提出的,关于党所处的历史方位的论断;关于党面临的挑战和历史性课题的论断;关于党的性质、指导思想和根本宗旨的论断;关于党的最高纲领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论断;关于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论断,阐明了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什么样的党。这些重大论断,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的基础性理论。
其次,在这30年党的建设过程中提出的,关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要求;关于增强党的执政意识,改革党的执政方式,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要求;关于要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关于要正确处理党与政权机构之间关系的要求;关于要正确处理执政党与参政党之间关系的要求;关于要正确处理党与社会之间关系,包括巩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要求;关于要正确处理党内关系,包括发展党内民主、促进党内和谐的要求;关于党要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的要求,阐明了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应该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这些党的建设的新要求,构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超级秘书网
再次,在这30年党的建设过程中提出的,关于党的建设的主线和总体布局的理论;关于党的思想建设的理论;关于党的组织建设的理论;关于党的制度建设的理论;关于党的作风建设的理论;关于反腐倡廉建设的理论;关于依党章从严治党的理论,阐明了在今天新的历史条件下怎样建设党的一系列基本思路。这些党的建设的重要思路,提出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的基本方法。
当然,我们说在改革开放30年中,已经形成了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并不是说我们已经建构了这一理论体系。我们应该以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为契机,开展这一重大理论课题的研究。我们党建理论工作者,应该为此作出义不容辞的新贡献。
我在这里提出的这三个方面20个重大理论观点,涉及到执政党建设的方方面面,都是我们在改革开放30年中形成和提出的。这些理论观点的提出、完善和发展,表明我们党对执政规律的认识在不断深化。
事实上,提出要“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这一命题,本身就是我们党在30年党的建设理论创新过程中,获得的一个重要成果。我们研究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从根本上说,就是要认识执政规律,尊重执政规律,努力按照执政规律加强执政党建设,加强和改善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完成党肩负的伟大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