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改革开放后我国教师教育政策反思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一、改革开放以来教师教育政策发展的整体特点
(一)从注重社会需要到平衡并重社会与个人需求
在改革开放之初,教师教育政策比较注重其经济、政治服务价值;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教育大众化的到来,教师的供需量超过了实际的需求量,教师供求关系的变化,使得社会对师资的要求即教师的综合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教育政策开始向平衡社会需求与个人需要转变,更加凸显了个人需求的价值倾向。
(二)从注重外延发展到统筹兼顾外延和内涵建设
在改革开放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教师教育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是围绕推进教师教育外延发展而展开的。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后,随着各级各类师范院校的建立或恢复,教师教育在规模和数量上实现了双重增长的目标。在教师教育外延发展取得突破之后,其内涵问题就日益凸显。为了保障教师素质的提高,以更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为教师教育转向内涵发展提高政策保障,比如,制定了教师教育培养培训目标与方式,提升了教师教育的专业标准等。
(三)从注重规模扩张到注重质量保障
在改革开放的初始阶段,为了满足教育发展所需的教师数量,提高教师适应教学工作,扩大对教师的培训规模成为当时教师教育政策的主要任务。从1979年开始,在一系列教师教育政策的颁布与实施下,经过近七年多的恢复与发展,到1986年我国教师队伍的规模逐渐壮大,数量不足的矛盾得到基本解决。从1986开始,当时的教师教育政策导向开始转变,从数量、规模扩张转向质量保障上。1986年3月,国家教委颁布了《关于加强和发展师范教育的意见》,在这个文件中,明确提出了师范院校要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师范生培养质量的提升;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出台的《教师资格条例》、《教师资格证书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更是从教师资格认定、教师任职条件、教师资格证书管理等方面,明确了教师教育的方向,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提升了教师教育的质量。
二、对改革开放以来教师教育政策的反思
(一)某些教师教育政策的制定缺乏足够的现实观照比如,2000年颁布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方案(1999-2002年)》,纵览文件全篇之后,发现部分政策目标超出现实。该文件提出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以下简称“工程”)提出了教师教育的8点目标,其中有些目标是切合实际的,比如对当时的1000万名中小学教师实施轮训;全体中小学教师接受计算机知识培训等,这些目标的实施极大地提高了中小学教师的综合素质。但是,除了以上目标,文件还提出了到“工程”结束时,各级各类中小学要形成教师需要的、较为完备的课程教材体系;各地基本形成较完整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政策法规和理论体系等。但从后来的实施情况,整个“工程”在三年的时间里,尚未全部实现“工程”事先设计的目标,尤其是上述提到的课程教材体系目标。诚然,从中国当时的社会实际和教育现状出发来判断,也不太具备在短短三年的时间内,建立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和教材体系、制定政策法规等现实条件。
(二)部分教师教育政策的颁布具有重复性与滞后性
改革开放初期所出台的教师教育政策,在内容上存在着交叉、重复的现象,缺乏理论创新。比如1980年8月22日、1983年1月20日,国家教委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下发了两个类似重复的政策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在职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小学在职教师进修工作的意见》,对这两个政策文本的部分内容做了一番考察和对比,发现两个文件在对于中小学教师的在职培训目标、培训方式、培训机构上的表述基本上都相差无几,没有太大的变化,内容上都具有极高相似度的文件,说明教师教育政策的颁布重复性太高。从公共政策学的角度来看,一项政策的出台,其目的必定在于对某一重大问题的解决,从制定到颁布,到具体实施,再到发生功效,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而过程之中的各个环节和阶段,都不能缺少和跳跃。这也造成了政策的颁布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教师教育政策自然也不例外。
(三)部分教师教育政策的表述具有模糊性和泛化性
有些教师教育政策存在着表述的模糊性、不确定性和泛化性,即极度凝练概括性的话语,缺乏清晰明确的规定,致使政策在实施中会遭遇理解偏差或者实施真空的尴尬局面,比如1999年,教育部出台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在这个行政规章中,提出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目标及实施方式,主要有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两种,但是并没有区分新进教师、骨干教师等不同岗位教师的培训方式,以及如何选择培训内容、如何组织实施等,这些关键性的问题基本上没有提及,缺少明确具体的规范,导致了各地在理解上偏差及实践上的不可操作性。因此,对于这样的政策文本,在表述上有些过于模糊和泛化,不仅使各级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没有清晰的培训目标,还使得中央在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工作成效的考核时缺乏明确的参照标准和依据。
(四)整体教师教育政策内容具有不均衡性和倾斜性
在对改革开放以来已出台的教师教育政策进行认真整理分类后,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在数量上,有关教师在职培训、继续教育方面的政策文本最多,占有近乎政策文本2/3的比重;有关教师职前培养方面的政策也较多;但有关教师入职教育、岗前培训的教师教育政策严重不足。考察已有的教师教育政策文本的名称,到目前为止,笔者没有发现任何以“教师入职培训”或“教师入职教育”等为标题或者核心关键词的政策文本。仅能在其他政策文本中,找到散落在其中的关于教师“岗前培训”的零星字眼,且大都是一带而过的提及,并没有具体的培训计划或实施细则,这与当前教育行政部门所大力提倡的“努力构建职前职后教育相互沟通、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终身学习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的目标是极不吻合的。教师入职教育或者入职培训方面政策内容的缺失与匮乏,造成教师教育政策体系本该完整链条的断裂,使得教师入职培训工作的进展失去了依托,更使得教师本该享有的入职培训权利得不到有效保障。
三、教师教育政策未来发展的改进建议
(一)完善教师教育政策的调研系统
首先,在调查方面,必须坚守实事求是的原则,去发现教师教育政策在实施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对其出现的原因,加以思考和判断,探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与途径,最终形成科学的调查报告,以为后期教师教育政策的调整与完善,提供现实依据。其次,在研究方面,要真正使得教育研究成果成为教师教育政策制定的基础,真正发挥教育研究应有的全部功能,教育研究必须得到高度重视和大力加强。要切实保障教师教育科研人员的学术自由权,用富有创造性、建设性的研究成果去更好地回应具体的教师教育现实,使得研究结果能够全面、真实、客观地反映教师教育的现状,用科学、严谨的研究成果,为教师教育政策的制定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最后,还要在教师教育的调查和研究之间建立有效地沟通和连接,促使教师教育政策在充分观照现实的基础上出台,从而能够得以有效实施,发挥应有的指导、调节作用。
(二)优化教师教育政策的决策进程
首先,完善教师教育政策的决策机构。要提高教师教育政策的制定水平,关键问题是优化决策组织,应该根据所要制定的教师教育政策的性质,来决定设置对应的决策机构。这些机构的设置要与教师教育政策的时效性保持一致,对于发挥作用期限长远的教师教育政策,则建立常设性的政策机构,目的在于保证教师教育在不同发展阶段,都能够有连续性的政策予以支持。其次,促进组织程序制度化。教育部门、行政机构等在进行教师教育决策时,能够严格遵守组织程序和规则,从而避免在超越程序的情况下,造成教师教育政策的随意性、重复性、盲目性等,以达到保障并提高教师教育政策的决策进程效率的目的。
(三)明晰教师教育政策的执行标准
一方面,明确提出执行教师教育政策目标的标准,并加以细化和精确。不能模棱两可,不能似是而非,不能含糊其辞,不能高度笼统以致使政策实施目标失去实践的衡量标准,必须保证其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针对性。另一方面,清楚表述保障教师教育政策的全面贯彻及有效实施的执行办法。明确教师教育政策的执行主体,进而落实每一项教师教育政策的执行主体的责任。确保教师教育政策执行主体掌握有效的政策执行方案和措施。
作者:秦继新 单位:南通大学电子信息学院